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三 (7)
卷之三十三 (7)
1. 黃連膏
治證同前。
黃連(一片,碾為末),牛乳汁
上將汁熬膏,搓黃連末為丸,如小豆大,每服二十丸,少呷湯下,日進十服。
白話文:
黃連(一片,研磨成粉末),牛奶汁
將牛奶汁熬成膏,搓入黃連粉末製成丸劑,大小如小豆,每次服用 20 丸,用少量熱湯送服,每日服用 10 次。
2. 生地黃膏
治證同前。
白話文:
治療證狀同前。
生地黃(碗大一握),冬蜜(一碗),人參(半兩),白茯苓(去皮,一兩)
上先將地黃洗搗爛,以新水一大盞調開,同蜜煎至一半,次入參苓末拌和,以瓷器密收,用匙挑服。
白話文:
生地黃(一大碗),冬蜜(一碗),人參(半兩),白茯苓(去皮,一兩)
將地黃洗淨搗爛,用一大碗乾淨水調勻,加入蜂蜜煎煮至一半濃稠度,接著加入人參和茯苓粉末拌勻,密封保存於瓷器中,每次使用時用匙子挖取服用。
3. 三和甘露飲
大治消渴,有此證者,每日須進一二服。
白話文:
大治消渴,有此證(症狀)的人,每天須服用一、兩次。
滑石(六錢),石膏(四錢),知母,人參,白朮,茯苓,豬苓,澤瀉(以上各一錢半),甘草(一錢)
上㕮咀,分作二貼,每貼用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遠溫服。
白話文:
滑石(30公克),石膏(20公克),知母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(以上各7.5公克),甘草(5公克)
用藥:細嚼咀嚼,分成兩帖。 用量:每帖用兩碗水,煎煮至剩餘一碗,趁熱服用。
4. 三消丸
治消渴骨蒸。
宣黃連(去須)
白話文:
黃連(去除須根)
上為細末,搗冬瓜自然汁和末成餅,陰乾,再研為末,用冬瓜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不拘時用冬瓜煎湯送下,或大麥煎湯亦可。
白話文:
將藥材搗成細末,加入冬瓜自然汁和成藥餅,陰乾後再研成細末,用冬瓜汁將藥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不拘時間服用,用冬瓜煎湯送服,也可以用大麥煎湯送服。
5. 硃砂黃連丸
治心虛蘊熱,或因飲酒過多,發為消渴。
白話文:
黃連一兩,人參一兩,熟地黃一兩,麥門冬一兩,山藥一兩,茯苓一兩,白芍一兩,甘草半兩,梔子一兩。水煎服。此方治療心虛蘊熱,或因飲酒過多導致口渴症狀。
辰砂(一兩),宣黃連(三兩),生地黃(二兩)
白話文:
硃砂(6克),黃連(18克),生地黃(12克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用燈心棗湯送下。
白話文:
把藥物研磨成粉末狀,加入蜂蜜混合做成丸劑,大小約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飯前用燈心草煎的水送服。
6. 加減三黃丸
治消渴,及治服丹石毒,致成此疾。
黃芩(春四兩,夏六兩,秋六兩,冬三兩)
黃連(春四兩,夏七兩,秋三兩,冬二兩)
大黃(春三兩,夏一兩,秋二兩,冬四兩)
白話文:
治療消渴
- 黃芩:春、秋各四兩,夏六兩,冬三兩
- 黃連:春四兩,夏七兩,秋三兩,冬二兩
- 大黃:春三兩,夏一兩,秋二兩,冬四兩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用白湯送下,服一月愈。
白話文:
將藥物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服用,用白開水送服。服用一個月即可痊癒。
7. 黃連豬肚丸
治消渴強中。
黃連,粱米,栝蔞根,茯神(各四兩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(各二兩)
白話文:
黃連四兩(約120克)、粱米四兩(約120克)、栝蔞根四兩(約120克)、茯神四兩(約120克)、麥門冬二兩(去心,約60克)、知母二兩(約60克)。
上為細末,內豬肚中,縫定,置甑中蒸極爛,取出藥,搗豬肚為膏丸。或再入蜜,杵千餘下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人參湯送下,米飲亦得。一方加生地黃乾葛。一方去知母粱米用小麥。
白話文:
將中藥材打成細末,裝入豬肚中,縫合,放入蒸籠中蒸至極爛,取出藥物,搗碎豬肚,製成藥丸。有些配方在搗藥時加入蜂蜜,再用杵搗一千多次,將藥丸製成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人參湯送服,也可以用米湯送服。另一種配方中加入生地黃和乾葛。還有一種配方中去除知母和粱米,改用小麥。
8. 爛金丸
治熱中,消渴止燥,補精血,益諸虛,解勞倦,去骨節間熱,寧心強志,安神定魄,固臟腑,進飲食,免生瘡瘍。
白話文:
- 治療中暑、消渴、去燥熱、補益精血、益氣養血、解除疲勞、消除骨節間的熱氣、寧心強志、安神定魄、固護臟腑、增進食慾,預防瘡瘍生成。
大豬肚(一個),黃連(三兩),生薑(研),蜜(各二兩)
白話文:
豬肚一個,黃連三兩,研磨後的生薑,蜂蜜各二兩
上先將豬肚淨洗,控干,復以蔥椒醋面等同藥,以水酒入銀石器內煮半日,漉出黃連,洗去蜜酒令盡,銼研為細末,再用水調為膏,入豬肚內,以絲縫定,仍入銀石器內水煮爛,研如泥,搜和下項藥:
白話文:
首先將豬肚清洗乾淨,晾乾,再放入蔥、椒、醋、麵粉等藥材,加入水和酒,放入銀石器中煮半日,取出黃連,用蜜酒清洗乾淨,研磨成細末,然後用水調和成膏狀,放入豬肚內,用絲線縫合,再放入銀石器中煮至爛熟,研磨成泥狀,加入以下藥材:
人參,五味子,山藥,杜仲(去皮,切,薑汁炒,去絲),石斛,山茱萸(去核),車前子新蓮肉(去皮),鱉甲(醋炙),熟地黃,當歸(以上各二兩),磁石(煅),白茯苓,槐角子(炒),川芎(以上各一兩)
白話文:
人參,五味子,山藥,杜仲(去除樹皮,切片,用薑汁炒,去掉纖維),石斛,山茱萸(去除果核),車前子,新鮮蓮子肉(去除蓮子皮),鱉甲(用醋烘烤),熟地黃,當歸(以上各二兩),磁石(煅燒),白茯苓,炒槐角子,川芎(以上各一兩)
菟絲子(酒浸,蒸研,五兩),黃耆(四兩),沉香(半兩),麝香(一錢,別研入)
白話文:
菟絲子(用酒浸泡,蒸後研成細末,五兩),黃耆(四兩),沉香(半兩),麝香(一錢,另外研磨後加入)
上為細末,用豬肚膏搜和得所,如膏少則添熟蜜,搗數千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。一方有白朮二兩,陽起石一兩。
白話文:
將藥材上工研磨成細末,加入豬肚膏攪拌均勻成膏狀,如果膏量不足,就加入熟蜜,攪拌數千次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五十丸,在飯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服。另外一個方劑中含有白朮二兩,陽起石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