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65)
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65)
1. 解毒利餘毒第十四
一百三十一、赤茯苓湯。治小兒疹痘瘡出後,咳逆脅痛,不下食。
赤茯苓,甘草(炙),大青,升麻,枳殼(麩炒,各半兩),梔子(一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一錢,水一小盞,入苦竹葉一七片,豆豉三十粒,同煎至五分盞,去滓,分為三服,日三四服,看兒大小,以意加減,本方稱疹痘出後脅痛者,由病後毒氣溷亂,阻於升降,左右為陰陽之道路,氣之所行處,令氣滯為脅痛。以枳殼寬腸下氣,令氣順脅不痛也,大青梔子去蘊熱,升麻解毒,赤茯苓導心火,利小腸,無熱以克肺氣,而咳逆自平爾。
一百三十二、小柴胡湯,治發熱甚而嘔吐者,宜服之。
柴胡,人參,黃芩(各三兩),甘草(炙),半夏(各二兩半,湯泡七次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二片,棗子一枚,同煎至半盞,去滓溫服。咳嗽者加五味子煎服。頭痛發熱,肢節痛者,四味升麻湯。大便不通者,四順飲。若大便自利黃黑色者,此毒亦有所出,不必廣與湯劑,恐重增他病,大便自然通,不得以溫藥助之,瘡疹亦稀少,自快利,只與四味升麻湯、荊芥散。雖大便利不可以溫藥助之,其下利甚者,卻與少溫之。
一百三十三、大青四物湯。治熱病十日已上,發汗及吐利後,熱不除,身上斑出。
大青(四兩),豆豉(八合),阿膠,甘草(炙,各一兩)
上銼如麻豆,每服抄五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入膠,煎令化服。
一百三十四、沙糖水。治瘡子作膿窠了,是毒氣已盡出在肌,但未結靨者。
上宜調沙糖水與吃,瘡子浮欲干時,須與兒掐去痂,令血出則定無瘢子。若從他至干,定隱一瘢子也。後人見吃沙糖水瘡干,不問毒氣出與不出,盡便與沙糖水吃,損目者多矣。蓋嘗瘡疹結成膿疱,是毒氣出盡在肌膚,可服之。又設或尚爾血疱未成膿疱,乃毒未出盡,便吃沙糖水,則損目。
蓋患瘡疹兒食糖蜜棗柿,即瘡入目,及患瘡疹家煮鵝鴨卵食,其兒聞卵氣,目中即生翳膜,更不可食也。
一百三十五、藍根散。
板藍根(一兩),甘草(炙,三分)
上同銼為細末,每服半錢或一錢,用雄雞冠血三兩點,同溫酒少許,食後同調下。
一百三十六、甘露飲。解胃熱,及小兒瘡疹已發後餘毒後,餘熱溫壯,齒齦宣腫牙痛,不能嚼物,飢而不欲食,煩熱面黃,及病後瘡疱,乳母俱可服。
甘草,山茵陳,石斛,枳殼(麩炒),黃芩,枇杷葉,生地黃,麥門冬(去心)
上等分為粗末,每服抄二錢,水一盞,同煎至八分,食後溫服。牙齒動搖,牙齦腫熱,含漱並服。
一百三十七、槐花散。治斑瘡餘熱不退。
槐花,赤小豆(各炒,二錢),麝香(少許)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,蜜湯調服,不拘時候。
白話文:
解毒利餘毒第十四
- 赤茯苓湯:治療小兒疹痘痊癒後,咳嗽氣逆、脅肋疼痛、不願進食的症狀。
藥方:赤茯苓、炙甘草、大青葉、升麻、麩炒枳殼(各半兩)、梔子(一分)。將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小盞水煎煮,加入十七片苦竹葉和三十粒豆豉,煎至五分盞,濾渣,分三次服用,每日服用三到四次。劑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。此方適用於疹痘痊癒後脅肋疼痛的患者,因病後毒氣混亂,阻礙氣機升降,導致氣滯而引起脅肋疼痛。枳殼寬腸理氣,使氣機順暢,解除脅肋疼痛;大青葉、梔子清熱解毒;升麻解毒;赤茯苓導心火,利小腸,避免餘熱傷及肺氣,使咳嗽氣逆自愈。
- 小柴胡湯:治療發熱嚴重且伴有嘔吐的症狀。
藥方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(各三兩)、炙甘草、湯泡七次的半夏(各二兩半)。將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水煎煮,加入兩片生薑、一枚棗子,煎至半盞,濾渣溫服。咳嗽者可加五味子同煎。頭痛發熱、肢體關節疼痛者,可服用四味升麻湯;大便不通者,可服用四順飲。若大便自行通暢,且顏色為黃黑色,表示毒氣已排出,不必服用大量湯藥,以免加重病情,大便會自然通暢,切勿使用溫熱藥物助瀉,疹子也會自然消退。此時,可服用四味升麻湯或荊芥散。即使大便通暢,也不可使用溫熱藥物助瀉,若腹瀉嚴重,則可服用少量溫熱藥物緩解。
- 大青四物湯:治療熱病十天以上,發汗或吐瀉後,熱症未退,身上出現斑疹的症狀。
藥方:大青葉(四兩)、豆豉(八合)、阿膠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。將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水煎煮至六分,濾渣加入阿膠,煎至融化後服用。
- 沙糖水:治療瘡瘍已化膿,毒氣已排出肌膚,但尚未結痂的症狀。
宜用沙糖水服用。瘡瘍表面浮腫將要結痂時,應將痂皮輕輕挑去,使血液流出,則不會留下疤痕。若任其自然乾燥,則會留下疤痕。後人見服用沙糖水後瘡瘍乾燥,便不問毒氣是否已排盡,就服用沙糖水,導致許多人眼睛受損。其實,只有瘡疹已形成膿疱,毒氣已完全排出肌膚時,才能服用沙糖水。若血疱尚未形成膿疱,表示毒氣尚未完全排出,此時服用沙糖水,則會損傷眼睛。
患瘡疹的小孩,如果食用糖蜜、棗子、柿子,則瘡毒會入侵眼睛;如果家裡煮鵝鴨蛋,小孩聞到蛋的氣味,眼中也會長出翳膜,更不可食用。
- 藍根散:
藥方:板藍根(一兩)、炙甘草(三分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三兩雄雞冠血和少量溫酒調服,飯後服用。
- 甘露飲:清解胃熱,以及治療小兒瘡疹痊癒後餘毒未清,餘熱未退,齒齦腫痛,牙齒疼痛,不能咀嚼食物,飢餓但不願進食,煩熱面黃,以及病後瘡瘍等症狀,哺乳期婦女也可服用。
藥方:甘草、茵陳蒿、石斛、麩炒枳殼、黃芩、枇杷葉、生地黃、麥門冬(去心)。將藥材等量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水煎煮至八分,飯後溫服。牙齒鬆動,牙齦腫熱者,可含漱並服用。
- 槐花散:治療斑疹癒合後餘熱不退的症狀。
藥方:炒槐花、炒赤小豆(各二錢)、麝香(少許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用蜜湯調服,不拘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