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三十

2. 咳嗽門(附論)

夫咳嗽者,古人所謂咳嗽是也。蓋皮毛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嗽非肺一臟受之,五臟六腑皆令人有嗽。經曰:秋傷於濕,冬必咳嗽。大抵素秋之氣,清肅而反,動必氣上衝。經曰:逆秋氣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,而為咳嗽之分。蓋咳謂有聲而無痰,肺氣傷而不清也;嗽謂無聲而有痰,由脾濕動其痰也;咳嗽者,有聲而有痰也,因邪傷於肺,脾濕痰動,以致有聲有痰。

且肺五臟之華蓋,專主於氣,氣之清濁既分,則無嗽,清氣不分,濁氣上干於華蓋,加以協水停飲,肺不得清,則為嗽矣。《素問·咳論》云:五臟各有其時,受以風寒而咳嗽,變病各異,嗽不以,乃移於六腑,腑既受之,亦以喘嗽,形證各異。凡臟腑百脈,皆取氣於肺,因而咳嗽,始自本經,且傷風為證,憎寒身熱,自汗惡風而咳。

傷於寒者,憎寒身熱,無汗惡寒而咳;傷於暑者,煩渴引飲而咳;傷於濕者,骨節煩疼,四肢重著而咳。傷於心者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,謂之心咳;怒傷於肝,兩脅下痛,甚則兩怯下滿,謂之肝咳;思傷於脾者,右脅下痛,痛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,謂之脾咳,恐傷於腎者,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,謂之腎咳;憂傷於肺者,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,謂之肺咳。臟咳不已,則腑受之。

心咳不已,小腸受之,咳與氣俱失,肝咳膽受之,咳嘔膽汁,脾咳不已,胃受之,咳而嘔,嘔甚長蟲出,肺咳不已,大腸受之,咳而遺屎,腎咳不已,膀胱受之,咳而遺溺,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,咳而腹滿,不欲食,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又況房勞過度,氣體虛弱,形寒飲冷,最易得寒,燥氣鬱蒸,最易生熱,或傷風寒,或風熱相搏。夫肺金生水,腎為肺之子,蓋人不能保養腎水,真元耗散,因子虛以泄母氣而成嗽者。

若脈浮緩為風,宜以散之,弦緊為寒,宜以溫解,沉澀為濕,當以燥之,弦滑在胃口者,以滌其痰,浮盛在氣口者為氣,則當疏之,微細者為虛,則當補之,細數者為虛勞,宜以滋養血氣,沉實有力為氣實,實則當瀉,濡弱無力者,為肺氣耗散,則當收斂,各從其類。醫者詳審,考證用藥,則無差失,可為上工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咳嗽,就是古人所說的咳嗽。皮膚和毛孔與肺是相連的,所以外邪會先侵入皮膚毛孔,然後再由這些通道進入肺。咳嗽不單單只是肺這個器官的問題,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能引發咳嗽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秋天如果受到濕氣侵襲,冬天就一定會咳嗽。」大體來說,秋天的氣候本應是清爽肅靜的,如果反常躁動,就會導致氣往上衝。經文又說:「如果違逆秋天的氣候,就會導致肺無法正常收斂,肺氣鬱積而滿悶,因此造成咳嗽。」

咳嗽的定義是:只有聲音而沒有痰,這是因為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暢;嗽的定義是:沒有聲音卻有痰,這是因為脾臟的濕氣導致痰液產生;咳嗽指的是:既有聲音又有痰,這是因為外邪傷到肺,同時脾臟的濕氣也使痰液增加,所以才會既有咳嗽聲又有痰。

肺是五臟的保護傘,專門負責氣的運作,如果氣的清濁能正常分開,就不會有咳嗽。當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往上侵擾肺部,再加上體內水液停滯,導致肺無法清淨,就會發生咳嗽。《素問‧咳論》說:「五臟都有各自容易受邪的時間,當受到風寒而咳嗽時,會產生不同的病變。如果咳嗽無法治癒,邪氣就會轉移到六腑,六腑受到影響後也會產生喘息和咳嗽,但表現的症狀各不相同。」所有的臟腑和經脈,都要從肺吸取氣,所以當肺出現咳嗽時,通常是從肺經開始的。而感冒的症狀,通常會有怕冷、身體發熱、自汗、怕風等現象,同時也會有咳嗽。

受到寒邪侵襲,會怕冷、身體發熱、沒有汗而且怕冷而咳嗽;受到暑邪侵襲,會口渴想喝水而咳嗽;受到濕邪侵襲,會感到骨頭關節痠痛、四肢沉重而咳嗽。若心臟受損,會感覺喉嚨裡有異物感,嚴重時會導致咽喉腫痛,這稱為心咳;若肝臟受到怒氣損傷,會感到兩脅下方疼痛,嚴重時會覺得兩脅下方脹滿,這稱為肝咳;若脾臟受到思慮過度損傷,會感到右脅下方疼痛,痛感會延伸至肩膀和背部,嚴重時會無法移動,一動就會咳嗽加劇,這稱為脾咳;若腎臟受到恐懼損傷,會感到腰背互相牽引著疼痛,嚴重時會咳嗽,這稱為腎咳;若肺臟受到憂愁損傷,會出現喘息,嚴重時甚至會咳出血,這稱為肺咳。如果臟腑的咳嗽沒有治好,就會影響到六腑。

心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小腸,會出現咳嗽和氣虛;肝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膽,會咳出膽汁;脾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胃,會出現咳嗽和嘔吐,嚴重時甚至會吐出蛔蟲;肺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大腸,會出現咳嗽和腹瀉;腎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膀胱,會出現咳嗽和失禁;久咳若沒有治好,會影響三焦,會出現咳嗽和腹脹、不想吃東西。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痰液積聚在胃部,影響到肺,導致人多痰涕、臉部浮腫、氣逆。更何況房事過度、身體虛弱、身體寒冷、吃喝生冷食物,最容易受到寒邪入侵;燥熱鬱積,最容易產生熱邪;或受到風寒、或風熱侵襲。肺屬金,能生水,腎是肺的子臟,如果人不懂得保養腎水,導致腎精耗損,就會造成母臟(肺)之氣外洩,而形成咳嗽。

如果脈象浮緩,是風邪入侵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弦緊,是寒邪入侵,應該用溫熱的方法解散;如果脈象沉澀,是濕邪入侵,應該用乾燥的方法去除濕氣;如果脈象弦滑,在胃部,表示有痰,應該用化痰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浮盛,在氣口,表示是氣虛,應該用疏導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細微,表示是虛弱,應該用補氣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細數,表示是虛勞,應該用滋養氣血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沉實有力,表示是氣實,應該用瀉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濡弱無力,表示是肺氣耗散,應該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這些都要按照不同的情況來治療。醫生如果能夠詳細審察病情,仔細考證病因,並用藥準確,就能夠減少醫療上的疏失,可算是高明的醫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