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三 (14)

1. 葶藶丸

治消渴後成水病浮腫。

甜葶藶(隔紙炒),栝蔞仁,杏仁(湯浸,去皮尖及雙仁,麩炒黃),漢防己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搗一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前赤茯苓煎湯送下,日進三四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糖尿病後期導致水腫。

甜葶藶(隔著紙炒過)、栝蔞仁、杏仁(用熱水浸泡後,去除外皮、尖端及雙仁,再用麩皮炒至黃色)、漢防己(各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均勻,搗一百到兩百下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赤茯苓煎煮的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到四次。

2. 填骨煎

治消渴後虛乏。

白茯苓(去皮)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,山茱萸(去核),麥門冬(去心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石斛(去根,一作石膏),牛膝(酒浸,焙),巴戟(去心),當歸(以上各二兩半),大豆(炒去皮,三合),石葦(去毛),桂心(去皮,各一兩三分),五味子,遠志(去心),人參(以上各三兩半),肉蓯蓉(二兩,酒浸,切焙),天門冬(去心,三兩三分)

上為細末,用生地黃生栝蔞根各三斤,搗絞取汁,以銀石器慢火煎減半,然後內藥,並下白蜜十兩,牛髓五兩,再煎令如糜,丸如雞子黃大,米飲下,日三,藥末不必盡入,惟看稀稠得所,甚佳。一方無遠志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消渴病(糖尿病)後期身體虛弱、疲乏的狀況。

藥材包含:白茯苓(去除外皮)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另外搗碎)、山茱萸(去除果核)、麥門冬(去除中心)、炮附子(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臍部)、石斛(去除根部,有的方子用石膏代替)、牛膝(用酒浸泡後烘乾)、巴戟天(去除中心)、當歸(以上各用二兩半),黑豆(炒過後去皮,三合),石葦(去除毛)、桂心(去除外皮,以上各用一兩三分),五味子、遠志(去除中心)、人參(以上各用三兩半),肉蓯蓉(二兩,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),天門冬(去除中心,三兩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另外取生地黃和栝蔞根各三斤,搗碎絞汁,用銀或石製容器以慢火熬煮至濃縮一半,再放入藥末、白蜜十兩、牛髓五兩,繼續熬煮至像粥一樣濃稠。將藥膏搓成雞蛋黃大小的丸子,用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藥末不必全部用完,只要看藥膏的稀稠度適中即可,效果很好。另外有一種配方沒有遠志。

3. 藍葉散

治渴利,口乾煩熱,背生癰疽,赤焮疼痛。

藍葉,升麻,玄參,麥門冬(去心),黃耆,葛根,沉香,赤芍藥,犀角屑,甘草(生用,一兩),大黃(二兩,微炒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叫做「藍葉散」,主要用來治療口渴、小便頻繁、口乾煩躁發熱,以及背部生癰疽,紅腫發熱疼痛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包含:藍葉、升麻、玄參、麥門冬(去除中心)、黃耆、葛根、沉香、赤芍藥、犀角屑、生甘草(一兩)、微炒過的大黃(二兩)。

使用方法是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加入一碗水,煎煮至剩六分,去除藥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

4. 玄參散

治渴利煩熱,生癰疽發背,焮腫疼痛。

玄參,芒硝,大黃(微炒),犀角屑,羚羊角屑,沉香,木香,黃耆(各一兩),甘草(三分,生用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用溫水調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口渴、心煩燥熱,以及剛開始長癰疽、發背等,出現紅腫疼痛的症狀。

藥方組成:玄參、芒硝、微炒過的大黃、犀牛角屑、羚羊角屑、沉香、木香、黃耆(各一兩),生甘草(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拘時間用溫水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