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三 (1)

1. 消渴門(附論)

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曰:二陽結為之消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癉成為消中。《調逆論》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也。凡治消癉偏枯,痿厥氣滿,皆飲食膏梁之病也。歧伯曰:脈實病久可治,脈弦細小病久不可治。後分為三消,膈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。脈經云:堅數相搏,則為消渴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說:陽氣過多聚集成為消瘦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陰虛氣滯成為消瘦中。 《調逆論》說:心臟傳送的熱氣侵害肺臟,佈散到膈膜就成為「膈消」。凡是治療消瘦、偏癱、痿痹、氣喘、腹脹的疾病,都是因為飲食膏粱厚味所引起的。《歧伯》說:脈搏應手有力,而疾病已經很長時間則可以治療,脈搏弦細而弱小,而疾病已經很長時間則無可救藥。後來又分為三種消瘦:膈消,症狀是舌頭紅赤乾裂,口渴得厲害。脈經上說:脈搏堅硬,數次相沖,就形成消渴症。

脈軟散者,當病消渴。《病機》云:消渴之疾,三焦受病也。上消者肺也,多飲水而少食,大便如常,小便清利,知其燥在上焦也,治以流濕潤燥;消中者胃也,渴而飲食多,小便赤黃,熱前消穀,知熱在其中焦也,宜下之;消腎者,初發而為膏淋,謂淋下如膏油之狀,至病成面色黧黑,形瘦而耳焦,小便濁而有脂液,治法宜養血,以分其清濁而自愈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柔軟而鬆散,通常是糖尿病的徵兆。《病機》中說:糖尿病是一種三焦受損的疾病。上焦受損是肺部疾病,表現為多喝水、少吃飯,大便正常,小便清澈,這表明乾燥在肺部,治法是通過滋潤和潤肺來緩解;中焦受損是胃部疾病,表現為口渴、飲食過多,小便赤黃,發熱、消化不良,這表明熱在胃部,應該進行瀉下治療;下焦受損是腎病,早期會出現膏淋,即小便像油脂一樣,到病症惡化時,皮膚會變得黝黑,身體消瘦,耳朵焦黑,小便渾濁並帶有油脂,治療方法是滋養血液,以區分清濁並自然痊癒。

是以劉河間三消之論,始言天地六氣五味,以配養人身六位五臟,而究乎萬病之源,終引《內經》論渴諸證,以辨乎或熱藥之誤,此證反復,要在詳明,非深探陰陽造化之機者,孰能知之?請陳其略。

白話文:

所以劉河間的三消理論,首先談論了天地六氣五味,以調養人體六位五臟,並推究萬病的根源,最後引用《內經》中討論口渴的各種證狀,以辨別是否因熱藥引起的錯誤,這個證狀反復出現,需要詳細地瞭解,如果不深入探究陰陽造化的機理,誰能知道呢?請簡要陳述一下。

經云: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,有言肝脾而渴者,有言脾熱而渴者,有言腎熱而渴者,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,有言脾痹而渴者,有言小腸痹熱而渴者,有因病瘧而渴者,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,有因醉飽後入房而渴者,有遠行勞倦大熱而渴者,有因傷胃干而渴者,有因病風而渴者,雖五臟部分所感不同之病,皆因燥熱亡液一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中提到,有的人說心肺氣虛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肝脾功能失調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脾胃濕熱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腎陰不足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胃和大腸有熱結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脾功能受阻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說小腸有熱結而導致口渴,有的人因為瘧疾而口渴,有的人因為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和吃藥過量而口渴,有的人因為酒後行房而口渴,有的人因為長途跋涉、勞累過度、天氣炎熱而口渴,有的人因為胃部受損而口渴,有的人因為風寒感冒而口渴。雖然這些口渴的病因不同,但都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,陰虛燥熱引起的。

三消之疾,本濕寒相搏,陰氣極為燥熱,陽氣太甚,亦皆飲食服餌失宜,腸胃乾涸,而氣液不可宣平,或耗亂精神,過違其度。或因大病,陰氣損而液衰,虛陽氣悍,而燥熱亦甚,或因久嗜咸物,恣食炙爆,飲酒過度。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,久積金石之毒,熱結於胸中,下焦虛熱益甚,因而腎水不能制,金石熱燥甚於腎,故渴而引飲。

白話文:

所謂三消的疾病,起因於濕氣和寒氣相爭,陰氣極度乾燥熱烈,陽氣過於旺盛,也都是因為飲食和服藥不當,腸胃乾枯,氣血無法運行順暢,或者消耗過度、精神紊亂,超過了正常的限度。或者因為大病,陰氣受損而津液衰減,虛陽之氣強悍,燥熱也更加嚴重。或者因為長期嗜好鹹的食物,放縱地吃燒烤和爆炒的食物,飲酒過度。也有年輕人服用了金石丸散,長期積累金石的毒素,熱氣結聚在胸中,下焦虛熱更加嚴重,因此腎水無法制約金石之毒,金石的熱燥遠遠超過腎水,所以口渴而喝水。

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,名曰消渴;若飲食多而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;若渴而飲水下不絕,肌消瘦而小便有脂膏者,名曰腎消。此三消者,其燥熱同也。治此疾者,補腎水陰寒之虛,而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水升火降,津液充則無危矣,此則三消之渴明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水多,小便也多,這種情況稱為消渴;如果飲食多,但不太口渴,小便頻繁,身體消瘦,這種情況叫做消中;如果口渴並喝很多水,但水喝下去後沒多久就排出,肌肉消瘦,小便中有油脂,這種情況叫做腎消。這三種消渴,都是因為體內燥熱引起的。治療這種疾病,要補腎水陰寒的虛弱,瀉掉心火陽熱的實症,消除腸胃燥熱的嚴重情況,讓水氣升上去,火氣降下來,津液充足了,就不會出現危險。這就清楚地說明瞭三種消渴的情況。

東垣云:夫飲食不節,勞役所傷,以致脾胃虛弱,胃既虛不能滋養氣血所生,病主口中津液不行,故口乾咽燥也。病人自以為渴,醫者治以五苓散,謂止渴燥而反渴燥,乃重竭津液,以至危亡,經云:虛則補其母,當於心與小腸中,以補脾胃之根蒂也。甘溫之藥以為君,苦寒之藥為之使,以酸味為之臣,佐以其心食苦急食酸以收之,心火旺則肺金受邪,金虛以酸補之,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,於脾胃中瀉心火亢盛,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東垣說:飲食不節制,勞役所傷,以至於脾胃虛弱,胃既然虛弱就不能滋養氣血所生,疾病主要的症狀是口中的津液不行,所以口乾咽燥。病人自以為口渴,醫生治療時用五苓散,認為可以止渴燥而反而加重口渴咽燥,這就嚴重地耗竭津液,以至危及生命。經書上說:虛則補其母,應該從心與小腸中來治療,以補脾胃的根本。用甘溫的藥物為主藥,苦寒的藥物為輔藥,用酸味的藥物為臣藥,輔佐以其心所喜的苦味和急性的酸味來收斂它,心火旺盛則肺金受到邪氣,金虛用酸味來補,然後用甘溫以及甘寒的藥劑,在脾胃中瀉除心火亢盛,這是治療的根本。

所勝妄行者,言心火旺,能令母實,母者肝木也,肝木旺則挾火之勢,無所畏懼而妄行也,故脾胃先受之。又如胃氣不行,內亡津液而乾涸,求湯飲以自救,非渴也,乃口乾也,非熱勝也,乃血病也,當以辛甘益之,淡滲五苓散之類所當禁也。又謂胃虛不能食,而大渴不止者,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,乃胃中元氣少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火旺盛,就會抑制肝木,導致肝木旺盛,進而推動火勢,讓肝木毫無畏懼地做一些魯莽的行為,所以脾胃就會首先受到影響。另外,如果胃氣運行不暢,內部津液枯竭,想要喝湯水來拯救自己,這不是口渴,而是口乾;這也不是熱證,而是血病,應該用辛甘的藥物來滋補,像淡滲五苓散這一類的藥物就應該禁止使用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胃虛不能進食,但是口渴不止,這種情況不能用淡滲的藥物來止渴,因為這是胃中元氣不足所造成的。

用七味白朮散補之,世見渴甚者,不求所因,例用淡滲之劑,重竭其液故也。今推其所因,合而分之。夫渴本乎熱也,而熱有內外虛實之分。若傳經之熱,熱甚耗液而為渴者,氣分而受邪也,當與寒涼淡滲之劑,速清其熱,熱去而陰生,陰生而渴止矣;若胃虛亡液,陰虧而為渴者,血受病也,當與甘溫辛酸之劑,滋益其陰,陰生而燥除,燥除而渴已矣,豈可一概而治哉!且消渴之疾,三焦之病,火炎其心則危。邪熱熏蒸,漸漬日深,氣血凝滯,有患癰疽瘡愈渴,止則生瘡潰,渴甚則危。

白話文:

用七味白朮散來調補。現在的人看到病患特別口渴,不探究病因,一律使用清淡、利尿的藥物,反而加重了體液的消耗,所以渴症還是沒有得到緩解。現在探究病因,將病因分為幾個方面。口渴的根本原因是熱,而熱又分為內熱、外熱、虛熱、實熱。如果是因為傳經熱引起的,熱邪會消耗體液,導致口渴,這是氣分受到邪氣侵襲所致,應該用寒涼、清淡、利尿的藥物,迅速清除熱邪,熱邪去除後,陰液生長,陰液生長後,口渴就會停止。如果是因為胃虛、體液不足,陰液虧虛引起的口渴,這是血分受到病邪侵襲所致,應該用甘溫、辛酸的藥物,滋補陰液,陰液生長後,燥熱去除,燥熱去除後,口渴就會停止,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地治療嗎?而且消渴症是三焦的疾病,如果心火旺盛,就會危及生命。邪熱燻蒸,日積月累,氣血凝滯,就會患上癰疽瘡癤,口渴更加嚴重,如果停止治療,就會瘡潰不已,口渴更加嚴重,就會危及生命。

叔和云:消渴之脈大者活,虛小病深厄難脫,此之謂也。古人論三焦者,消渴消中消腎是也,渴有虛實之分,皆立其論以啟後人之學,當以誠心鑑之。

白話文:

叔和說,消渴病的脈象大而有力,表示病情較輕,虛弱而細微,病情嚴重,難以治癒。古人論述三焦,是指消渴、消中、消腎。口渴有虛實之分,都建立他們的學說啟發後人學習,應該以誠心來衡量鑑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