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三 (1)

1. 咳逆門(附論)

《內經》云:歲金太過咳逆,金鬱之發咳逆,少陰二氣咳逆。《活人書》云:咳逆,仲景所謂噦是也。胃寒所生,傷寒本虛,攻其熱必噦。《難知》云:夫咳逆證,《活人》斷為噦逆,其說似是而非。蓋噦者乾嘔也,若有物直出,則為吐也,物旋出則為嘔也,嘔無物出則為噦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秋天金氣太過會導致咳嗽,金氣鬱積會導致咳嗽,陰陽二氣不協調也會導致咳嗽。《活人書》說:咳嗽,就是仲景所說的嘔吐。它是胃寒引起的,傷寒本虛,攻其熱,就會嘔吐。《難知》說:咳嗽的證狀,《活人》書斷為嘔吐,這個說法似是而非。嘔吐是乾嘔,如果有東西直接吐出來,那就是吐;東西慢慢吐出來,那就是嘔;嘔吐沒有東西出來,那就是乾嘔。

咳逆者,或水漬於肺,而心下痞,或連續不已而氣逆,或喜笑過多而氣噎,或咽飲而錯喉而氣搶,或急食乾物而氣塞,皆能作咳逆之聲,連續不絕,俗謂之吃忒是也。大抵咳逆者,不順之義;吃忒者,差錯之義,二者皆氣不得下,為火熱托之而使上,至咽喉中噎而止也。人或以紙按鼻,嚏而止,或詐冤盜賊,因恐而止,或鼻熱聞食香而止,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。《千金》以咳逆上氣者為病肺,脈散者死,是心火刑于肺金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打嗝,可能是水漬於肺,而心下痞悶,或者連續不斷而氣逆,或者過多喜笑而氣噎,或者咽飲而錯喉而氣搶,或者急食乾物而氣塞,都能發出咳嗽打嗝的聲音,連續不絕,俗話說吃忒也是這樣。總的來說,咳嗽打嗝是氣不順暢的意思;吃忒是差錯的意思,二者都是氣不得下,為火熱託著而使氣往上,到咽喉中噎住而停止。人或以紙按住鼻子,打嚏而停止,或假裝冤枉盜賊,因恐懼而停止,或聞到食物香味而停止,都是壓制它、驚嚇它而使氣下行。《千金》中以咳嗽打嗝、上氣為病肺,脈散者死,這是心火刑于肺金。

《格致餘論》云:吃病氣逆也,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,而作聲之名也。書曰:火炎上,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又謂元氣之賊,古方悉以胃弱言之,而不及火,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,未審孰為降火,孰為補虛。人之陰氣,依胃而養,胃土傷損,則木氣侮之矣,此土敗木賊也。

白話文:

《格致餘論》中說:打嗝是病氣逆流,病氣從臍下一直衝到上面,從嘴巴裡出來,發出聲音,就叫打嗝。《尚書》上說:火勢往上燃燒。東垣說:火和元氣不能並存。又說:元氣的賊,古方都用胃虛弱來解釋,卻沒有提到火,並且用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陳皮等藥劑來治療,我不知道哪個是降火的,哪個是補虛的。人的陰氣依附胃而滋養,胃土受損,那麼木氣就會侵犯它,這就是土敗木賊。

陰為火所乘,不得內守,木挾相火乘之,故直衝清道而上。言胃弱者,陰弱也,虛之甚也,病人見此,以為危證,然亦有實者,今以治驗略言之。有一弱人,暑月因大飢大怒,得滯下疾,渴飲蜜水,滯下緩而吃作,倦甚,知其因下久而陰火盛,以人參白朮煎湯,調益原散與之,數日而止。

白話文:

陰氣被火所侵害,不能夠內守,木氣挾帶著相火侵犯陰氣,所以直接衝擊清道,往上衝。說到胃弱的人,是陰氣虛弱,虛弱到極點了,病人看到這種情況,以為是危重的疾病,但也有虛中有實的情況,現在且用治病的驗證簡略來說明。有一位身體虛弱的人,在炎熱的夏天因為飢餓、生氣,因此得了拉肚子的疾病,渴得喝下蜂蜜水,拉肚子緩和了一些,但是卻嘔吐起來,感到疲倦極了,知道是因為拉肚子久了,而導致陰火旺盛,就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加上益原散給他服用,服用幾天之後就痊癒了。

又有一膏粱老人,久喘病而作止不常,新秋患滯下,食大減,至五七日後,吃作脈大,眾以為難,以形瘦觀之,尚可以人參白朮湯大補丸以補血,不數日獲安。此二人虛之為也,又一女子,性躁味厚,暑月因大怒而吃作,每作則舉身跳動,神昏不知,問之乃暴病,視其形氣俱實,遂以人參蘆煎湯飲一碗,大吐頑痰數碗,大汗昏睡,一日而安。此曝怒氣上,肝主怒,肺主氣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位膏粱老人,長時間患有氣喘病,症狀時發時止,沒有規律。到了秋天,他又患了滯下,食慾大減。過了五七天後,脈搏變得很大,眾人都認為他的病很難治。但是,看到他的形體消瘦,還可以服用人參、白朮湯和補血的大補丸來補血。沒過幾天,他的病情就得到緩解。這兩個人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生病的。

還有一個女子,性情急躁,喜好吃油膩辛辣的食物。在炎熱的夏季,她因生了一通大氣而生病。每次生病,她都會全身跳動,神志昏迷,不知發生了什麼事。詢問後才知道她得的是暴病,查看她的形體和氣血都很充實,於是就給她服用了一碗人參和蘆根煎煮的湯。她吐出了很多頑固的痰,並大汗淋漓地昏睡了一天,然後病情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暴怒時氣血上衝,肝主怒,肺主氣。

經曰:怒則氣逆。因怒逆肝木,乘火侮肺,故吃大作而神昏,參蘆善吐,痰盡氣降而火衰,金氣復位,胃氣得和而解矣。《難知》云:《活人》以咳逆為噦,謂可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,是邪氣在胃,故斷之為噦,是則然矣。抑不思咳逆者,是足陽明失下,傳手太陰,活人但言其火之本,不言其火之標,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發怒會導致氣逆。因為發怒會使肝木逆行,乘火勢旺盛的情緒,侵犯肺部,因此會引發劇烈咳嗽,痰液大量生成而昏迷。黨參、蘆根具有良好的化痰作用,當痰液排出,氣逆下降,火勢減弱,肺氣恢復正常,胃氣恢復和順,咳嗽的症狀就能得以緩解。《難知》一書說:《活人書》將咳嗽、呼吸急促視為氣喘,認為可以使用下法治療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,於是認為邪氣在胃,所以將其診斷為氣喘,這種說法是正確的。但是,《活人書》沒有考慮到咳嗽、呼吸急促是由足陽明胃經傳輸到手太陰肺經所引起的。而《活人書》只談到了火邪的根本原因,沒有談到火邪的標誌,因此沒有提到火邪到了極點,就會引發咳嗽、呼吸急促的現象。

合而觀之,噦與咳逆,同一熱也;分而言之,噦為本為膽,為胃為中,咳逆為標為心,為肺為上。若標病應見,止當治標,不必名噦,若言作噦,使後人只見膽胃本,而不見心肺標也。《三因》云:咳逆之病,古人以為噦耳。多因吐利之後,胃中虛寒,遂成此疾。亦有胃中虛,膈上熱,噦至八九聲相連,收氣不回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把噦和咳逆結合起來看,它們都是由熱引起的;如果把噦和咳逆分開來說,噦的病位在膽、胃和中焦,這是本病;咳逆的病位在心、肺和上焦,這是標病。如果標病明顯,只應治療標病,不必稱其為噦;如果說治療噦,會使後人只看到膽和胃的本病,而看不到心和肺的標病。《三因》中說:咳逆的疾病,古代人認為就是噦。多是因嘔吐、腹瀉之後,胃中虛寒,於是形成這種疾病。也有胃中虛弱,膈上熱,噦至八九聲相連,收氣不回的。

大抵傷寒久病後,老人虛人及婦人產後,多有此證者,皆病深之候也。亦有噦而心下痞悸者,有痰水所謂別無惡候者也。丹溪云:吃病者,氣逆也。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而作聲也。書曰:火炎上。《內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心。朱奉議首論熱降,而以下豈無超穎之士,而極言者,孰不謂之熱而有此乎?至於海藏,深發前人所未發,故猶有陰證發之說,但形證少瘥耳。大抵治法,虛則補之,補中須分寒熱,或因汗吐下誤服寒涼過劑,當以溫而補之。

白話文:

大多數情況下,傷寒病久治不癒者、老年體衰者、婦人產後者,都容易患有這種病症,這都是病情深重的徵兆。還有噁心但心下痞悶悸動的,有痰水(這些患者)除了噁心無其他不良症狀。丹溪說:「噁心是氣逆引起的。氣從臍下直接上衝,往上衝出口發出聲音。」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各種各樣的逆氣衝上,都與心臟有關。」朱氏首先提出要降熱,而後續難道沒有聰明傑出的人,以及極言熱病的人,誰不說這種病症有熱?至於《海藏論》,深入發掘前人沒有發掘過的東西,所以還提出了陰證的說法,只是患者形體表現的症狀稍有好轉罷了。總的來說,治療的方法是,身體虛弱的要補虛,補虛的時候要分清寒熱,或者因汗吐下誤服寒涼藥物過量,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補虛。

如脾胃陰虛,火逆衝上,當以平而補之。挾熱者涼而補之,若夫實者,如傷寒失下,地道不通,因而咳逆,當以下之。如痰飲停蓄心下,曝怒氣逆痰厥,此等必形氣俱實,別無惡候,皆當隨其邪之所在,而湧之泄之,清之利之也。諸論具詳,皆前人所述,學者當守規矩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陰虛,火氣急速的沖上來,應當用平和緩慢的方式來補充體力。如果伴有熱症,應當用涼爽緩慢的方式來補充體力。如果出現實熱症狀,比如傷寒時下痢,腸道不通暢,從而引起咳嗽和嘔逆,應當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痰液和飲品停留在心以下,導致暴怒、氣逆、痰厥等症狀,這類情況通常是氣血都實,沒有其他不良症狀,應當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,採用湧吐、瀉下、清火、利濕等方法治療。

以上各種論述都很詳細,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。學習中醫的人應當遵守這些規矩來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