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三 (2)
卷之三十三 (2)
1. 地黃飲子
治消渴咽乾,面赤煩躁。
白話文:
口渴難耐、咽喉乾燥,面色潮紅、煩躁不安。
生地黃,熟地黃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去蘆),黃耆(蜜炙),石斛(去根),枇杷葉(去毛),枳殼(去穰,麩炒),澤瀉,甘草(炙,各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後服。
白話文:
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(去蘆頭)、黃耆(蜂蜜烤製後的)、石斛(去根)、枇杷葉(去毛)、枳殼(去皮、麩炒過的)、澤瀉、甘草(火烤過的,各1錢)
製作一份藥劑,使用兩盅水,煎煮至剩下一盅,服用後再飲用。
2. 麥門冬飲子
治膈消,胸滿心煩,津液短少,多為消渴病。
白話文:
治膈,消胸滿心煩,津液不足,多為消渴病。
麥門冬(去心,二錢),五味子,栝蔞實,生地黃,人參(去蘆),茯神(去木),乾葛,知母,甘草(炙,以上各一錢二分)
上作一服,水二鍾,竹葉十四片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-
麥門冬(去除麥冬的根部,二錢)
-
五味子(一錢二分)
-
栝蔞實(一錢二分)
-
生地黃(一錢二分)
-
人參(去除蘆頭,一錢二分)
-
茯神(去除木質部分,一錢二分)
-
乾葛(一錢二分)
-
知母(一錢二分)
-
甘草(炙熱處理過的,以上各一錢二分)
取一服藥材,加入兩碗水,放入十四片竹葉煎煮,煎至剩一碗,不拘時段服用。
3. 烏梅五味子湯
治消渴,生津液。
白話文:
《湯液本草》
黃連阿膠湯
【組成】
- 黃連 二兩
- 阿膠 半斤(碎)
【製法】
- 以上兩味,以水五升,先煮黃連取二升,去滓,入阿膠煮化,溫服一盞,日三。
【功效】
- 治消渴,生津液。
烏梅,五味子,百藥煎,巴戟(去心,酒浸),甘草(炙,各二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空心服。
白話文:
-
烏梅:具有酸澀收斂之性,可斂肺止咳、生津止渴、澀腸止瀉。
-
五味子:具有酸、甘、苦、辛、鹹五味,可以補腎益精、生津止渴、斂肺止咳、固澀止瀉。
-
百藥煎:是一味中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-
巴戟(去心,酒浸):巴戟具有補腎壯陽、益精填髓之效,去心後,酒浸可以增強其補腎益精之效。
-
甘草(炙,各二錢):甘草具有補脾益氣、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之效,炙後可以增強其補脾益氣之效。
以一包藥材,加水兩碗,煎至一碗,空腹服用。
4. 加味錢氏白朮散
治消中,消穀善飢。
白話文:
治療消化不良,食欲良好,容易感到飢餓。
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以上各二錢),枳殼(去穰,麩炒),柴胡,藿香,乾葛,北五味子,木香,甘草(炙,各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去掉須根)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以上各二錢),枳殼(去掉瓤,用麩炒過),柴胡,藿香,乾葛,北五味子,木香,甘草(炙過,各一錢)。
將藥材放入藥罐中,加入兩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,趁溫熱時服用,飯後服用。
5. 人參石膏湯
治膈消,上焦燥渴,不欲多食。
白話文:
胃部脹氣消退,上消化道乾渴,沒有食慾。
人參(去蘆,三錢),石膏(四錢),知母(二錢),甘草,黃芩,杏仁(各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粳米一撮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去掉鬚根,使用三錢),石膏(使用四錢),知母(使用二錢),甘草、黃芩,杏仁(各使用一錢)
取一劑中藥,加水二碗,粳米一把,煎煮至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6. 六神湯
治三消渴疾。
白茯苓(去皮),牡丹皮(去滑),澤瀉(酒潤,蒸,各八錢),五味子(微炒,一兩半),山茱萸(取肉,焙乾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,熟地黃(蒸熟,乾乾),山藥(微炒,各二兩)
白話文:
白茯苓(去皮):將茯苓削去粗皮,洗淨、乾燥
牡丹皮(去滑):將牡丹皮颳去毛皮,洗淨、乾燥
澤瀉(酒潤,蒸):將澤瀉用酒浸潤,蒸熟
五味子(微炒):將五味子稍加炒至微黃
山茱萸(取肉,焙乾):將山茱萸去核,取果肉,焙乾
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:將肉桂去粗皮,切片,不經火烤
熟地黃(蒸熟,乾乾):將熟地黃蒸熟,乾燥
山藥(微炒):將山藥切片,稍加炒至微黃
上各研末秤,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五更初溫酒鹽湯任下三五十丸,午前晚間空腹再服此藥,不惟止渴,亦免生癰疽。久服永除渴疾,氣血加壯。
白話文:
將上述各味藥研成細末,稱取一定重量,然後混合均勻,再加入蜂蜜製成丸劑,丸劑的大小如同梧桐子一般。在清晨五更時分,用溫熱的酒和鹽湯送服丸劑,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。在上午和晚上空腹時再服用此藥,不僅可以止渴,還可以預防瘡癤的發生。長期服用,可以永久消除口渴的毛病,氣血也會更加旺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