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九 (1)

1. 腳氣門(附論)

夫腳氣者,有南北之分。孫真人云: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而為脫衣跣足,當風取涼,皆成腳氣。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,則濕冷之氣蒸人經絡,病發必熱而四肢痠疼,煩悶;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,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,病發則四肢皆為轉筋。世有勤工學之士,久坐久立於濕地,冷風來入經絡,不覺成病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腳氣病,可以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。孫真人說:「不論季節,都不能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;也不可酒醉後脫掉衣服、赤腳當風貪涼,都會導致腳氣病。夏天裡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濕冷之氣就會蒸騰到經絡中,發病時一定會發熱,四肢痠痛、煩悶;冬季裡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濕冷之氣就會侵入經絡,發病時四肢都會抽筋。世上有一些勤勉好學的人,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,冷風吹入經絡,不覺就患上腳氣病了。

《內經》曰:當風取涼,醉以入房,能成此疾也。東垣云:《千金》《外臺》《總錄》所錄,皆系南方卑濕,霧露所聚之地。其民腠理疏,陽氣不能外固,因而履之,則清濕襲虛,病起於下。此由血氣衰弱,受清濕之邪氣,與血並行膚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。澀則痹,虛則弱,故令痹弱也,後人名曰腳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當風取涼,醉酒後進入房間,容易得腳氣。東垣說: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祕要》、《總錄》中記載的腳氣,都是南方低濕霧露聚集的地方。那裡的人皮膚腠理疏鬆,陽氣不能保護肌膚,導致清濕浸入空虛之處,疾病從下肢開始發作。這是由於血氣衰弱,受到清濕邪氣的侵襲,與血液一起運行在皮膚腠理中,邪氣盛,正氣弱,所以血氣澀滯。濕氣澀滯則痺,正氣虛弱則弱,所以導致痺弱,後人稱之為腳氣。

《針經》云: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,治之多以艾焫為佳,以導引濕氣出外,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。所制之方,寒藥少,熱藥多,用麻黃川烏姜附之屬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內,以苦發之,麻黃苦溫,發散者也,川烏辛熱,走而不能守,通行經絡,姜附辛甘大熱,助陽退陰,亦散清熱之邪。又察足之三陰三陽,,是何經絡所起,以引用藥為主治。

白話文:

《針經》說:自有醫術以來,治病大多以艾灸為佳,以引導濕氣排出體外,或者飲用醪醴以通經散邪。所制定的藥方,寒涼藥較少,溫熱藥較多,多使用麻黃、川烏、生薑、附子等藥物。《內經》說:濕邪侵襲人體內部,可用苦味藥物來發散。麻黃味苦性溫,具有發散作用;川烏味辛性熱,走而不守,通行經絡;生薑、附子味辛甘性大熱,助陽退陰,也能散清熱邪。另外,還要觀察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,判斷是哪條經絡引起的問題,並以相應的藥物為主來治療。

復審六氣,何氣客之,治以佐使之藥。《醫學發明》曰:《異法方宜論》云,北方者,其地高陵,居風寒冰冽,其俗飲湩酪而肉食。凡飲湩酪者,以飲多速飲為能。經曰:因而大飲則氣逆。又云:食入於陰,行氣為陽,乃反陰道是為逆也。夫乳酪醇酒者,濕熱之物,飲之屬也。

白話文:

再次審察六種氣候,看看是什麼氣候侵犯人體,再根據所侵犯的氣候,使用相佐相使的藥物來治療。《醫學發明》這本書說:《異法方宜論》裡說,北方的特點是:那裡的地處高原地帶,風寒冰冽,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都喜歡喝酪漿、吃肉。凡是喜歡喝酪漿的人,都是以喝得多、喝得快為能耐。經書上說:突然暴飲暴食,喝得太多,會導致氣逆。又說:食物進入人體後,行氣是陽氣的作用,而暴飲暴食是違反陰道的,這是逆理的。牛乳、酪漿、醇酒都是濕熱性質的物體,飲用它們也屬於是暴飲暴食。

加以奉養太過,亦滋其濕,水性潤下,氣不能煦,故下注於足脛,積久而成腫滿疼痛。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。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谷入多而氣少,濕居下也,況湩酪醇酒之濕熱蓄於谷者也?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太陰之勝,火氣內菀,流散於外,足脛胕腫,飲發於中,胕腫於下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過度進補太滋潤,也會滋生濕氣,水性向下流,氣不能溫煦,所以積聚在下肢,長期下來就會腫脹疼痛。這是飲食過度造成的。《通評虛實論》說:食物吃太多而氣不足,濕氣就積聚在下部,更何況牛乳、酪、酒等濕熱之物積聚在腸胃中呢?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太陰勝,火氣向內鬱積,而向外散發,就會導致足胕腫脹,飲酒過多會引起內臟濕熱,導致下肢腫脹,這是同一個道理。

故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若飲食自倍,脾胃乃傷,則胃氣不能施行,脾氣不能四布,故下流乘其肝腎,濕流於足脛,加之房事不節,陽虛陰盛,遂成腳氣。孫真人云:古人少有此疾,自永嘉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。

白話文:

所以水穀之氣進入胃之後,化生精氣並在經脈中運行,上升並輸送給脾臟,脾臟散佈精氣,然後上升歸納於肺部,通行水液的渠道,下降輸送給膀胱,水液的精氣遍佈全身,五條經脈也跟著運行,與一年四季五臟陰陽協調,衡量衡量以為常態。如果飲食過量,脾胃就會受傷,那麼胃氣無法運行,脾氣無法散佈,因此向下流經肝腎,濕氣流向腳踝,再加上房事不節制,陽虛陰盛,於是就患了腳氣病。孫思邈說:古代人很少有這種疾病,自晉永嘉之亂南渡後,衣冠之人多有這種疾病。

亦此意也。東垣云:夫腳氣之疾,實水濕之所為也。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,然亦有二焉:一則自外而感,一則自內而致。南方之疾,自外而感者也。北方之疾,自內而致者也。其治法自應不同,故諸公詳析而論之。嚴氏曰:古無腳氣之說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名緩風,後謂之腳氣,名雖不同,其實一也。

白話文:

也是這個意思。東垣說:腳氣病,實際上是水濕所引起的。水濕能夠損害人的皮肉筋脈而歸屬於身體的下部,但是也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從外界感受而來,一種是從體內引起的。南方人得的腳氣病,是從外界感受而來的,北方人得的腳氣病,是從體內引起的。其治療方法應該不同,所以諸位才詳細地分析並論述。嚴氏說:古時候沒有腳氣病這種說法,《內經》中稱其為「厥」,兩漢稱之為「緩風」,後來稱之為「腳氣」,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是一回事。

初得不覺,因他病乃始發,或奄然大悶,經三兩日方覺之,先從腳起,或緩弱疼痹,或行起忽倒,或兩脛腫滿,或足膝枯細,或心中忪悸,或小腹不仁,或舉體轉筋,或見食吐逆,惡聞食氣,或胸滿氣急,或遍體痠疼,此其候之不同也,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,濡而弱者起於濕,洪而數者起於熱,遲而澀者起於寒。凡此皆由腎虛而生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初得不覺,因他病乃始發,或奄然大悶,經三兩日方覺之,先從腳起,或緩弱疼痹,或行起忽倒,或兩脛腫滿,或足膝枯細,或心中忪悸,或小腹不仁,或舉體轉筋,或見食吐逆,惡聞食氣,或胸滿氣急,或遍體痠疼,此其候之不同也,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,濡而弱者起於濕,洪而數者起於熱,遲而澀者起於寒。凡此皆由腎虛而生。

初期不覺得,因為其他疾病而開始發作,或者突然感到大悶,經過二、三天後才覺得。先從腳開始,有的是痠痛麻痺,或者走路突然跌倒,或者小腿腫脹,或者足膝枯瘦,或者心中悸動,或者小腹沒有知覺,或者全身抽筋,或者見到食物就嘔吐反胃,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,或者胸中滿悶氣短,或者全身痠痛。這些症狀各有不同。脈象浮而弦的是由風引起的,濡而弱的是由濕引起的,洪而數的是由熱引起的,遲而澀的是由寒引起的。凡此皆由腎虛而生。

白話文:

起初沒有感覺,因其他疾病而開始發作,或突然感到胸悶,幾天後才覺得不適。症狀從腳部開始,有的痠痛麻痺,或走路時突然跌倒,或小腿腫脹,或足膝枯瘦,或心中悸動,或小腹麻木,或全身抽筋,或看到食物就嘔吐反胃,厭惡食物氣味,或胸中滿悶氣短,或全身痠痛。這些症狀因人而異。脈象浮而弦是由風引起的,濡而弱是由濕引起的,洪而數是由熱引起的,遲而澀是由寒引起的。所有這些都源於腎虛。

然婦人亦病腳氣者,必因血海虛,乘七情,遂成斯疾。且婦人病此者眾,皆因血海虛而得之,與男子腎虛相類矣。男女用藥固無異,但兼以治憂恚之藥,無不效也。須量人盛衰,微加滋補,不然則氣血日衰,必使年年遇蒸熱而作,理之必然,陳無擇曰:腳氣不專主一氣,亦不專在一經,故與中風寒暑濕為異耳。兼有所雜生諸病,未易分別,須尋三陰三陽病所在後,察脈虛實為治。

白話文:

婦人患腳氣病,必定是血海虛弱,加上七情內傷,於是形成此病。而且婦女患此病的人很多,都是因為血海虛弱而得。這與男子腎虛導致腳氣病是相類似的。男女治療用藥基本沒有區別,只是要加上治療憂鬱煩悶的藥物,一定有效。要根據人的體質和盛衰,稍加滋補,否則氣血一天天衰弱,必定年年在夏天高溫蒸熱時發作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陳無擇說:腳氣病不單單只主一氣,也不單單只在一個經脈上,所以與中風、寒病、暑病、濕病都不同。還有一些其他的雜症,很難區分,必須先找出三陰三陽病症所在,然後察看脈象的虛實來進行治療。

《發明》曰:《內經》論南方者,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。江東嶺南,大率如此。春夏之交,山川蒸菀,風濕毒氣為甚,感之遂成瘴毒腳氣。《外臺秘要》云:第一忌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。又禁大語,大語則傷肺,肺傷亦發動。又不得露足當風,冷水洗足,雖夏月常須閉護,慎之慎之,《發明》曰:第一凡酒及湩酪勿使過度,過度則損傷脾胃,下注於足脛胕腫,遂成腳氣。第一欲不可縱,嗜欲則腳氣發。

白話文:

《發明》說:《內經》討論南方時提到,南方的土地水土虛弱,霧露聚集。江東嶺南的地區,大多是這種情況。春夏交接的時候,山川蒸發旺盛,風濕毒氣非常嚴重,感染後就會形成瘴毒腳氣。《外臺祕要》說:第一個忌諱發怒,發怒就會心煩,心煩就會引起腳氣。第二個忌諱高聲說話,高聲說話就會損傷肺,肺受傷也會引起腳氣。第三個忌諱赤腳走路,用冷水洗腳,即使在夏天也要時刻注意,小心謹慎。

腳氣一般是因為喝酒過量和飲食不節制,沒有及時治療造成的,所以《發明》說:第一,所有的酒和湯水都不要喝超過限度,過量就會損傷脾胃,最後影響到足脛的部位腫脹,就會形成腳氣。第一,慾望不能放縱,放縱慾望就會引起腳氣。

凡飲食之後宜緩行,經云:逸者行之。又云:病在脾,忌溫食飽食,濕地濡衣。楊大受云:腳氣之疾,自古皆當疏下,為疾壅故也。然不可太過,則損傷脾胃,使營運之氣,不能上行,反下注為腳氣也。又不可不及,不及則使氣壅不得消散,立方於後,詳虛實而用之。羌活導滯湯導水丸除濕丹,此藥如腳氣在表在氣血之分而疏下,隨宜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每次飲食之後,都應緩慢行走,就像古人說的:有閒暇的人散步。又說:脾出了毛病,忌諱吃溫熱的食物和吃飽了,還有在潮濕的地方穿著濕衣服。楊大受說:腳氣的疾病,自古以來都認為應該疏通併清除體內的病邪,這是因為疾病鬱積在體內造成的。但是疏通清除不能過度,否則會損傷脾胃,使運輸氣血的功能不能夠上升,反而向下灌注而成為腳氣。又不能不及,不及就會使氣鬱結而不能消散。下面列出藥方,根據虛實症狀詳細地使用。羌活導滯湯、導水丸、除濕丹,這些藥如果腳氣在表在氣血之間,就疏通排除體內的病邪,根據具體情況使用。

《活人書》云: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渫洗者,皆醫之大禁也。楊大受云:腳氣是為壅疾,當以宣通之劑,使氣不能成壅也,壅既成而盛者,砭惡血而去其重勢。經曰:蓄則腫熱,砭射之也。夫前代各人所論,其腳氣所感不一,有在表而得之,有在氣血之分而得之,或從風寒暑濕得之,或因虛實而得之,在乎醫者診視果決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《活人書》中說:凡是腳氣患者服用補藥以及用熱水沖洗的,都是醫生的重大禁忌。

楊大受說:腳氣是一種淤積性疾病,應該使用行氣活血的藥物,讓氣血不能形成淤積。淤積已經形成並且很嚴重的,可以使用針灸的方法來放出壞血,去除其嚴重的症狀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積聚則會腫脹發熱,可以使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。

前代各個醫家所論述的腳氣所感的原因不一,有的由表而得,有的由氣血失調而得,有的由風寒暑濕而得,有的由虛實而得,在於醫生診斷明確果斷地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