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三 (2)

1. 咳逆門(附論)

大抵傷寒久病後,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,多有此證者,皆病深之候也。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,有痰水所謂別無惡候者也。丹溪云:吃病者,氣逆也。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而作聲也。書曰:火炎上。《內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心。朱奉議首論熱降,而以下豈無超穎之士,而極言者,孰不謂之熱而有此乎?至於海藏,深發前人所未發,故猶有陰證發之說,但形證少瘥耳。大抵治法,虛則補之,補中須分寒熱,或因汗吐下誤服寒涼過劑,當以溫而補之。

如脾胃陰虛,火逆衝上,當以平而補之。挾熱者涼而補之,若夫實者,如傷寒失下,地道不通,因而咳逆,當以下之。如痰飲停蓄心下,曝怒氣逆痰厥,此等必形氣俱實,別無惡候,皆當隨其邪之所在,而湧之泄之,清之利之也。諸論具詳,皆前人所述,學者當守規矩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咳逆(嚴重咳嗽)大多發生在傷寒病癒後、老年體弱者以及產後婦女身上,都是病情嚴重時的徵兆。也有些病人會乾嘔(呃逆),且心下痞悶、心悸,伴隨痰飲,但沒有其他惡劣的症狀。朱丹溪說:呃逆是氣逆的表現,氣從肚臍下直衝向上,從口中發出聲音。書上說:「火炎上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逆氣衝向上,都屬於心臟的病變。」朱肱在《朱氏醫宗寶鑒》中首先論述了熱邪下降的道理,但後世也有許多醫家獨具見解,極力闡述,難道沒有人認為是熱邪導致的嗎?至於張子和在《儒門事親》中,深入闡述了前人未曾提及的陰證導致咳逆的觀點,只是這種陰證導致的咳逆症狀較少痊癒。總的來說,治療方法是:虛證就補益,補益時要區分寒熱虛實。如果因為汗法、吐法、下法或服用寒涼藥物過量而導致咳逆,就應該溫補。

如果脾胃陰虛,導致火氣逆衝向上,就應該用平和的補益方法。伴有熱邪的,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補益。如果是實證,例如傷寒病誤用下法,導致腸胃不通暢而引起咳逆,就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心下有痰飲停滯,或因暴怒導致氣逆、痰厥,這些情況都是氣血都實證,沒有其他惡劣症狀,就應該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,採用不同的方法,例如湧吐、瀉下、清熱、利水等。各種論述都已經詳細說明,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,學習者應該遵循這些規律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