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八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 (15)

1. 萆薢丸

治血痹,手足𤸷麻不仁,遊走無定,風痹等證。

白話文:

正體中文翻譯:

治血痹,手足麻木不仁,遊走無定,風痹等症。

現代白話文:

治療血脈瘀滯不通造成的麻痺,手足麻木、感覺遲鈍,症狀遊走不定,風寒引起的痹證等疾病。

萆薢(炒),山芋,牛膝(酒浸),山茱萸(去核,炒),熟地黃(焙),澤瀉(以上各一兩),狗脊(去毛),地膚子(炒),白朮(以上各半兩),乾漆(炒令煙出),天雄(炮,去皮臍),車前子(炒),蠐螬(研,以上各三分),茵芋(去皮莖,一分)

白話文:

(炒過的)萆薢、山藥、(用酒浸泡過的)牛膝、(去核炒過的)山茱萸、(烘烤過的)熟地黃、澤瀉(以上各一兩)、(去除毛髮的)狗脊、(炒過的)地膚子、白朮(以上各半兩)、(炒到冒煙的)乾漆、(炮製,去皮臍)的天雄、(炒過的)車前子、蠐螬(研磨過,以上各三分)、(去皮莖的)茵芋(一分)

上除蠐螬生研外,搗為細末,和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至十五丸,空心用溫酒送下,日二夜一。

白話文:

除了把蠐螬生研,搗成細粉末,混和均勻,拌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藥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每次服用 10-15 顆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,一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
2. 吳茱萸散

治腸痹,寒濕內搏,腹滿氣急,大便飧泄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腸痹者,寒濕內搏,腹滿氣急,大便飧泄,宜用溫中散寒,和脾利濕之劑治之。

白話文:

腸痹,是由於寒濕之氣內部相互作用導致的。患者會出現腹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治療宜採用溫暖中焦、散寒、調和脾功能、利濕的方藥。

吳茱萸(湯泡,焙炒),肉豆蔻,乾薑(炮),甘草(炙,以上各半兩),縮砂仁,陳曲(炒),白朮(以上各一兩)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,陳皮(去白,焙),良薑(以上各二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吳茱萸(用湯浸泡,再焙炒)

  • 肉豆蔻

  • 乾薑(炮製過的)

  • 甘草(炙過的)

  • 縮砂仁

  • 陳曲(炒過的)

  • 白朮

  • 厚朴(去掉粗皮,用生薑汁炙過)

  • 陳皮(去掉白色的內皮,焙過的)

  • 良薑

以上各半兩的:吳茱萸、肉豆蔻、乾薑、甘草

以上各一兩的:縮砂仁、陳曲、白朮

以上各二兩的:厚朴、陳皮、良薑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食前用米飲調服。

白話文:

細末,每服一錢,食前用米湯調服。

3. 草豆蔻散

治腸痹,風寒濕內攻,腹疼飧泄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大黃二十兩,芒硝十兩,甘草二兩,厚朴三錢,茯苓三錢,砂仁三錢,吳茱萸三錢,川芎一錢五分。

白話文:

大黃 20 兩、芒硝 10 兩、甘草 2 兩、厚朴 3 錢、茯苓 3 錢、砂仁 3 錢、吳茱萸 3 錢、川芎 1 錢 5 分。

功效:

治療腸道痹痛,因風寒濕邪內侵,導致腹痛、腹瀉。

草豆蔻,陳皮(去白,焙,各一兩),官桂(去粗皮),白豆蔻仁,肉豆蔻,當歸(切焙),木香白朮丁香良薑(以上各半兩)

白話文:

草豆蔻、陳皮(去白色絨毛,烘焙,各一兩),官桂(去粗皮)、白豆蔻仁、肉豆蔻、當歸(切片烘焙)、木香、白朮、丁香、良薑(以上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食前生薑棗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服用時用一錢的劑量,在飯前用 生薑棗湯 調和服用。

4. 巴戟丸

治胞痹,臍腹疼痛,小水不利。

白話文:

古文: 胞痹,臍腹痛,小水不利。

白話文: 膀胱不通,導致腹部疼痛,小便不利。

巴戟(去心,一兩半),桑螵蛸(切破,麩炒),杜仲(去粗皮,酥炙),肉蓯蓉(酒浸去皮,切焙),生地黃(焙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續斷,山芋(以上各一兩),遠志(去心,三錢),石斛(去根),鹿茸(酥炙),菟絲子(酒浸一宿,別搗),山茱萸(去核),五味子龍骨,官桂(以上各三分)

白話文:

巴戟天(去除果核,一兩半),桑螵蛸(切碎,用麩皮炒),杜仲(去除粗皮,烘烤至酥脆),肉蓯蓉(用酒浸泡去除表皮,切碎烘烤),生地黃(烘烤),附子(炮製,去除表皮和臍部),續斷,山藥(以上各一兩),遠志(去除果核,三錢),石斛(去除根部),鹿茸(烘烤至酥脆),菟絲子(用酒浸泡一晚,另外搗碎),山茱萸(去除果核),五味子,龍骨,官桂(以上各三分)

上為細末,入別搗藥研和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用溫酒送下,日再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與其他藥材分別研磨並混合均勻。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30粒,空腹時以溫酒送服。每天服用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