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二 (3)
卷之二十二 (3)
1. 癆瘵門(附論)
四曰生人疰,心脅痛,轉移無常,三日後體中痛,移易牽掣,沖絞心脅,一年後目赤,面色青黑,二年後咳逆下痢,變作蟲難治。五曰涼疰,心下乍熱乍寒,一年一復,四肢喜臥噫酢,體常浮腫,往來不時,而皮黑羸瘦,生癖目黃,爪甲及唇口青。六曰酒疰,體氣動熱,氣從胸中上下,無處不痛,一年外四肢重,喜噦。
七曰食疰,心下痛,懊憹徹背,一年後羸瘦體腫,先從腳起,肉變黑,臍內時痛。八曰水疰,手足腫,百日體肉變,發落目失明,一年後難治,三年身腫轉盛,體生蟲死。九曰屍疰,體疼牽掣,七日後體肉變白駁,咽喉中吞如有物,兩脅痛也。十曰土疰,人之五臟,配合五行,土內主於脾氣,為五行五臟之主,其所禁忌,尤難觸犯,人有居住,穿鑿地土,不擇便利,觸犯禁忌,土氣與人血氣相感,便致疾病。其狀土氣流注皮膚連腑臟,骨節沉重,遍身虛腫,其腫自破,故謂之土疰。
夫蒸之在心,少氣煩悶,舌必焦黑;蒸在小腸,腹內腸鳴,大便或秘或泄;蒸在肝,目昏暈,躁恐無時;蒸在膽,耳聾口苦,脅下堅痛;蒸在腎,耳輪焦枯,腰腳痠疼;蒸在右腎,情意不定,精泄如白絮;蒸在肺,喘嗽咳血,聲音嘶遠;蒸在大腸,右鼻乾疼,大腸隱痛;蒸在脾,唇口乾,腹脅脹滿,畏寒不食;蒸在胃,鼻口乾燥,肚脹自汗,睡不寧;蒸在膀胱,小便黃赤,凝濁如膏;蒸在三焦,或寒或熱,中脘膻中,時覺煩悶;蒸在膈,心胸噎塞,疼痛不舒;蒸在宗筋,筋脈縱緩,小腹急痛;蒸在迴腸,肛門蹇澀,傳道之時,裡急後重;蒸在玉房,男子遺精,女子白淫;蒸在腦,眼眵頭眩,口吐濁涎;蒸在肌,肉鱗起,毛折發落;蒸在骨,板齒黑燥,大杼痠疼;蒸在髓,肩背倦疼,胻骨痠痛;蒸在筋,眼昏脅痛,爪甲焦枯;蒸在脈,心煩體熱,痛如針刺;蒸在肉,自覺身熱,多不奈何,四肢瞤動;蒸在血,毛髮焦枯,時有鼻衄,或復尿血,此為諸般骨蒸也。大凡醫工遇此諸疾,其人血氣未敗,精神未散,尤可施治。
若血氣精神已壞,形體肌肉俱削,及日夕發熱咳嗽,大便作泄,斷不可療。雖有神丹聖藥,亦不能作效也。
白話文:
癆瘵門(附論)
一共有十種疰證:
-
生人疰: 一開始心胸疼痛,疼痛位置不定,三天後全身疼痛,牽扯挪移,劇烈疼痛集中在心胸部位,一年後眼睛紅腫,面色青黑,兩年後咳嗽、嘔吐、腹瀉,病情複雜難以治療。
-
涼疰: 心窩處忽冷忽熱,一年發作一次,四肢沉重嗜睡,容易打嗝,身體經常浮腫,症狀時有時無,皮膚黝黑消瘦,長有癖塊,眼睛發黃,指甲和嘴唇青紫。
-
酒疰: 身體發熱,氣往上衝往下竄,到處都痛,一年後四肢沉重,容易嘔吐。
-
食疰: 心窩疼痛,疼痛感貫穿到背部,一年後消瘦浮腫,腫脹從腳開始,肉色變黑,肚臍附近時常疼痛。
-
水疰: 手腳浮腫,一百天後肉體變化,頭髮脫落,眼睛失明,一年後難以治療,三年後全身浮腫加劇,身體長蟲。
-
屍疰: 身體疼痛牽拉,七天後皮膚發白或出現斑駁,咽喉有異物感,兩脅疼痛。
-
土疰: 人體五臟與五行相應,脾臟屬土,為五臟之首。居住環境或施工時若觸犯土禁忌,土氣與人體血氣相感,就會導致疾病。症狀為土氣侵入皮膚和內臟,骨關節沉重,全身浮腫,浮腫處會自行破潰,故稱土疰。
接著論述骨蒸:
骨蒸的症狀依據受影響的臟腑而有所不同:
- 心: 少氣、煩悶,舌頭焦黑。
- 小腸: 腹部腸鳴,大便便秘或腹瀉。
- 肝: 眼睛昏花,煩躁恐懼。
- 膽: 耳聾、口苦、脅下堅硬疼痛。
- 腎: 耳廓焦枯,腰腳痠痛;右腎:情緒不穩定,精液像棉絮般流出。
- 肺: 喘息、咳嗽、咳血,聲音嘶啞。
- 大腸: 右鼻乾燥疼痛,大腸隱隱作痛。
- 脾: 嘴唇乾燥,腹部脅肋脹滿,畏寒不想吃東西。
- 胃: 鼻口乾燥,肚子脹痛,自汗,睡不安穩。
- 膀胱: 小便黃赤,濃稠如膏。
- 三焦: 忽冷忽熱,中脘(胃部)、膻中(胸部)時常感覺煩悶。
- 膈: 心胸阻塞,疼痛不適。
- 宗筋: 筋脈鬆弛,小腹劇烈疼痛。
- 迴腸: 肛門阻塞,排便時裡急後重。
- 玉房(生殖器): 男子遺精,女子白帶異常。
- 腦: 眼睛分泌物多、頭暈目眩,吐出濁涎。
- 肌: 皮膚起鱗,毛髮脫落。
- 骨: 牙齒發黑乾燥,大杼穴(背部穴位)痠痛。
- 髓: 肩背疲倦疼痛,肩胛骨痠痛。
- 筋: 眼睛昏花,脅肋疼痛,指甲焦枯。
- 脈: 心煩、發熱,疼痛如針刺。
- 肉: 自覺發熱,四肢抽搐。
- 血: 毛髮焦枯,偶爾鼻出血或尿血。
總結:以上是各種骨蒸的症狀。如果患者血氣未衰,精神尚佳,則仍可治療。但若血氣精神已衰竭,形體消瘦,日夜發熱咳嗽,大便稀溏,則不可治療,即使有仙丹妙藥也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