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三十二 (6)
卷之三十二 (6)
1. 平氣散
治盛則為喘,己未歲初秋三日,奉召至六盤山,至八月中霖雨,時承上命,治不憐吉吳元帥夫人,年逾五十,身體肥盛,因過飲酒及湩乳,腹脹喘滿,聲聞舍外,不得安臥,大小便澀滯,氣口脈大,兩倍於人迎,關脈沉緩而有力。子思霖雨之濕,飲食之熱,濕熱大盛,上攻於肺,神氣躁亂,故為喘滿。
邪氣盛則實,實則宜下之,故制平氣散以下。
白牽牛(半生半炒熟,取頭末一兩),大黃(七錢),陳皮(去白,半兩),青皮(去白),檳榔(以上各三錢)
《內經》云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故用牽牛苦寒,瀉表分濕熱,上攻為喘,故以為君,陳皮苦溫,體輕浮,理其肺氣,青皮苦辛,散肺中滯氣為臣,檳榔辛溫,性沉重,下痰降氣,大黃苦寒,盪滌滿實,故以為使。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,無時,一服減半,再服喘愈。止有胸膈不利,煩熱口乾,時時咳嗽,以加減瀉白散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氣盛導致的喘息。己未年秋天剛開始的第三天,我奉命到六盤山,到了八月中旬連日下雨,當時我奉上級命令,為不憐吉吳元帥的夫人治病。她年過五十,體態肥胖,因為過量飲酒和乳汁,導致腹部脹滿喘息,聲音大到屋外都聽得到,無法安穩睡覺,大小便不順暢。診斷她的脈象,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,關脈沉緩但有力。我認為是連日下雨的濕氣,加上飲食的熱性,濕熱過盛,向上侵犯肺部,導致神氣躁動,所以出現喘滿的症狀。
邪氣過盛就是實證,實證就應該用瀉法。因此我開了平氣散來攻下。
藥方組成: 白牽牛(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,取頭端的細末一兩),大黃(七錢),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,半兩),青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,檳榔(以上各三錢)
《內經》說:「肺如果因氣逆而感到痛苦,應急用苦味藥來瀉下。」所以用牽牛的苦寒之性,來瀉表分開濕熱;因為濕熱向上侵犯導致喘息,所以用牽牛作為主藥。陳皮味苦性溫,藥性輕浮,調理肺氣;青皮味苦辛,散開肺中的滯氣,作為輔助藥;檳榔味辛性溫,藥性沉降,能夠降痰氣;大黃味苦性寒,能夠清除脹滿的實邪,所以作為使藥。將以上藥物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大碗生薑湯調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服用一劑後減半量,再服一劑喘息就會好轉。如果仍有胸膈不適、煩熱口乾、時常咳嗽的症狀,就用加減瀉白散來治療。
2. 加減瀉白散
青皮(去白,二兩),桑白皮(一兩),知母,地骨皮,陳皮,桔梗(以上各半兩),細黃芩,甘草(炙,各三錢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半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後溫服,數服良愈。
華陀云:盛則為喘,減則為枯。《活人》云:發喘者,氣有餘也。凡看文字,須要會得本意。盛而為喘者,非肺氣盛也。喘為氣,有餘者,亦非肺氣有餘也。氣盛當認作氣衰,有餘當認作不足。肺氣果盛,又為有餘,當清肅下行而不喘,以其火入於肺,衰與不足而為喘也。故言盛非有肺氣盛也,言肺中之火盛也,言有餘者,非言肺氣有餘也,言肺中火有餘也。
故瀉肺以苦寒之劑,非瀉肺中之火,實補肺氣,用者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,二兩)、桑白皮(一兩)、知母、地骨皮、陳皮、桔梗(以上各半兩)、細黃芩、甘草(炙烤過,各三錢)。
將上述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的碎塊,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飯後溫服,多服幾次就會痊癒。
華陀說:「盛的時候會喘,衰減的時候會枯竭。」《活人書》說:「發喘的人,是氣有多餘。」凡是看文字,必須要理解它真正的意思。這裡說的「盛而為喘」,並不是指肺氣旺盛。說喘是因為氣有餘,也不是指肺氣有餘。氣盛應該理解為氣衰,有餘應該理解為不足。如果肺氣真的旺盛,又有很多餘,應該是清肅下降而不會喘,會喘是因為火邪進入肺中,導致肺氣衰弱、不足所造成的。所以說「盛」並不是指肺氣旺盛,而是指肺中的火邪旺盛;說「有餘」也不是指肺氣有餘,而是指肺中的火邪有餘。
所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瀉肺,並不是真的要瀉肺氣,而是要瀉肺中的火邪,實際上是在補益肺氣,使用藥物的人不可不知道這個道理。
3. 調降湯
治喘嗽。
枳殼(一兩),半夏(制),桔梗,青皮,陳皮,紫蘇子,檳榔,茯苓,葶藶(隔紙炒,以上各半兩),縮砂仁,白豆蔻仁,紫蘇葉(以上各二錢半),甘草(炙,三分)
上銼散,每服三錢,生薑五片,水一盞,煎至七分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治療喘咳的。
藥材包含:枳殼(一兩)、製半夏、桔梗、青皮、陳皮、紫蘇子、檳榔、茯苓、葶藶(隔著紙炒過,以上各半兩)、縮砂仁、白豆蔻仁、紫蘇葉(以上各二錢半)、炙甘草(三分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生薑五片,用水一杯,煎煮至剩七分時,不拘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