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
1. 卷之十九
2. 嘔吐噦門(附論)
經曰:足太陰脾之脈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下,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。《脈解篇》云: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故也。《卒痛論》云: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。厥陰之病,少腹堅滿,厥心病嘔吐,食不下,入而復出,厥甚,寒氣入脾,食畢而吐。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諸嘔吐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
又云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《靈樞》又曰:人之噦,蓋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寒氣邪氣穀氣,俱還入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又云:胃氣為噦。又曰:病深者其聲噦。
東垣《發明》:嘔吐噦者,俱屬於胃,胃者總司也,究其三者之源,皆因脾胃虛弱,或因寒氣客胃,加以飲食所傷,而致胃氣上逆,或嘔或吐或噦者,皆陰火之邪上衝,而吸入之氣不得入,故食不下也。邪氣充之,火逆胃中而作者也,以其虛實為異耳。如嘔者陽明也,且陽明者多血多氣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
仲景云: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孫真人云:嘔家多服生薑,為嘔家之聖藥也,故以生薑為主。或有形質之物為病者,因而越之可也。謂上焦氣壅,表實而言之,非以瀉氣而言之也。吐者太陽也,太陽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為血病也。有食入則吐,以橘紅主之,有食已則吐,有食久則吐。
噦者少陽也,少陽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氣病也,治以薑製半夏。朱奉議治嘔吐噦,以生薑橘皮半夏湯是也。又有膈噎氣噫,食久反出,名曰反胃。反胃者因脾胃虛寒,宿穀不化,則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有隨食而隨出者,脈緊澀者難治。
蓋六淫之變,七情之逆,未嘗不由脾胃而病也,故胃為水穀之海,海之納水穀,胃若受病,飲食不下,穀食不行,營衛不和,則賊風虛邪犯其陽,飲食飢飽傷其陰,則嘔吐之作也,乃是足太陽足陽明二經之病也哉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:嘔而心下痞者,有嘔而胸滿者,有乾嘔而利者,有嘔吐谷不得入者,有嘔吐病在膈上者,有胃反嘔吐者,有食已即吐者,有胃反吐而渴者,有吐後欲飲食者,有嘔吐涎沫者,有嘔而發熱者,有乾嘔手足冷者,有嘔而脈弱、小便複利、身有微熱、四肢厥者,有似嘔不嘔者,有似噦不噦、心中無奈者,古人論嘔吐噦言之詳矣。見證立方,詳具於後,全在醫者對證用藥。
又有婦人懷妊嘔吐者,名曰惡阻,各從其類而治之。又有同時霍亂者,當以溫胃養脾之劑。外有腳氣攻心嘔吐者,此證多端,所感不一。大抵脈病,順者生,逆者死,以脈推之,藥不失其次序,治之必收功矣。
白話文:
嘔吐、呃逆(附帶討論)
《黃帝內經》說:足太陰脾經的脈絡,從胃分出向上經過膈膜,注入心臟下方,如果這個經脈發生病變,就會出現舌根發硬、吃飯時想吐的症狀。《脈解篇》說,所謂吃飯就想吐,是因為食物積聚太多,往上溢出的緣故。《卒痛論》說,寒氣侵入腸胃,導致氣機逆亂往上衝,所以會感到疼痛和嘔吐。厥陰經的病變,會導致小腹脹滿,病情嚴重時,會出現心痛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吃進去又吐出來的狀況。如果寒氣侵入脾臟,就會在飯後吐出來。《至真要大論》說,各種嘔吐、氣逆往上衝的症狀,都屬於火熱引起的。
又說,各種嘔吐酸水的症狀,都屬於熱。《靈樞》又說,人打嗝,是因為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向上輸送到肺部,這時如果遇到寒氣、邪氣或食物的殘留,都會一起回到胃中,新舊混雜,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,氣機逆亂,又從胃裡出來,所以會出現打嗝。又說,胃氣失調就會引起打嗝。還說,病情嚴重的人打嗝的聲音會比較大。
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中說,嘔吐和呃逆,都與胃有關,胃是總管。追溯這三種症狀的根源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或是寒氣侵入胃部,再加上飲食不當,導致胃氣上逆,出現嘔吐或打嗝。這些都是因為陰火邪氣往上衝,使吸入的氣無法正常進入,所以吃不下東西。邪氣充斥,火氣在胃中逆行所引起的,但也會因體質虛實而有所不同。例如,嘔吐屬於陽明經的病,陽明經氣血旺盛,所以嘔吐時會有聲音和嘔吐物,是氣血都發生病變的表現。
張仲景說,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孫思邈說,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,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,所以應以生薑為主。如果是有形的食物導致的病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處理,這是指上焦氣機壅滯、屬於實證的情況,並不是要用瀉氣的方法。吐,屬於太陽經的病,太陽經血多氣少,所以吐出來的是食物,但沒有聲音,是血病。有的是吃下去就吐,可以橘紅為主來治療;有的是飯後吐,或是飯後過一陣子才吐。
呃逆,屬於少陽經的病,少陽經氣多血少,所以打嗝時只有聲音沒有嘔吐物,是氣的病,可以用生薑炮製的半夏來治療。朱奉議治療嘔吐和打嗝,就用了生薑、橘皮、半夏等藥。還有一種情況叫「膈噎」、「氣噫」,食物吃進去很久又吐出來,稱為「反胃」。反胃是因為脾胃虛寒,食物消化不了,造成早上吃的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早上吐出來。有的則是吃進去就立刻吐出來,如果脈象是緊而澀,就比較難治療。
總的來說,各種外感六淫邪氣的侵襲,或七情內傷導致的疾病,都和脾胃的病變有關。胃是水穀之海,如果胃生病,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正常消化,營養物質無法吸收,營氣和衛氣不調和,這時虛邪賊風就會侵犯陽氣,飲食不當就會傷害陰氣,進而引起嘔吐,這是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病變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有的嘔吐伴隨心下痞悶,有的嘔吐伴隨胸滿,有的乾嘔同時腹瀉,有的嘔吐食物無法進入,有的嘔吐是病在膈膜之上,有的嘔吐是因為胃逆,有的吃完就吐,有的胃逆嘔吐又感到口渴,有的吐完想吃東西,有的嘔吐痰涎,有的嘔吐伴隨發熱,有的乾嘔手腳冰冷,有的嘔吐、脈象微弱、小便頻繁、身體微微發熱、四肢厥冷,有的像是要嘔吐又不像,有的像是要打嗝又不像、心中感到不舒服。古人對嘔吐和打嗝的論述非常詳細。針對不同的症狀開立不同的處方,這完全取決於醫生如何根據病情來用藥。
另外,婦女懷孕時的嘔吐,稱為「惡阻」,也應根據不同情況來治療。還有同時患有霍亂的,應以溫養脾胃的藥物來治療。另外,腳氣病攻心也會引起嘔吐,這些病症非常多,病因也各不相同。總而言之,看病要辨別脈象,脈象順則吉,脈象逆則凶。根據脈象來推斷病情,用藥不失其序,就能取得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