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八 (1)
卷之三十八 (1)
1. 五痹門(附論)
《素問》云:痹之安生?岐伯對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其名有五,皆由此三氣客於五臟而成。遇春得者為筋痹,中於肝則筋攣,夜臥驚恐,飲食多而小便數;遇夏得者為血痹,中於心則血脈不通,心下鼓氣,暴上逆喘,嗌乾喜噫;遇仲夏得者為肌痹,中於脾則四肢怠惰,發咳嘔汁;遇秋得者為皮痹,中於肺則皮無所知,煩滿時嘔氣奔痛;遇冬而得者為骨痹,中於腎則骨重不可舉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大抵風勝則遊走上下,無所留止,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。
白話文:
《素問》中說:痹病是怎麼產生的?岐伯回答說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雜而來,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病。其中風氣勝過其他,就形成遊走性的痹病;寒氣勝過其他,就形成疼痛性的痹病;濕氣勝過其他,就形成固定性的痹病。痹病的名稱有五種,都是由於這三種邪氣侵犯五臟而形成的。在春天得到的痹病,稱為筋痹,侵犯到肝臟,則筋脈痙攣,夜裡驚恐不安,飲食多而小便頻繁;在夏天得到的痹病,稱為血痹,侵犯到心臟,則血脈不通,心下脹氣,突然逆喘,咽喉乾澀喜歡打嗝;在仲夏得到的痹病,稱為肌痹,侵犯到脾臟,則四肢怠惰,咳嗽嘔吐;在秋天得到的痹病,稱為皮痹,侵犯到肺臟,則皮膚沒有知覺,煩躁胸悶,時時嘔吐氣急而疼痛;在冬天得到的痹病,稱為骨痹,侵犯到腎臟,則骨頭沉重無法舉起,容易腹脹,腳代替了腳跟,脊代替了頭。總的來說,風氣勝過其他,則在上下遊走,沒有固定的部位,隨著虛邪與血氣相搏擊。
聚於關節,為馳縱筋脈不收也,此名風痹;寒勝,四肢攣痛,關節浮腫,為痛痹;濕氣留而不移,汗多,四腳緩弱,皮膚不仁,精神昏塞,為著痹;風寒濕合而為痹,則皮膚頑厚,或肌肉痠痛,此為邪中周身。搏於血脈,積年不已,則成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頭髮脫落,為本痹;其中又有胞痹腸痹血痹熱痹數者之異。
白話文:
聚積在關節中,使筋脈得到伸展收縮不得放鬆,這種情況叫做「風痹」;寒冷盛行,四肢抽痛,關節腫脹,這種情況叫做「痛痹」;濕氣滯留而不散發,汗水很多,四肢無力,皮膚沒有知覺,精神恍惚,這種情況叫做「著痹」;風、寒、濕三種病邪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症,皮膚粗厚堅硬,或者肌肉痠痛,這叫做邪氣遍佈全身。病邪侵犯到血脈,經年累月沒有停止,就形成頑固的皮膚病,搔癢也不覺得疼,頭髮脫落,這是叫做「本痹」;其中還有「胞痹」、「腸痹」、「血痹」、「熱痹」等幾種不同的痹症。
名胞痹者,小腸膀胱按之內痛而滿,水道不化,上為清涕;腸痹者,三氣乘虛,客於大腸,其病數飲,中氣喘急,時作飧泄,小便不通;血痹者,邪入於陰血之分,其狀體常如被微風所吹,骨弱勞瘦,汗出,臥則不時搖動;熱痹者,蓋臟腑移熱,復遇風寒濕三氣雜至,而客搏經絡,留而不行,陽遭其陰,故𤸷痹熻然而悶也。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之狀,唇舌反壞,皮膚色變。
白話文:
所謂胞痹,就是小腸膀胱之處按之覺得疼痛且脹滿,水液代謝不正常,向上會變成清涕;腸痹,就是三種元氣乘著虛弱之機,侵犯大腸,得這個病的人經常飲水,中氣急促,時常飧泄,小便不通;血痹,就是邪氣侵入陰血所在,其狀時常體態就像被微風吹過,骨瘦如柴,汗出,躺著的時候會不時搖動;熱痹,就是臟腑鬱積生熱,又遇到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交雜,侵入經絡,留而不通,陽氣受到陰氣的阻隔,所以痹證熱痛而悶塞。肌肉表面熱到極點,身上就像老鼠跑過一樣,嘴脣舌頭潰爛,皮膚顏色改變。
經曰:痹之為病,或痛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或熱,或燥或濕。凡痛者,寒多也。不痛不仁者,病久邪深,榮衛行澀,經絡不通,皮膚不營,因而不痛不仁也。若陰氣多陽氣少,與病相益,故寒也;若陰氣少陽氣多,病氣勝陽遭陰,故熱也。至於汗多而濡者,是濕甚也。痹而不痛者,在骨則重著,在脈則血凝,在筋則屈不伸,在肉則痹不仁,在皮則寒。
白話文:
經典說:痹症的病症,有時疼痛,有時不痛,有時肢體麻木,有時感到寒冷,有時感到炎熱,有時感到乾燥,有時感到潮濕。凡是疼痛的,多是寒邪引起的。不痛、麻木的,是病症老了,邪氣很深,榮衛運行不暢,經絡不通暢,皮膚得不到濡養,所以不痛麻木。如果陰氣多,陽氣少,與病邪互相滋長,所以感到寒冷;如果陰氣少,陽氣多,病邪壓制了陽氣受到陰邪的侵犯,所以感到炎熱。至於汗多而濕潤的,是濕氣很重。痹症而不疼痛的,在骨頭裡則感到沉重著地,在脈絡裡則血凝而不通,在筋裡則屈伸不利,在肌肉裡則麻木不仁,在皮膚裡則感到寒冷。
此五者皆不痛也。外有支飲,亦令人痹。支飲之病,飲之為痰故也。治之之法,當辨其三氣,留在何經部分,或表或里,虛實偏勝,推其因,詳其證,果因三氣為病,隨經治之,或不因三氣,從他痹而為病者,當隨他病而治之。又有水痹與白虎歷節風之證,豈可一概施之?在乎醫者誠心究治,則庶幾不瘥矣。
白話文:
以上五種痺症都不疼痛。外感風寒飲邪,也會導致痹症。但風寒飲邪引起痺症,是因為飲邪化為痰飲所致。治療的方法,應辨別是哪三種氣,停留在哪個經絡部位,或是表證或裏證,虛實偏勝,再推斷其發病原因,詳細分析症狀,如果確實是由三種氣引起痺症,就要針對經絡來治療,如果並不是由三種氣引起痺症,而是由其他痺症演變而來,就要針對其他痺症來治療。還有水痺和白虎歷節風的證狀,豈能一概而論?在於醫者是否真心探究治療,才能治癒痺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