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2)

1. 真人養臟湯

治小兒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或如膿血魚腦,裡急後重,臍腹㽲痛,脫肛墮下,熱毒便血,並皆治之。

罌粟殼(去筋膜,蜜炙,一兩三錢),人參(去蘆),當歸(去蘆,酒浸,各半兩),肉桂(去皮,四錢),訶子(去核,六錢),木香(不見火,七錢),肉豆蔻(麵裹煨,二錢半),白朮(焙,三錢),白芍藥(八錢),甘草(生,九錢)

上銼碎,每服半兩,水一盅,煎至五分,食前服,如臟寒者加附子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小孩子因為身體忽冷忽熱、寒熱不調,導致拉肚子,拉出來的可能是紅紅的、白白的,或是像膿血一樣,甚至像魚腦一樣的黏液,同時還會有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、肚子痛、肚臍周圍也痛,嚴重的話還會脫肛,或是因為熱毒引起的便血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

罌粟殼(去掉筋膜,用蜂蜜拌炒過,約48.75克)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當歸(去掉蘆頭,用酒浸泡過,各約18.75克)、肉桂(去掉外皮,約15克)、訶子(去掉果核,約22.5克)、木香(不要經過火烤,約26.25克)、肉豆蔻(用麵粉包裹後煨過,約9.375克)、白朮(烘焙過,約11.25克)、白芍藥(約30克)、甘草(生的,約33.75克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半兩(約18.75克),加水一盅(約150毫升),煎煮到剩下一半的量(約75毫升),在吃飯前服用。如果體質偏寒,可以加入附子一起煎煮服用。

2. 駐車丸

治小兒一切下痢,無問冷熱。

阿膠(搗碎,炒成珠,為末,一兩半,醋半盞熬成膏),黃連(去須,三兩),當歸(去蘆,一兩半),乾薑(炮,一兩)

上為末,以阿膠膏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二三十丸,食前用米飲送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兒各種腹瀉,不論是寒性或熱性都有效。

使用阿膠(搗碎後炒成珠狀,再磨成粉,用一兩半,另取半盞醋熬煮成膏狀),黃連(去除鬚根,三兩),當歸(去除蘆頭,一兩半),乾薑(炮製過,一兩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再用阿膠膏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如綠豆般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在飯前用米湯送服。

3. 導氣湯

治下痢膿血,時急後重,日夜無度。

芍藥(一兩),當歸(半兩),大黃,黃芩(各二錢半),黃連,木香,檳榔(各一錢)

上銼碎,每服半兩,水一盅,煎至五分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「導氣湯」,是用來治療腹瀉,大便帶有膿血,常常感到便意急迫,但解完又想再解,一天到晚排便次數沒有規律。

藥材包含:芍藥(約37.5克),當歸(約18.75克),大黃、黃芩(各約9.375克),黃連、木香、檳榔(各約3.75克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約18.75克,加入一盅水(約150毫升-200毫升),煎煮至水量剩下一半左右(約75毫升-100毫升),在吃飯前服用。

4. 神效參香散

治小兒臟氣虛怯,冷熱不調,積而成痢,或下鮮血,或如豆汁,或如魚腦,或下瘀血,及紫黑血,或赤白相雜,裡急後重,日夜頻並,無問新舊,並皆治之。

白扁豆(炒),人參(去蘆),木香(各一兩),白茯苓(去皮),肉豆蔻(煨,各二兩),陳皮(去白),粟殼(去膜,各六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二錢,不拘時用米飲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此藥方可治療小兒因內臟氣虛體弱,導致體質忽冷忽熱、寒熱不調,進而積滯形成痢疾。症狀可能表現為拉出鮮血、像豆漿一樣的糞便、像魚腦一樣的糞便、或者拉出瘀血、紫黑色血、甚至是紅白相間的膿血,同時伴有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,無論病程長短,頻繁發作,此藥方皆可治療。

藥方組成:炒過的白扁豆、去蘆的人參、木香各一兩,去皮的白茯苓、煨過的肉豆蔻各二兩,去白內膜的陳皮、去膜的粟殼各六兩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不拘時間,用米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