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
1. 卷之四十三
2. 宿食內傷門(附論)
夫脾胃者,水穀之海也,水穀入口,而胃以納之,脾以克之,脾胃氣旺,則穀肉果菜俱能消化為糟粕矣。經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,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。蓋脾土宜暖,而不宜生冷,若人之原稟,脾胃怯弱,氣血虛憊,兼以不善調攝,或恣其飲食,或寒溫不適,飢飽失宜,愈傷脾氣。
凡百飲食,入於胃中,不能克消,以致停蓄,遂成宿滯,變生諸疾,東垣因以內傷論為證名也。至若又謂榮氣穀氣元氣清氣運氣衛氣之六者,斯皆胃氣之別名,其實為一也。且人身五臟,皆稟於胃,胃和則穀氣上升,而穀氣者,乃足少陽膽、手少陽三焦,元氣始發,生長萬化之用者也。
胃傷則中氣不足,中氣不足則不能滋養元氣,元氣不充,則臟腑真氣皆為不足,而心火獨盛矣。心火者,陰火也,起由下焦,其繫於心,心不自主,相火代之。相火者,下焦心胞之火,乃為元氣之賊也。然火與元氣不兩立,必一盛則一負矣,而脾胃氣衰,則下流於腎肝,陰火得以乘其上位,於是元氣受病,繫於上焦心肺之氣。蓋心主榮血,肺主衛氣,榮衛失守,則諸病生焉。
夫人之真氣衰旺,豈不由乎飲食之致然哉?凡諸飲食所傷,當各以消導之藥,以克其所傷之物,俾脾氣愈旺,而五穀之精華上騰,應乎天而為清氣也。彼神氣強盛,七神衛護,生氣不乏,增益大旺,氣血周漩,百病不能侵矣。雖有大風苛毒,豈能為害耶?是以易水張先生,當謂停滯不可恣用利藥,下咽少頃,其藥味施化,標皮之力始開,便覺寬快。
及致所傷之物已去,稍過三兩時辰,其藥品盡化,性味大作,而其停滯雖大,不知脾胃反傷矣。脾胃一傷,則真元之氣敗壞,致生諸虛百疾而夭人壽,此醫之過歟。而東垣論其內傷,皆由喜怒勞役,飲食飢飽,致傷脾胃而然也。劉河間又謂:天真者,為造化之元氣,在人身得以執天機而行六氣,分地紀而運五行。
是故人身也,天地也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若人調理適宜,邪勿能傷,而血脈壯盛,精氣增益,周身生化,則一疾無矣。或於憂愁思慮,飢飽勞役,大驚卒恐,致真氣耗散,血氣分離,其五行六氣,遂有愆膈,則百病作矣。故經曰:飲食勞倦則傷脾,形寒飲冷則傷肺也。原夫宿食為病,由臟氣虛弱,寒在脾胃之間,致穀食不能消化,停積於中也。
且舊谷未消,新谷又入,脾氣已弱,不復能克,而新舊相積,故經宿不消,則令人腹脹氣急,噫氣醋心,食臭噁心,時復憎寒壯熱,或頭痛似瘧也,且噫氣醋心者,由上焦有停痰積飲,胃中有宿冷食積,脾氣不能磨克其食,故腹脹而氣逆,所以好噫氣吞酸,氣息食臭也。噁心者,緣心下有停水積飲之故也。
而心主火,脾主土,土性剋水,今脾虛不能克消,水飲米飲不散,上乘於心,復遇冷氣所加,致令火氣不宣,則心中淡淡然欲吐也,其脈右寸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脈亦微而澀。假若脾胃有伏熱,亦因食積不消者,身則發熱,狀似傷寒,惟身不痛為異也。大抵宿食所傷,則皆惡寒,然當分上中下三脘治之。
積物之停於中下脘者,重則依仲景法,大小承氣湯備急丹類用之,輕則以東垣枳朮等丸治之,在上脘而食物,其氣反壅塞於上,其脈氣口緊,盛於人迎兩三倍者,必以吐之。經云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,宜以瓜蒂散,吐去其物。
若去不盡,以消導藥磨之;若物已去,而脾胃元氣或被傷者,以東垣內傷所論,補益法中益氣等湯,是有如先食熱物而不傷,繼用寒物,因後寒食,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,當詢問其寒食熱食,孰多孰少,斟酌以藥。如其寒物一分,熱物二分,則當以寒藥二分,熱藥一分,相合投之。
或先飲酒而後食寒冷,及傷熱物冰水等物者,當詢其次序多寡所傷,量其寒熱之劑,分散可也。職於醫者,宜臨證察脈,看人虛實老幼,以施治療,庶不苟且。切不可便用辛燥峻利等藥服之,求愈而反為害也,則當慎之。
白話文:
標題: 宿食內傷門(附論)
內容: 脾胃是我們消化水谷的主要器官,當食物進入口中,胃負責接納,脾則進行消化。如果脾胃功能旺盛,那麼無論是穀物、肉類、水果還是蔬菜,都能被充分消化吸收。經典文獻指出,飲食進入胃部後,會轉化爲精氣,再輸送到脾臟,脾臟進一步分解精氣,並將其輸送至肺部,調節水液代謝,最後將廢物排至膀胱。這一過程涉及水分的均勻分佈與五行經絡的運行,與四季變換和陰陽平衡緊密相連,維持人體正常運作。
脾臟喜歡溫暖,而不適合生冷的食物。如果個人體質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,如暴飲暴食、飲食溫度不當或飢飽無度,都會進一步傷害脾臟。
所有攝入的食物,如果無法被消化,就會在體內積累,形成宿食,引發各種疾病。東垣因此將這種情況歸類爲內傷病。他還認爲榮氣、谷氣、元氣、清氣、運氣和衛氣這六種氣體都是胃氣的不同名稱,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種東西。人的五臟都依賴於胃部,當胃部健康時,谷氣會上升,這是足少陽膽和手少陽三焦的元氣開始發源,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。
如果胃部受損,中氣就會不足,無法滋養元氣。元氣缺乏時,臟腑的真氣也會變得虛弱,而心火卻會異常旺盛。心火是一種陰火,源自下焦,雖然與心臟有關,但並非由心臟自主控制,而是由相火代替。相火是下焦心包的火,對元氣有害。然而,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敗。當脾胃功能下降時,問題會轉移到腎臟和肝臟,導致陰火佔據上風,從而影響到上焦的心肺之氣。心主血,肺主氣,如果氣血失調,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
人體的元氣強弱,往往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。對於由飲食引起的傷害,應使用相應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受傷的食物,使脾胃功能更加強健,五穀的精華得以向上輸送,符合自然規律成爲清氣。如果精神充沛,七情得到調和,生命力充足,氣血循環順暢,百病難以侵襲。即使遇到強烈風邪或病毒,也難以造成傷害。因此,易水的張先生認爲,對於停滯的食物,不應隨意使用強烈的瀉藥,以免藥物過快作用,導致脾胃損傷。脾胃一旦受損,真元之氣會受到破壞,引發多種虛弱病症,縮短壽命。這是醫生的失誤所在。
東垣在其理論中指出,內傷主要源於情緒波動、過度勞累以及飲食不節制,這些因素都會損害脾胃。劉河間進一步指出,天真狀態是指人體能夠按照自然規律運行六氣,調節五行,保持健康。因此,人體與天地是一體的,二者相互關聯。如果人們能夠適當調理身體,避免邪氣入侵,保持血脈旺盛,精氣充足,全身機能活躍,就不會生病。然而,憂慮、思慮過度、勞逸結合不當、大驚小怪或恐懼等因素會導致元氣流失,氣血分離,五行六氣失衡,從而引發各種疾病。因此,經典文獻提到,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當會傷害脾臟,寒冷和冰冷的食物會損害肺部。
宿食病是由臟器虛弱,脾胃之間存在寒氣,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,積聚在體內造成的。舊的食物尚未消化,新的食物又不斷進入,脾胃已經虛弱,無法消化新舊食物,導致食物堆積,無法在一夜之間消化完全。這會導致腹部脹滿、氣急、噯氣、噁心、食慾不振、時感寒冷、發熱、頭痛等症狀。噯氣和噁心的原因是由於上焦有停痰積飲,胃部有宿冷食物堆積,脾臟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腹部脹滿和噯氣,同時伴有胃酸和食物異味。噁心可能是因爲心臟下方有積水積飲所致。
心主火,脾主土,土剋制水。現在脾虛,無法消化水分和飲料,導致上部心區受到冷氣的影響,火氣無法正常宣泄,因此感到想嘔吐。脈象表現爲右寸脈浮大,但按壓時感覺澀滯,尺脈也微弱而澀。如果脾胃有潛在的熱氣,也可能因爲食物積聚不消而發熱,症狀類似感冒,但沒有身體疼痛。總的來說,宿食傷害通常會讓人感到寒冷。治療時應區分上、中、下三脘部位。
對於積聚在中脘或下脘的食物,嚴重情況下可參照仲景的大小承氣湯、備急丹等方法,較輕的情況可以使用東垣的枳朮丸等藥物。如果食物積聚在上脘,氣阻塞在上方,脈象表現爲氣口緊縮,比人迎脈高出兩三倍,這時應採用催吐法。經典文獻指出,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如果不及時催吐,可能導致死亡。可以使用瓜蒂散等藥物催吐,去除積聚的食物。如果催吐不徹底,可以使用消導藥物繼續消化。如果食物已經被清除,但脾胃的元氣受損,可以根據東垣的內傷理論,使用補益法中的益氣湯等藥物進行調理。
如果先食用熱食後吃冷食,或者相反,應詢問患者冷熱食的比例,根據比例調整藥物。例如,如果冷食佔一份,熱食佔兩份,則使用兩份寒藥和一份熱藥的組合。如果先飲酒後食用冷食,或者食用過多熱食和冰水,應詢問具體的順序和數量,根據寒熱的比例分配藥物。
作爲醫生,應仔細觀察患者的脈象,瞭解其虛實狀況和年齡,合理施治,不可輕易使用辛辣、燥熱或劇烈的藥物,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。治療時應謹慎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