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四 (7)

1. 黑錫丹

治真頭痛。

茴香(炒),附子(制),葫蘆巴,破故紙(炒),川楝子,巴戟(以上各一兩),肉豆蔻(制),木香,沉香,桂心(以上各半兩),錫硫砂(四兩)

上為末,同研勻,酒煮麵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,陰乾,以布袋擦令光瑩,每服四十丸,空心姜鹽湯送下。一方有陽起石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「黑錫丹」是用來治療真正的頭痛。

藥材包含:炒過的茴香、炮製過的附子、葫蘆巴、炒過的補骨脂、川楝子、巴戟天,以上每種各一兩;還有炮製過的肉豆蔻、木香、沉香、桂心,以上每種各半兩;以及錫硫砂四兩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酒煮過的麵糊調和成丸,搓成梧桐子大小,陰乾後,用布袋摩擦使其光滑發亮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空腹時用薑鹽湯送服。另一個配方中有加入陽起石。

2. 順氣和中湯

黃耆(一錢半),人參(一錢,使),白芍藥(使),當歸(使),陳皮(佐),白朮(佐,以上各五分),升麻(引),柴胡(引,各三分),細辛(使),蔓荊子(使),川芎(使,各二分),炙甘草(佐,七分)

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今年高氣弱,又加發汗,衛外之氣愈損,故以黃耆甘溫,補衛實表為君,人參甘溫當歸辛溫,氣補血,芍藥酸寒,收衛氣為臣,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,養胃氣,生髮陽氣,上實皮毛,肥腠理為佐,柴胡升麻苦平,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,通百脈灌周身者也,川芎蔓荊子細辛,溫體輕浮,清利空竅為使也。

上銼如麻豆大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。食後溫服,服之減半,再服而愈。明年春,赴詔至六盤,出曹郎中以古風贈云:東垣李明之,嘗以能醫鳴,易水得奧訣,為竭黃金嬴,一燈靜室窮《內經》,黃帝拊掌歧伯驚,日儲月積不易售,半世豐得三折肱,所長用藥有活法,秘方堆案白兔生,不聞李延同居且同病,一汗一下得其平,乃知古人一證處一方,後世以方合證此理殊未明,公心審是者誰子,直以異己喧謗聲,先生飲恨臥黃壤,門生賴汝卓卓醫中英,活人事業將與相,一旦去已權非輕,連年應召天策府,廉臺草木皆欣榮,好藏漆葉青黏散,莫使樊阿獨植名。

白話文:

順氣和中湯

這帖藥的組成是:黃耆(一錢半),人參(一錢,作為輔助藥),白芍藥(作為輔助藥),當歸(作為輔助藥),陳皮(作為佐助藥),白朮(作為佐助藥,以上各五分),升麻(作為引導藥),柴胡(作為引導藥,各三分),細辛(作為輔助藥),蔓荊子(作為輔助藥),川芎(作為輔助藥,各二分),炙甘草(作為佐助藥,七分)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氣的作用是保護體表,使之堅固。」今年,我年紀大了,氣虛體弱,又加上發汗過度,保護體表的陽氣更加受損。所以用黃耆的甘溫特性來補益陽氣,加強體表防禦,作為主要藥物;用人參的甘溫特性,加上當歸的辛溫特性,來補氣補血;用白芍藥的酸寒特性,來收斂衛氣,作為輔助藥。白朮、陳皮和炙甘草都具有苦甘溫的特性,可以養護胃氣,生髮體內陽氣,向上充實皮毛,使皮膚腠理緻密,作為佐助藥。柴胡和升麻具有苦平的特性,可以引導少陽和陽明的氣上升,使全身經脈暢通,灌注全身;川芎、蔓荊子和細辛的特性是溫和、輕盈,可以清利頭部的空竅,作為輔助藥。

將上述藥材切成黃豆大小,作為一劑。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,去除藥渣。飯後溫服。如果服用後病情減輕,可以再服半劑,病情就能痊癒。來年春天,我奉詔到六盤山,曹郎中送我一首詩:

東垣先生李明之,以醫術高明而聞名,在易水學得醫術的精髓,願意用黃金來換取他的醫術。他靜心研究《黃帝內經》,讓黃帝都稱讚歧伯。他日積月累,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,半生中多次摔跤,但反而從中得到更深層次的領悟。他擅長靈活用藥,秘方多得堆滿了書桌。不像李延同那樣,雖然生一樣的病,但透過發汗和瀉下就能治癒。可見古人一證一藥,後世用藥方來套用病情,這種道理還不夠明朗。能真正用心審視這些的人有誰呢?那些不認同他的人,用詆毀的聲音來喧嘩。先生帶著遺憾逝去,門生們要依靠你,成為醫界傑出的人物。救人性命的事業,將會和你共同輝映,一旦離去,權力也不再重要。你多年應召來到天策府,連廉臺的草木都感到欣欣向榮。希望你好好保存漆葉青黏散,不要讓樊阿獨享盛名。

3. 清上瀉火湯

燕京溫官人,年小時氣弱,常於氣海三里灸之,節次約五七千壯,至年老添熱厥頭痛,雖冬天大寒,猶喜寒風,其頭痛則愈。微來暖處,或見煙火,其痛復作,五七年不愈,此皆灸之過也。

羌活根(三錢),知母(酒浸),黃芩(酒浸,各一錢半),黃柏(酒浸),炙甘草,黃耆(以上各一錢),防風,升麻(各七分),生地黃,柴胡根,甘草根,黃連(酒浸),藁本(以上各五分),蔓荊子當歸身,蒼朮(以上各三分),荊芥穗,川芎(各二分),細辛,紅花(各少許)

上銼如麻豆大,分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稍熱,食後服。

中書左丞姚公茂,年六十七,宿有時毒,至元戊辰春,因酒再發,頭面赤腫而痛,耳前後尤甚,胸中煩悶,咽嗌不利,身半以下惡寒,足䯒尤甚,由是以床炕相接,身半以上臥於床,身半之下臥於炕,飲食減少,精神困弱,脈得浮數,按之弦細,上熱下寒明矣。《內經》云:熱勝則腫。

春氣者病在頭。《難經》云:熱在頭身宜砭刺之,取其易散故也。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,其血紫黑,如露珠之狀,頃時腫痛消散。又於氣海穴中,大艾炷灸百壯,乃助下焦陽虛,退其陰寒,次於三里二穴中,各灸三七壯,治足䯒冷,亦引導熱氣下行故也。遂處方云:熱者寒之。

然病有高下,治有遠近,無越度其制度,君以黃芩黃連,苦寒酒炒,亦為因用以瀉其上熱,桔梗甘草辛甘溫上升,佐諸苦藥以治其熱,柴胡升麻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發散上熱以為臣,連翹苦辛平,以散結消腫,當歸身辛溫和血止痛,大黃苦寒,酒煨,引苦性上行至巔,驅熱而下,以為使也,投劑之後,腫痛全減,大便利,再服減大黃,慎言語,節飲食,不旬日良愈。

白話文:

燕京有個姓溫的官人,年輕時身體虛弱,經常在氣海穴和足三里穴艾灸,每次大約灸五千到七千壯,等到年紀大了反而出現熱厥頭痛的症狀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,也喜歡吹冷風,這樣頭痛反而會好轉。只要稍微到溫暖的地方,或是接觸到煙火,頭痛就會復發,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五、六年都沒有好,這都是因為艾灸過度造成的。

藥方組成如下:羌活根(三錢)、知母(用酒浸泡)、黃芩(用酒浸泡,各一錢半)、黃柏(用酒浸泡)、炙甘草、黃耆(以上各一錢)、防風、升麻(各七分)、生地黃、柴胡根、甘草根、黃連(用酒浸泡)、藁本(以上各五分)、蔓荊子、當歸身、蒼朮(以上各三分)、荊芥穗、川芎(各二分)、細辛、紅花(各少許)。
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,分成兩份,每次服用一份,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,去渣後稍微加熱,飯後服用。

中書左丞姚公茂,六十七歲,本來就有舊病,在元朝戊辰年春天,因為喝酒而再次發作,頭面部紅腫疼痛,耳朵前後尤其嚴重,胸中煩悶,咽喉不利,身體下半部怕冷,腳踝更加嚴重,因此只能在床和炕之間移動,上半身睡在床上,下半身睡在炕上,飲食減少,精神疲憊,脈象浮數,按下去卻又細弦,明顯是上熱下寒的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熱盛就會腫脹。

春天發病的病位多在頭部。《難經》說:熱在頭身,適合用砭石刺血,因為這樣容易散熱。於是就在腫脹的地方刺了五十多針,流出的血呈紫黑色,像露珠一樣,過了一會兒,腫痛就消退了。又在氣海穴艾灸大艾柱一百壯,這是為了幫助下焦陽氣虛弱,驅散陰寒;接著在足三里穴各灸三七壯,治療腳踝冰冷,也是為了引導熱氣向下走的緣故。於是開藥方說:熱症要用寒涼藥來治療。

然而疾病有部位高低,治療有遠近之分,不能超出常規。處方中用黃芩、黃連,以苦寒的藥性,用酒炒過,也是要用它們來瀉上焦的熱;用桔梗、甘草,用辛甘溫的藥性來升發,輔助其他苦味藥來治療熱;用柴胡、升麻,味苦性平,味道較薄,屬於陰中之陽,能發散上焦的熱,作為輔助藥;用連翹,味苦辛性平,用來散結消腫;用當歸身,味辛性溫,能和血止痛;用大黃,味苦性寒,用酒煨過,引導苦性向上到達頭頂,驅散熱邪並使其向下,作為引經藥。服藥之後,腫痛完全消退,大便也通暢了,再次服藥時減少大黃的用量,並注意少說話,節制飲食,不到十天病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