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四十八 (1)
卷之四十八 (1)
1. 積熱門(附論)
張子和云:李屏山素飲酒,一日得病,醫用酒症丸熱藥,後目睹天地,但見紅色,遂成龍火之證,卒不能救。棠溪李濟之,常病目,及居省掾,每服補肝散,以致睛脹,但見窗檻橫排,幾至喪明,令湧泄五七次,繼服涼劑,方始如故。丹霞朱僧人曾病三陽蓄熱,常居靜室,不敢見明,明則頭疼如錐,每置冰於頂上,不能解其物。詢諸醫,莫能辨其病,後治之七日而愈。
白話文:
張子和說:李屏山習慣飲酒,有一天得了病,醫生用治療酒症的丸藥和熱藥治療,後來他看見天地,但只能看到紅色,於是演變成龍火之症,最終無法救治。棠溪的李濟之,經常患眼疾,等到擔任省掾的時候,經常服用補肝散,導致眼睛腫脹,只能看到窗戶的橫樑,幾乎失明,醫生令他瀉下五、七次,然後服用涼劑,才恢復了原來的樣子。丹霞的朱僧人曾經患上三陽蓄熱,經常待在靜室裡,不敢見光,見光則頭痛如針刺,每次都要在頭頂上放冰才能緩解。他向醫生詢問,但沒有人能診斷出他的病症,後經治療了七天痊癒。
其用汗吐下三法而已,後用涼物清鎮之,平復如故。夫人陰平陽秘,神氣以寧。蓋昧者徇情縱欲,因致積熱之證,非一朝一日故也,皆出於心熱,甚則能傷血,故出於心。積熱者,熱毒蘊積於內也,或有體氣素實,一時感觸熱毒之氣,鬱積臟腑之間,或在心肺之內,令人口苦咽乾,涎唾稠黏,眼澀多淚,心氣通於舌,脾氣通於口,熱燥相合,無所受制,故口舌上生瘡,小便秘澀,非傷寒之熱,非風證之熱,此乃積聚之熱也。又有酒面煎爆,雄附峻補,皆能有熱,謂之積熱也。
白話文:
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,就是讓患者出汗、嘔吐、排便,然後用寒涼的東西來清熱鎮靜,這樣病情就會平復,恢復正常。人體的陰陽平衡,精神氣血才能安寧。那些不懂養生的人,放縱自己,貪圖享樂,導致積熱證的出現,這種疾病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都是因為心火過旺引起的。嚴重的還會損傷心血,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心熱。積熱是指熱毒積聚在體內。有的人體質原本就很結實,一時感受熱毒之氣,鬱積在臟腑之間,或者在心肺之內,就會導致口苦咽乾、唾液粘稠、眼睛乾澀流淚。心氣通於舌,脾氣通於口,熱燥相合,沒有什麼可以制約,所以口舌上會生瘡,大便也會不通暢。這不是傷寒的熱證,也不是風證的熱證,而是積聚的熱證。有些人喝酒吃油炸食品,服用雄附峻補的藥物,也會引起熱證,這也叫做積熱證。
何哉?一陰一陽之謂道,偏陰偏陽之謂疾。若偏者皆致成疾。過於熱者,積溫成熱,蘊積於內,遂成前證。經云:偏勝則有偏害,偏害則有偏絕,不可不察也。王安道曰:人之所賴以生者氣也。氣者何?陰陽是也。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,可以乖而否,善攝與否,吉凶於是系,不能善者故偏寒偏熱之病,莫逃乎乖否之餘。雖然寒也熱也,粗工為之,不難設積熱,良工猶弗能以為計。
白話文:
為什麼呢?陰陽平衡叫做健康,偏陰偏陽叫做疾病,如果偏頗的陰陽之氣增多,都會導致疾病。過於熱的,積聚溫熱成熱,蘊藏在體內,於是出現以前的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偏盛就會有偏害,偏害就會有偏絕,不能不觀察啊。王安道說:人依靠以生存的是氣,氣是什麼?就是陰陽。陰陽可以和諧平衡,也可以乖離不和,是否善於調攝,禍福吉凶由此決定,不能善於調攝的,所以偏寒偏熱的疾病,不能逃過乖戾不和的後果。儘管是寒是熱,粗糙的醫生來治療,不難設置積熱,好的醫生仍然不能當作是治療方案。
且以積熱言之,始而涼和,次而寒取,寒取不愈,則因熱而從之。從之不愈,則技窮矣。王太僕故曰:益火之源以消陰氣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。又曰:取心者不必齊以熱,取腎者不必齊以寒。籲:千言萬語之間,殆猶和璧之在璞也,積熱之病,由此來矣。人處中和,,偏陰不可以無陽,偏陽不可以無陰,惟在冷暖得中而已。
白話文:
以積熱為例,首先用涼爽的藥物治療,然後用寒冷的藥物治療,用寒冷的藥物治療不好,就要因為熱而順應它,適應它,還不好就沒有辦法了。王太僕因此說:增加火氣的來源來消除陰氣,增強水氣的來源來控制陽氣。又說:補心腎不一定要用熱藥,補腎也不一定要用寒藥。唉!千言萬語之中,大概就像璞玉中的和璧一樣,積熱的病,由此而來。人處於中和的狀態,偏陰就必須有陽氣,偏陽就必須有陰氣,只要在寒暖中取得平衡就可以了。
矯枉過正,識者憂焉。治法以三黃丸。凡熱皆出於心,熱甚則能傷血,或以洗心散,四順清涼飲子之類,此皆前人立率處方,後之學者,不可將陰陽虛盛之熱,又有血分氣分之熱,陰盛格陽之熱,一例作積熱證治之,反誤多矣。今聞積熱之方,條具於後。
白話文:
矯枉過正,識者憂慮,治療方法以三黃丸為主。凡是熱症皆出於心,熱症嚴重則能傷血,或者以洗心散、四順清涼飲子之類的藥方治療,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治療準則,後來的學者不可將陰陽虛盛之熱、血分氣分之熱、陰盛格陽之熱,一律作積熱證治療,反誤多矣。如今將積熱的方劑條列於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