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七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 (17)

1. 和中丸

治脾胃怯弱,陰陽不和,三焦氣滯,心腹痞悶,嘔逆痰甚,頭目不清,困倦少力,飲食減少,肌體瘦瘁,肢節煩疼,常服和中順氣,升降陰陽,消痰止嘔,長肌起困,進美飲食。

藿香葉(去土),人參(去蘆),陳皮(巴豆二錢半同炒焦,去巴豆不用,以上各一兩),白朮,白茯苓(去皮),半夏(湯泡七次,生薑汁浸,以上各二兩),丁香(不見火),木香(不見火,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。一方用生薑汁煮麵糊和丸,食遠米湯下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脾胃虛弱,陰陽不調和,三焦氣機不暢,導致胸腹悶脹不適,噁心想吐痰很多,頭暈不清醒,疲勞乏力,食慾不振,身體消瘦憔悴,關節痠痛等症狀。經常服用這個藥,可以調和脾胃,順暢氣機,升清降濁,消除痰液,止吐,使肌肉生長,改善疲勞,增進食慾。

藥方組成包括:

藿香葉(去除泥土),人參(去除蘆頭),陳皮(用巴豆二錢半一同炒焦,去除巴豆不用,以上各一兩),白朮,白茯苓(去除外皮),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,再用生薑汁浸泡,以上各二兩),丁香(不經火烤),木香(不經火烤,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調和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生薑湯送服。另一個方法是用生薑汁煮麵糊調和成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

2. 木香消穀丸

治脾胃俱虛,不能克化水穀,胸膈痞悶,腹脅時脹,連年累月食減嗜臥,口苦無味,虛羸少氣。又治胸中有寒,飲食不下,翻胃噁心,霍亂嘔吐,及病後新虛,不勝穀氣,或因病氣衰,食不復常,並宜服之。

木香(半兩),青皮(洗淨,焙乾),陳皮(洗淨,焙乾,各四兩),辣桂(去粗皮),乾薑(炮,各二兩),牽牛(取頭末八兩,半生半炒)

上為細末,麵糊和丸,如小豆大,每服十五丸,加至二十丸,不拘時用米飲送下。

白話文:

此藥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導致無法消化食物,引起胸口和腹部悶脹不適,持續多年食慾不振、嗜睡、口苦無味、身體虛弱、氣短等症狀。也可用於治療因胸中有寒氣,導致食物難以下嚥、反胃噁心、霍亂嘔吐,以及病後身體虛弱、無法承受食物消化,或是因病導致氣虛、食量無法恢復正常等情況。

藥方成分包含:木香(半兩)、青皮(洗淨烘乾)、陳皮(洗淨烘乾,各四兩)、肉桂(去粗皮)、乾薑(炮製過,各二兩)、牽牛子(取頭端磨成粉末,八兩,一半生用一半炒過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麵糊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如小豆般。每次服用十五丸,可增至二十丸,不限時間,用米湯送服。

3. 加減思食丸

治脾胃俱虛,水穀不化,胸膈痞悶,腹脅時脹,連年累月,食減嗜臥,口苦無味,虛羸少氣。又治胸中有寒,飲食不下,反胃噁心,霍亂嘔吐,及病後新虛,不勝穀氣,或因病氣衰,食不復常,並宜服之。

神麯(炒黃),麥櫱(炒黃,各二兩),烏梅(四兩),乾木瓜(切,半兩),白茯苓(去皮),揀甘草(細銼,炒,各二錢半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櫻桃大,每服一丸,不拘時細嚼,用白湯送下。如渴時噙化一丸,生津液,進飲食。一方無木瓜茯苓,有人參乾薑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這個藥丸叫做加減思食丸,主要用來治療脾胃都虛弱,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胸口和胃部感到脹悶,肚子和兩脅時常脹氣,這種狀況持續很多年,會造成食慾減退,喜歡躺著,嘴巴發苦沒味道,身體虛弱消瘦、精神不振。這個藥丸也適用於治療胸中有寒氣,導致食物難以下嚥,出現反胃噁心、上吐下瀉等症狀;也適合病後身體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或者因為生病導致氣虛,食量無法恢復正常的人服用。

藥材包含:炒過的焦神麯和炒過的焦麥芽各二兩、烏梅四兩、切片的乾木瓜半兩、去皮的白茯苓和切碎炒過的甘草各二錢半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大小像櫻桃一樣。每次服用一丸,不拘時間慢慢嚼碎,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感到口渴,可以含化一丸,可以生津止渴、促進食慾。另外,有一個配方沒有木瓜和茯苓,改用人參和乾薑各一錢。

4. 法制姜附丸

治脾胃虛弱。

香附子(炒,去毛,秤一斤,用泔水浸,秋冬三日,夏春一日一夜,漉出新水浸洗,入銀器中,水三碗,令香附上有水寸余,次取大蒜二十個,去皮搗鋪在香附上,慢火熬之,候蒜如糊,即用銀匙不住手攪二三百轉,以蒜不見汁干為度,取出待冷,每香附子一個,切作四五段,慢火焙乾候冷,入後藥),神麯(炒黃,六兩),乾薑(炮,四兩),蓽茇,丁皮,縮砂仁(炒),胡椒(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用蒸餅湯浸一宿,用布包裹,水和藥,如難丸,入少麵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不拘時白湯送下。更加淨陳皮(二兩,用鹽水浸,焙乾,尤妙),如寒加附子(二兩),桂(一兩)。

周馬帥之祖承奉,因靖康初,自泗州逃難山陽,夜行墜古塚中,已先有人在矣,至曉各散。出於塚外,得幅紙裹太平錢八十四文,紙上有此藥方。云江南上下人,弱疾常作於脾胃,脾元壯實,則飲食美健,自然無病,壯脾有藥,名曰法制姜附丸。先祖甫弛檐,即合此藥,無日不服,一生無疾,壽年八十四,祖母安人服之,壽九十六,母永國夫人服之,壽九十八,婆婦雖老,皆飲食不減壯年,甚妙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的。

將炒過的香附子(去掉毛,秤一斤),用洗米水浸泡,秋冬季節泡三天,春夏季節泡一天一夜。撈出後用清水洗淨,放入銀器中,加三碗水,讓水淹過香附子約一寸。接著取大蒜二十個,去皮搗碎鋪在香附子上,用小火熬煮,等大蒜變成糊狀時,用銀湯匙不停攪拌二三百下,直到蒜汁完全被吸收。取出放涼,然後將每個香附子切成四五段,用小火烘乾放涼,再加入以下藥材:炒黃的神麯六兩、炮製過的乾薑四兩、蓽茇二兩、丁皮二兩、炒過的縮砂仁二兩、胡椒二兩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湯浸泡一晚,然後用布包裹,加水混合藥粉。如果難以搓成丸狀,可以加入少量麵糊混合成丸。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不拘時間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加入淨陳皮(二兩,用鹽水浸泡後烘乾)效果更好。如果體質偏寒,可以加入附子(二兩)和桂枝(一兩)。

周馬帥的祖先承奉,在靖康之初,從泗州逃難到山陽,夜裡不小心掉入古墓中,發現裡面已經有人在。等到天亮後各自散去。從古墓出來,得到一張紙,包著八十四枚太平錢。紙上寫著這個藥方,說江南一帶的人,常常因為脾胃虛弱而生病,脾胃功能強健,就能飲食正常,身體自然健康。有一個強健脾胃的藥,叫做法制姜附丸。先祖剛發現這個藥方,就立刻配製服用,每天不間斷,一生沒有生病,活到八十四歲。祖母安人服用這個藥,活到九十六歲。母親永國夫人服用這個藥,活到九十八歲。婆媳雖然年紀大了,但食量不輸年輕人,效果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