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六 (1)
卷之二十六 (1)
1. 心痛門(附論)
《內經》曰:五臟卒痛,何氣使然?曰: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血脈泣,脈泣則血虛,血虛則痛,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則痛止矣,感於寒則痛久矣。病機要曰:諸心痛者,皆少陰厥陰氣上衝也。有熱厥心痛者,身熱足寒,痛甚煩躁而吐,額自汗出,知為熱也,其脈浮大而洪,當灸太谿及崑崙,謂表裡俱瀉之,是謂熱病。汗不出,引熱下利,長汗通身而出者愈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中說:五臟突然疼痛,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回答說:寒氣侵襲背部俞穴的經脈,導致血脈閉塞,血脈閉塞則血虛,血虛則疼痛,而俞穴與心臟相連,所以疼痛互相牽引。按壓該部位,熱氣到達,則疼痛停止,如果受寒,則疼痛會持續很長時間。《病機要訣》中說:所有的心痛,都是少陰、厥陰之氣上衝引起的。有熱厥心痛的,身體發熱,足部冰冷,疼痛劇烈,煩躁不安而嘔吐,額頭自汗,知道是熱症,脈浮大而洪,應灸太谿穴和崑崙穴,使表裡同時瀉火,這叫做熱病。汗不出,引熱下利,全身大汗淋漓而出者可以痊癒。
灸畢,服金鈴子散則愈,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。有大實心中痛者,因氣而食,卒然發痛,大便或秘,久則注悶,心胸高起,按之愈痛,不能飲食,急可利之,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。有寒厥心痛者,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,便溺清利,或大便利而不渴,氣微力弱,急以朮附湯溫之。寒厥暴痛,非久病也,朝發暮死,急當救之。
白話文:
灸治結束後,服用金鈴子散則可以痊癒,疼痛減緩時服用枳朮丸去除其餘邪氣。有嚴重的實邪在心臟引起疼痛,是因為有寒氣,腹部時常發作疼痛,大便不通,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堵塞,心胸高起,按壓更加疼痛,不能飲食,趕緊將邪氣利除,利除後服用藁本湯去除邪氣。有寒邪引發的心痛,會出現手腳逆寒,全身冷汗,大小便清利,或大便通暢也不感到口渴,呼吸短促,體力衰弱,趕緊用朮附湯溫熱身體。寒邪暴發引發的心痛,不是久發疾病,可能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亡,應趕緊救治。
是知久病無寒,暴病非熱也。以是論寒厥熱厥,與夫大實心痛,治法已詳。又有病久氣血虛損,及素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,皆虛痛也,故錢氏心虛者,炒鹽補之。《圖經衍義》中,具蠣治心痛,則蠣粉與鹽實得之矣。大意治病必求其本,究其本,究其虛實,正謂紫之奪紅,相去一間耳。
白話文:
現在知道長期生病並非是因寒邪造成,急性病並非是因熱邪造成。這樣就可以根據寒厥熱厥的病因,或是大實心痛的病因,來詳細的訂出治療的方法。另外,還有生病時間很長導致氣血虛損,或是原本就體力欠佳的身體虛弱的人,患了心痛的疾病,這些都是虛證的症狀,因此錢仲陽說心虛的人,要以炒鹽來治療。《圖經本草衍義》當中,記載了牡蠣可以治療心痛,因此牡蠣粉和鹽的確具有療效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出病的根源,探究病的根源,也就是探究是虛症或是實症或半陰陽證;就像紫顏色是從紅色中減去一點而成的,兩者只差一點罷了。
而毫釐疑似,實霄壤焉。夫心為五官之主,百骸之所以聽命者也。心之正經,果為風冷邪氣所幹,果為氣血痰水所犯,則其痛掣背脅脹,胸煩咽乾,兩頰赤黃,手足俱青至節,朝發而暮殂矣。然心之包絡,與胃口相應,往往脾痛連心,或腸虛陰厥,亦令心下疼痛。或他臟之邪,亦有客乘於心者,是則心之別脈受焉,如所謂九種心痛,一曰蟲,二曰疰,三曰風,四曰悸,五曰食,六曰飲,七曰冷,八曰熱,九曰來去者,皆是也。真心果痛,不知能愈否乎?若手足俱青至節,不治。
白話文:
心痛與胃痛的差別,實在是天差地遠。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全身的組織器官都聽命於它。如果心的正經真的被風寒邪氣侵犯,或者被氣血痰水所侵犯,那麼就會出現疼痛、背部抽搐、脅肋脹痛、胸悶、咽喉乾燥、兩頰發紅發黃、手足發青直到關節,早晨發病,晚上就死亡了。但是,心的包絡與胃口相連,所以脾痛往往會連累到心,或者腸虛陰厥,也會導致心下疼痛。或者其他臟器的邪氣,也有可能侵犯到心,這就是心的別脈所受到的影響,如同所謂的九種心痛:一曰蟲,二曰疰,三曰風,四曰悸,五曰食,六曰飲,七曰冷,八曰熱,九曰來去者,都是這種情況。如果真的是心痛,那不知道能不能治好。假如手足都發青直到關節,那就不能治了。
陳無擇論心痛,又分三因,云十二經絡。外感六淫,則其氣閉塞,鬱於中焦,氣與邪氣發為疼痛。足厥陰心痛,兩脅急引,小腹連陰股相引痛;手心主痛徹背,心煩掌中熱,咽乾目黃赤脅滿;足太陰心痛,腹脹滿,澀澀然,大便不利,膈閉咽塞;手太陰心痛,短氣不得倚息,季脅堅痛,遺失無度,胸滿煩心;足少陰心痛,煩劇面黑,心懸若飢,胸滿腰脊痛;背俞諸經心痛,心與背相引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;諸腑心痛,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卒不知人,嘔吐泄瀉。此皆諸經諸俞諸腑涉邪所致,病屬外所因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論述心痛的病因,分為三個方面:
- 十二經絡外感六淫之邪:外感六淫之邪,氣機閉塞,鬱結於中焦,氣與邪氣相搏發為疼痛。
- 足厥陰心痛:兩脅急痛,小腹疼痛,且連及陰股。
- 手心主心痛:疼痛徹背,心煩,掌中發熱,咽乾,目黃赤,脅滿。
- 足太陰心痛:腹脹滿,澀痛,大便不利,膈閉咽塞。
- 手太陰心痛:短氣,不能依憑呼吸,季脅堅痛,遺精無度,胸滿煩心。
- 足少陰心痛:煩躁,面色黧黑,心懸如飢,胸滿,腰脊疼痛。
- 背俞諸經心痛:心與背互相牽引疼痛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。
- 諸腑涉邪:諸腑受到邪氣侵犯,導致心痛。
- 諸腑心痛:難以俯仰,小腹上衝,神志恍惚,嘔吐泄瀉。
以上這些心痛的病因,都屬於外因所致。
若五臟內動,汨以七情,則其氣痞結聚於中脘,氣與血搏,發為疼痛。肝心痛者,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;真心痛者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;脾心痛者,如針錐刺其心腹,蘊蘊然氣滿;肺心痛者,若從心間起,動作痛益甚,不變色;腎心痛者,與背相引善瘛,如物從後觸其心,身偃僂;胃心痛者,腹脹滿不下食,食則不消,皆臟氣不平,喜怒憂鬱所致,屬內因。飲食勞逸,觸忤悲類,使臟氣不平,痞膈於中,食飲遁注,變亂腸胃,發為疼痛。
白話文:
如果五臟裏面發生問題,配合著七情(指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變化,那麼氣就會凝聚在腹部,使氣血相互搏擊,進而出現疼痛。
-
肝心疼痛的人,臉色蒼白如同死人,整天都不能好好休息。
-
真心疼痛(即心臟疼痛)的人,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,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。
-
脾心疼痛的人,感覺像針錐刺在心臟和腹部,腹部脹滿。
-
肺心疼痛的人,疼痛似乎從心臟中間開始,活動時疼痛會更加嚴重,但臉色不會改變。
-
腎心疼痛的人,疼痛會一直延伸到背部,容易發生痙攣,就像有東西從後邊碰觸到心臟,身體會彎曲。
-
胃心疼痛的人,腹部脹滿、消化不良,吃了東西也不容易消化。
這些都是內臟氣血不平衡、喜怒憂鬱等情緒因素所造成的,屬於內因。飲食、勞累、觸犯悲傷的事情,也會造成內臟氣血不平衡,阻塞在胸膈,使食物和飲品不能正常消化,損傷腸胃,引起疼痛。
或飲啖生冷果實,中寒不能消散,結而為積,遇食還散,名積心痛。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,故有九種之名,除風熱冷屬外所因,余皆不內外因。更婦人惡血入心,脾經發作,疼痛尤甚於諸痛。更有卒中客忤,鬼擊屍疰,使人心痛。亦有不由外因,丹溪先生曰:凡心膈之痛,須分久新,若知身受寒氣,口食寒物而病。
白話文:
或者因吃了生冷的水果,導致體內寒氣無法消散,寒氣日積月累,形成積在體內,遇到飲食後會散去,這種心痛稱為積心痛。又因體內臟腑寒涼,導致蛔蟲滋生,而造成的心痛,因此有九種不同的名稱,除了風、熱、冷是外因造成的以外,其他原因與內外均無關。另外,婦女有惡血入心,脾經發作,會使疼痛比其他的痛更劇烈。此外,也有可能是因為中風、怨懟、鬼怪作祟,或者屍體上的屍毒,使人心痛。還有一種不是外因造成的,叫做丹溪先生說的「心膈之痛」,必須分為久痛和新痛,如果是因為受寒、吃寒涼的東西而引起的疼痛。
初得之時,當用溫散,或溫利之藥;病得稍久,則成郁矣,鬱則蒸熱,熱久必生火。《原病式》曰:若欲行溫利溫散,寧無助火添病耶?凡治此病,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?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,以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,用桃仁承氣湯下之。《脈經》曰:厥心痛者,乃寒氣客於心胞絡也。
白話文:
剛開始得病的時候,應該用溫散或溫利藥物來治療;如果病情持續了一段時間,就會變成鬱結,鬱結就會引起蒸熱,熱邪持久就會生火。《原病式》說:如果想要用溫利、溫散的方法來治療,豈不是會助長火邪,加重病情嗎?凡是治療這種病,一定要先詢問患者平時的生活起居情況。比如,如果患者心痛是由於平時喜歡吃熱食物,導致瘀血留在胃口而引起的,就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瘀血。 《脈經》說:厥心痛是寒氣客於心胞絡所致。
諸蟲痛如心腹痛,懊憹發作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作,心腹中熱,善渴涎出,面色乍青乍白乍赤,嘔吐清水者,蛔咬也,以手緊按而堅持之,無令得移。以針刺之,久持之,蟲不動,乃出針也。心痛之脈,陰弦為痛,微急為痛,微大為心痹引背痛,短數為痛,澀則為痛,浮大弦長者死,沉細者生。
白話文:
各種蟲類引起的疼痛,如果像心腹疼痛,煩亂焦躁、發作腫脹聚積,疼痛時上時下,疼痛有緩解也有發作,心腹中感覺發熱,口渴、流口水,臉色一會兒青、一會兒白、一會兒紅,嘔吐清水的,是蛔蟲在咬噬胃;應該用手緊緊按壓,不讓它移動。用針刺入,長時間按壓,如果蟲子不動了,才拔出針。而心痛的脈象有陰弦脈治痛,微急脈治痛,微大脈治心臟閉塞引起背痛,短數脈治痛,澀脈治痛,浮大弦長脈會死,沉細脈會活。
且古人論諸心痛,皆因六淫七情所致,有寒厥熱厥,有大實者,有內因,有外因,有不內外因,以成前證。是以古人立論置方,後之學者,當以誠心切脈,熱者涼之,寒者溫之,感受風邪者散之,順氣補血,逐水豁痰,此其要略耳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心痛都是由六淫和七情引起的,有寒厥和熱厥,有大實者(積滯、脹滿、疼痛)、有內因、有外因、有內外因,以成上述證狀。因此古人立論置方,後世學者應當以誠心切脈,熱者用涼藥治療,寒者用溫藥治療,感受風邪者用散風藥治療,順氣補血,逐水豁痰,這都是治療心痛的大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