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十八

2. 翻胃門(附論)

《金匱要略》曰:發汗令陽微,膈氣虛,脈乃數。數為客熱不能消,為胃中虛冷故也。胃氣無餘,則朝食暮吐,為反胃。又云:夫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谷,而朝食而暮吐也。暮食而朝吐者,宿食不化,名曰反胃。王冰注云:以晨食入胃,胃虛不能克化,至暮胃氣行里,與邪相搏,則食反出也。

巢氏曰:營衛俱虛,血氣不足,停水積飲,而在胃脘,即臟冷。臟冷則脾不磨而宿食不化,其氣逆而成反胃也,則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甚則食已即吐。其脈緊而弦,緊為寒,弦為虛,虛寒相搏,故食已即吐,曰反胃。經曰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諸書論之詳矣。

夫反胃者,本乎胃食物所傷,嘔吐言胃口翻也,多因胃氣先逆,飲酒過傷,或積風寒,或因憂思悒怏,或因蓄怒抑鬱,宿滯痼癖,積聚冷痰,動擾脾虛,胃弱不能消磨穀食,遂成此證。原其所自,女人得之,由血氣虛損,男子得之,多因下元冷憊。又因喜怒不常,驚恐無時,氣與痰搏,升而不降,留於咽嗌,則成膈噎。

結於痰者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有大便秘少如羊屎者,名結腸反胃。大抵翻胃未嘗不由膈噎而起。《內經》謂陽結謂之膈,蓋氣之與神,併為陽也,逸則氣神安,勞則氣神耗,氣神俱擾,使陽氣先結,陰氣後亂,陰陽不和,臟腑生病,結於胸膈,則成膈氣,留於咽嗌,則成五噎。五膈治之不當,歲月因循,久則反胃。

治法:氣虛者補其氣,血虛者養其血,調順陰陽,化痰下氣,陰陽平勻,氣順痰下,其證自平。王冰又云:食痹者,食已,心下痛陰陰然,不可忍也,吐出痛止,此胃氣逆而不下行也。若脈軟散,當病食痹。又肺病傳肝曰肝痹,膈痛出食者是也。《金匱要略》又有肝中寒、心中風、厥陰之為病,三者皆以食入即吐,學者全在切脈用藥。

醫者人之司命,可不謹乎?且如十膈氣散,治冷膈風膈氣膈痰膈熱膈憂膈悲膈喜膈水膈食膈,對其脈證,用之取效,用之不當,取禍非輕。且翻胃不可峻用香燥之劑,治之不循次序,如抱薪救火。其脈浮緩者生,沉澀者逆,在乎審察慎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翻胃(附論)

《金匱要略》說:過度發汗會使陽氣虛弱,橫膈膜的氣機也虛弱,導致脈搏變快。這種脈快是因為身體有虛熱而無法消散,也表示胃中虛寒。胃氣不足,就會出現早上吃飯晚上吐的狀況,這就是反胃。書中又說:陽脈呈現浮且澀的狀態,浮代表虛,澀代表脾臟受損。脾臟受損則無法消化食物,導致早上吃東西晚上吐。如果是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表示昨晚的食物沒有消化,這也稱為反胃。王冰註解說:早上吃進去的食物,因為胃虛弱無法消化,到了晚上胃氣運行到內部時,與邪氣搏鬥,食物就反吐出來。

巢元方說: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體內停滯積水,積存在胃部,這就是臟腑虛冷。臟腑虛冷則脾臟無法磨化食物,導致宿食不消化,氣機上逆而形成反胃。這樣就會出現早上吃晚上吐、晚上吃早上吐的情況,嚴重時甚至吃下就吐。此時脈象會呈現緊而弦,緊代表寒,弦代表虛,虛寒互相搏擊,所以才會吃下就吐,這就稱為反胃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食物無法進入,表示身體有熱;吃下又吐出來,表示身體沒有熱。許多醫書對此都有詳細的論述。

所謂反胃,根本原因在於胃部被食物所傷。嘔吐的情況,說的是胃口翻轉。多半是因為胃氣先上逆,或是飲酒過度、受寒、憂思過度、憤怒壓抑、宿食積滯、積聚冷痰等因素,擾動虛弱的脾胃,導致胃無法消化食物,最終形成此病。追究原因,女性得此病多因為氣血虛損,男性則多因腎陽虛衰。又因為喜怒無常、時常驚恐,導致氣與痰互相搏擊,氣機上逆無法下降,滯留在咽喉,就形成膈噎。

痰液阻滯,想咯卻咯不出來,想吞又吞不下去,大便乾結像羊屎,這種情況稱為結腸反胃。一般來說,反胃多半是由膈噎引起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陽氣鬱結稱為膈,因為氣和神都屬於陽,安逸則氣神安定,勞累則氣神耗損。氣神都受到干擾,會使陽氣先鬱結,陰氣後紊亂,陰陽不和,臟腑生病,鬱結在胸膈,就形成膈氣;停留在咽喉,就形成五噎。五噎治療不當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反胃。

治療原則:氣虛則補氣,血虛則養血,調和陰陽,化痰降氣,使陰陽平衡,氣機順暢,痰液下降,病症自然平復。王冰又說:食痹的症狀是,吃完東西後,心下隱隱作痛,難以忍受,吐出後疼痛就會停止,這是因為胃氣上逆而無法向下運行。如果脈象呈現軟而散的狀態,應該是得了食痹。又,肺病傳到肝臟稱為肝痹,症狀是胸膈疼痛並吐出食物。《金匱要略》還有提到肝中寒、心中風、厥陰病,三者都有吃下就吐的症狀,醫者需要仔細診脈並用藥。

醫生掌握著病人的生命,怎能不謹慎呢?比如十膈氣散,可以用來治療寒性膈氣、風性膈氣、痰性膈氣、熱性膈氣、憂愁引起的膈氣、悲傷引起的膈氣、喜悅引起的膈氣、水性膈氣、食積引起的膈氣,只要對症下藥,就能見效。但如果用藥不當,造成的禍害也相當嚴重。而且治療反胃不可過度使用溫燥的藥物,治療時如果不按部就班,就像抱著柴薪去救火一樣。脈象呈現浮緩的,表示病情還可以治療;脈象呈現沉澀的,表示病情比較嚴重。這需要仔細審察,謹慎應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