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六十三 (1)
卷之六十三 (1)
1. 茯苓散
治婦人血傷兼帶下,積久不止,面黃體瘦,漸成虛勞,腰腳沉重,胎氣多損。
白茯苓(去黑皮),木香,熟地黃(焙),訶黎勒皮,柏子仁(研),杜仲(去粗皮,炙),青橘皮(去白,焙),烏賊魚骨(去甲),五加皮(銼),艾葉(燒灰),菖蒲,牛角腮灰,秦艽(去苗土),赤石脂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,當歸(切,焙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糯米飲亦得。或有胎息,用鯉魚糯米粥下藥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婦女因血損傷導致的帶下病,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很久沒有好,會造成臉色蠟黃、身體消瘦,逐漸變成虛勞體質,還會感覺腰腿沉重,而且容易損傷胎氣。
使用的藥材有:白茯苓(去除外層黑皮)、木香、熟地黃(烘焙過)、訶子皮、柏子仁(研磨)、杜仲(去除粗糙外皮並炙烤)、青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並烘焙)、烏賊骨(去除硬殼)、五加皮(切碎)、艾葉(燒成灰)、菖蒲、牛角腮灰、秦艽(去除莖和泥土)、赤石脂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另外搗碎)、當歸(切片並烘焙),每種藥材各一兩。
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調和服用,也可以用糯米湯送服。如果懷孕了,則用鯉魚糯米粥送服此藥。
2. 益胃升陽湯
血脫益氣,古聖人之法也。先補胃氣,以助生髮之氣,故曰陽生陰長。諸甘藥為之先務,舉世皆以為補氣,殊不知甘能生血,比陽生陰長之理,故先理胃氣,人之身內谷為寶。
黃耆(二錢),白朮(三錢),炒曲(一錢半),人參(一錢半,有嗽去之),升麻,柴胡(各半錢),陳皮,當歸(酒浸),甘草(炙,各一錢),生黃芩(瀉盛暑之狀,庚金肺逆,每服中加少許,秋涼去之)
上㕮咀,每服一錢或二錢,視食加減之。如食少,已定二錢內更減之,不可令勝食,每服水二大盞,前至一盞,去滓,稍熱服。如腹中痛,每服加芍藥三分,去皮,中桂少許。如渴或口乾,加乾葛一分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「益胃升陽湯」:
古人說,大量失血時要補氣,這是很好的方法。首先要補養胃氣,來幫助身體的生發之氣,所以說陽氣上升,陰氣才會增長。使用甘味的藥物是首要任務,世人多以為這是補氣,卻不知道甘味能夠生血,這符合陽氣上升陰氣增長的道理,所以要先調理胃氣,因為人體內以食物為最重要的寶藏。
藥方組成:
黃耆(八克),白朮(十二克),炒過的麵曲(六克),人參(六克,若有咳嗽則去除),升麻、柴胡(各二克),陳皮、用酒泡過的當歸、炙甘草(各四克),生黃芩(如果出現夏天過熱的症狀,或是肺氣不順的情況,每次服用時可加入少量,秋天涼爽後則去除)
使用方法:
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服用四到八克,視食量增減。如果食量減少,已經決定服用八克內,則要再減少用量,不可以超過食量,每次用水兩大杯煎煮至剩下一杯,去除藥渣,稍微溫熱時服用。如果腹痛,每次可加入去皮的芍藥一克,少量肉桂。如果口渴或口乾,可加入葛根四克,不拘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