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四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十三 (1)

1. 宿食內傷門(附論)

夫脾胃者,水穀之海也,水穀入口,而胃以納之,脾以克之,脾胃氣旺,則穀肉果菜俱能消化為糟粕矣。經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,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。蓋脾土宜暖,而不宜生冷,若人之原稟,脾胃怯弱,氣血虛憊,兼以不善調攝,或恣其飲食,或寒溫不適,飢飽失宜,愈傷脾氣。

白話文:

脾胃是水穀的倉庫,水穀進入嘴巴,而胃部負責裝納,脾臟負責消化吸收。脾胃的氣旺盛,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都能消化成糟粕。經書上說:飲食進入胃部,漂浮精氣,往上輸送至脾臟,脾臟散發出精華,向上歸於肺,調節水分代謝,往下輸送至膀胱。水精氣分佈於全身,五經並行,與四時五臟相合,陰陽相輔相成,這是正常的情況。脾臟屬土,喜溫暖,不適合生冷的食物。如果一個人先天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再加上飲食不節制,或者寒熱不適宜,飢餓與飽足的失宜,會更損傷脾氣。

凡百飲食,入於胃中,不能克消,以致停蓄,遂成宿滯,變生諸疾,東垣因以內傷論為證名也。至若又謂榮氣穀氣元氣清氣運氣衛氣之六者,斯皆胃氣之別名,其實為一也。且人身五臟,皆稟於胃,胃和則穀氣上升,而穀氣者,乃足少陽膽、手少陽三焦,元氣始發,生長萬化之用者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食物進入胃中,如果不能消化,導致積聚,就形成了宿滯,從而產生各種疾病,東垣因此以內傷來作為疾病的證名。至於榮氣、穀氣、元氣、清氣、運氣、衛氣這六者,都是胃氣的不同別稱,其實是同一種東西。人體的五臟,都與胃相關,胃功能正常,穀氣才能上升,而穀氣是足少陽膽,手少陽三焦的元氣開始發揮作用,生長萬物的功用。

胃傷則中氣不足,中氣不足則不能滋養元氣,元氣不充,則臟腑真氣皆為不足,而心火獨盛矣。心火者,陰火也,起由下焦,其繫於心,心不自主,相火代之。相火者,下焦心胞之火,乃為元氣之賊也。然火與元氣不兩立,必一盛則一負矣,而脾胃氣衰,則下流於腎肝,陰火得以乘其上位,於是元氣受病,繫於上焦心肺之氣。蓋心主榮血,肺主衛氣,榮衛失守,則諸病生焉。

白話文:

胃部受損,就會導致中氣不足,中氣不足,就不能滋養元氣。元氣不足,臟腑的真氣都會不足,而心火卻獨自旺盛。心火是陰火,由下焦產生,與心相連,心不能自主,相火代替了心火。相火是下焦心胞之火,是元氣的賊。火與元氣不能並存,必定一方盛而一方弱。脾胃之氣衰弱,就會流向下焦的腎和肝,陰火得以乘虛而入,侵襲上焦的心肺之氣。心主榮血,肺主衛氣,榮衛失守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

夫人之真氣衰旺,豈不由乎飲食之致然哉?凡諸飲食所傷,當各以消導之藥,以克其所傷之物,俾脾氣愈旺,而五穀之精華上騰,應乎天而為清氣也。彼神氣強盛,七神衛護,生氣不乏,增益大旺,氣血周漩,百病不能侵矣。雖有大風苛毒,豈能為害耶?是以易水張先生,當謂停滯不可恣用利藥,下咽少頃,其藥味施化,標皮之力始開,便覺寬快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的真氣旺盛或衰弱,難道不取決於飲食的原因嗎?凡是飲食所造成的傷害,應根據具體情況,採用相應的消導藥物,以抑制所傷害的部位,使脾氣更加旺盛,五穀的精華上升,與天相應,形成清氣。這種人的精神和氣息強盛,七神守護,生氣充沛,增益增旺,氣血流通,百病不侵。即使遇到大的風寒暑濕毒邪,又豈能造成傷害呢?所以,易水張先生說,停滯的疾病不可隨便使用峻烈攻下的藥物。藥物下嚥後不久,藥力開始發揮作用,瘀滯的部位之力開始疏通,就會感到寬快。

及致所傷之物已去,稍過三兩時辰,其藥品盡化,性味大作,而其停滯雖大,不知脾胃反傷矣。脾胃一傷,則真元之氣敗壞,致生諸虛百疾而夭人壽,此醫之過歟。而東垣論其內傷,皆由喜怒勞役,飲食飢飽,致傷脾胃而然也。劉河間又謂:天真者,為造化之元氣,在人身得以執天機而行六氣,分地紀而運五行。

白話文:

等到所受的傷害已經消失,過了三、四個時辰,藥物效力完全消失,藥物的性質和味道大發作,停留在體內的毒素仍然很多,脾胃卻不知不覺地受到傷害了。脾胃一旦受傷,則元氣會衰敗,導致各種虛弱、百病叢生,以致縮短人的壽命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東垣先生認為,內傷都是由喜怒勞役、飲食飢飽引起的,因而傷害了脾胃。劉河間又說:天真之氣,是造化之元氣,在人體中可以把握天機而運行六氣,區分地紀而運行五行。

是故人身也,天地也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若人調理適宜,邪勿能傷,而血脈壯盛,精氣增益,周身生化,則一疾無矣。或於憂愁思慮,飢飽勞役,大驚卒恐,致真氣耗散,血氣分離,其五行六氣,遂有愆膈,則百病作矣。故經曰:飲食勞倦則傷脾,形寒飲冷則傷肺也。原夫宿食為病,由臟氣虛弱,寒在脾胃之間,致穀食不能消化,停積於中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人體就是天地,是一而二,二而一的東西。如果人的調養適宜,邪氣就不能傷害,而血脈壯盛,精氣增益,全身生化,那麼就沒有疾病了。或者在憂愁、思慮、飢餓、勞役、大驚、突然恐懼等情況下,導致真氣耗散,血氣分離,五行六氣就會出現問題,於是百病就會產生了。所以經書上說:飲食勞倦就會傷脾,形寒飲冷就會傷肺。探究吃剩的食物會造成疾病,是因為臟氣虛弱,寒冷在脾胃之間,導致穀物食物不能消化,停積在體內。

且舊谷未消,新谷又入,脾氣已弱,不復能克,而新舊相積,故經宿不消,則令人腹脹氣急,噫氣醋心,食臭噁心,時復憎寒壯熱,或頭痛似瘧也,且噫氣醋心者,由上焦有停痰積飲,胃中有宿冷食積,脾氣不能磨克其食,故腹脹而氣逆,所以好噫氣吞酸,氣息食臭也。噁心者,緣心下有停水積飲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舊的穀物還沒有消化,新的穀物又要進來,脾氣已經虛弱,不能再剋制,新的和舊的積聚在一起,隔夜消化不了,就會讓人腹脹氣促,打嗝泛酸,食物有異味,噁心,有時還會怕冷發熱,或者頭痛像瘧疾一樣。打嗝泛酸是因為上焦有痰飲停滯,胃中有宿冷食物積聚,脾氣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腹脹而氣逆,所以愛打嗝吞酸,呼吸有異味。噁心是因為心下有停水積飲。

而心主火,脾主土,土性剋水,今脾虛不能克消,水飲米飲不散,上乘於心,復遇冷氣所加,致令火氣不宣,則心中淡淡然欲吐也,其脈右寸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脈亦微而澀。假若脾胃有伏熱,亦因食積不消者,身則發熱,狀似傷寒,惟身不痛為異也。大抵宿食所傷,則皆惡寒,然當分上中下三脘治之。

白話文:

心臟屬火,脾臟屬土,土能克水。現在脾虛就會導致土不能壓制水,水分和米湯就難以消散,又上升到心臟,加上冷氣的刺激,導致火氣無法發散,就會出現心中不舒服、想吐的症狀。把脈時會發現右寸脈浮而大,按壓時感覺澀澀的,尺脈也弱而澀。如果是脾胃內有積熱,也是因為食物積滯不消造成的。患者會發熱,類似傷寒的症狀,但不同的是身體不會疼痛。一般來說,宿食所傷的患者都會怕冷,但是還要分上中下三脘來治療。

積物之停於中下脘者,重則依仲景法,大小承氣湯備急丹類用之,輕則以東垣枳朮等丸治之,在上脘而食物,其氣反壅塞於上,其脈氣口緊,盛於人迎兩三倍者,必以吐之。經云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,宜以瓜蒂散,吐去其物。

白話文:

如果積聚在中下脘部位,積聚嚴重則依照仲景的方法,使用大承氣湯或備急丹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積聚輕微則使用東垣的枳朮丸來治療。如果積聚在上脘,積聚的食物之氣反而堵塞在上面,脈搏氣口緊,在人迎脈搏盛於正常脈搏兩三倍,一定要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經典中說:上部有脈搏,下部沒有脈搏,這種情況的人應該催吐,不催吐會死亡。適合使用瓜蒂散來治療,將積聚的食物催吐出來。

若去不盡,以消導藥磨之;若物已去,而脾胃元氣或被傷者,以東垣內傷所論,補益法中益氣等湯,是有如先食熱物而不傷,繼用寒物,因後寒食,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,當詢問其寒食熱食,孰多孰少,斟酌以藥。如其寒物一分,熱物二分,則當以寒藥二分,熱藥一分,相合投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去不盡,可用消導藥磨服;如果病邪已去,但脾胃元氣或被損傷,可參照東垣內傷篇所論的補益方法,服用益氣等湯方。就像先吃熱的食物而未傷及脾胃,繼而服用寒涼的東西,由於後來吃寒涼的食物,導致先前吃的熱的食物也不能消化而傷及脾胃。應詢問患者寒涼的食物和熱性的食物,哪種吃得多,哪種吃得少,斟酌使用藥物。如果寒涼的食物佔一分,熱性的食物佔二分,那麼就應該用寒藥二分,熱藥一分,混合投服。

或先飲酒而後食寒冷,及傷熱物冰水等物者,當詢其次序多寡所傷,量其寒熱之劑,分散可也。職於醫者,宜臨證察脈,看人虛實老幼,以施治療,庶不苟且。切不可便用辛燥峻利等藥服之,求愈而反為害也,則當慎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先喝酒然後吃涼的食物,以及傷害熱的食物、冰水等食物,應該詢問傷感的頻率和數量,根據寒熱的程度,分散服用藥物就可以治療。醫生的職責是,應該在診療時觀察脈搏,看人的虛實、老幼,以此來施加治療,這樣纔不會草率。絕對不可以直接使用辛辣、燥烈、峻烈等藥物服食,想求得康復反而會造成傷害,所以應該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