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三十一

2. 痰飲門(附論)

諸方論痰飲為病,有因氣脈閉塞,津液不通,水飲停留,結成痰者;有胃氣虛弱,不能運行水穀成痰者;有因酒後飲水,停滯於脾胃成痰者;有風寒濕入脾,相搏成痰者。此證之始,所感不同,難以類舉。且人之脾胃,為倉廩以納穀,因脾弱不能運行,致氣血失於滋養,故不周流。

氣道壅澀,中焦不能腐谷,遂且停滯。或有喜怒哀樂之過情,飲食起居之不節,濕熱內蘊,風寒外搏,皆為痰飲,變則為寒為熱,為喘為嗽,為嘔吐,為反背,為腫滿,為眩暈,為風癇,為噯氣,為吞酸,為嘈雜,為痞膈,為疼痛,為怔忡,此皆痰之為病。《內經》有云:從脾胃濕土,大過為積飲。

痞膈與飲發於中者數條,末有痰之名也。自張仲景分飲名有四:痰飲懸飲,溢飲支飲。後人續增留飲,謂之五飲。一曰懸飲者,飲水流於脅下,咳嗽引痛。二曰溢飲者,飲水流於四肢,當汗不汗,身體疼重;三曰支飲者,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;四曰痰飲者,其人素虛,腸間瀝瀝有聲;五曰留飲者,背惡寒,或短氣而渴,四支歷節疼痛,脅下滿,引缺盆,咳嗽轉甚。龐安常云:人身無倒上之痰,天下無逆流之水。

誠哉斯言。且如頭風眉稜角疼,累以風藥不效,投以痰藥收功。如患眼赤羞明而痛,與之涼藥勿瘳,用之痰劑獲愈。凡此證以脈理推之,至朱丹溪各分其因,以施吐利燥潤,溫散升降,消導動達,開軟提補之方法而治之,最得其當。劉張又論痰飲,其文亂一也。東垣云:脾土上應於天,亦屬濕化。

經以水穀津液不行,即停聚而為痰飲也。是以五痰之分,言其濕熱相乘,如濕在心經為之熱痰,結而如膠,其色紅;濕在肝經為之風痰,其色青如沫;濕在脾經為之濕痰,濕久而熱,其色黃;濕在肺經為之氣痰,其色白,咯出如米粒;濕在腎經為之寒痰,其色黑如唾。由此言之,歲氣淫邪,乘於脾胃,津液不布,積為痰飲也,亦必從其所乘之氣兼化而為五痰也。且如人之氣道貴乎順,順則津液流通,決無痰飲之患。

診其脈偏弦為飲,浮而滑亦為痰。治法或下或汗,或溫或利,莫若順氣為先,分導次之,氣順流通,痰飲自下,臨病診視,在乎詳審。

白話文:

關於各種方劑討論痰飲這種疾病,有的因為氣血經脈阻塞,導致身體的津液無法順暢流通,水飲停留在體內,最終凝結成痰;有的因為胃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,以致形成痰;有的因為飲酒後又喝水,使水液停留在脾胃而形成痰;有的因為風寒濕邪侵入脾臟,相互搏結而形成痰。這種疾病的起因多種多樣,難以一一列舉。而且,人的脾胃就像糧倉一樣,負責納受食物,如果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運化,就會導致氣血失去滋養,無法周流全身。

氣機通道受阻,中焦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就會導致食物停滯。或者因為過度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,或者飲食起居沒有規律,導致體內濕熱蘊積,又受到外來的風寒侵襲,這些都會形成痰飲,而痰飲變化後會出現寒證、熱證,以及喘息、咳嗽、嘔吐、反胃、腫脹、頭暈、癲癇、噯氣、吞酸、胃中嘈雜、胸膈痞悶、疼痛、心悸等各種症狀,這些都是痰飲引起的疾病。《內經》裡說:「脾胃濕土,如果過於濕盛,就會形成積飲。」

書中提到痞膈和飲的病症發生在中焦的幾種情況,卻沒有提到痰這個名稱。自從張仲景把飲分為四種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之後,後人又增加了一種留飲,稱為五飲。第一種是懸飲,水飲停留在脅下,咳嗽時會牽引疼痛;第二種是溢飲,水飲流向四肢,本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身體疼痛沉重;第三種是支飲,會出現咳嗽氣逆,靠著東西才能呼吸,氣短難以平躺,身體看起來像腫脹一樣;第四種是痰飲,這種人本來就虛弱,腸胃間會發出瀝瀝的聲響;第五種是留飲,會出現背部怕冷,或者氣短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,脅下脹滿,牽引到鎖骨處,咳嗽會更加嚴重。龐安常說:「人身上沒有向上倒流的痰,天下也沒有逆流的水。」

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太對了。比如頭痛、眉稜骨疼痛,如果一直用祛風的藥物都沒有效果,使用化痰的藥物反而會奏效。比如患有眼睛發紅、怕光疼痛的疾病,使用清涼的藥物也不見好轉,使用化痰的藥物反而能痊癒。凡是這些疾病,通過分析脈象,就能推斷出病因。到了朱丹溪時代,他把各種病因加以區分,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包括催吐、利尿、燥濕、滋潤、溫散、升提、下降、消導、推動、開竅、軟堅、補虛等方法來治療,效果很好。劉完素和張元素也討論過痰飲,但他們的文字有些混亂。李東垣說:「脾土在天上對應著濕氣,也屬於濕邪。」

經書認為,水穀精微和津液如果不能正常運行,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痰飲。所以五痰的分類,是說濕熱互相交乘所致,比如濕在心經就形成熱痰,黏稠如膠,顏色發紅;濕在肝經就形成風痰,顏色青綠如泡沫;濕在脾經就形成濕痰,濕邪久積化熱,顏色發黃;濕在肺經就形成氣痰,顏色發白,咳出來像米粒;濕在腎經就形成寒痰,顏色發黑如唾液。由此可見,如果當年的氣候邪氣太盛,侵襲脾胃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輸布,就會積聚成痰飲,也必定會隨著所侵襲的氣邪的性質而變化成五種不同的痰。而且,人體的氣機貴在順暢,順暢的話,津液就會流通,就不會有痰飲的困擾。

診脈的時候,如果脈象偏於弦滑,就表示有飲邪;如果脈象浮滑,就表示有痰邪。治療方法有時要用攻下法,有時要用發汗法,有時要用溫熱法,有時要用利水法,但最重要的是要先調理氣機,使之順暢,其次才是分導水濕。只要氣機順暢流通,痰飲自然就會消除。臨證時,要仔細診察,詳細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