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二十二 (1)
卷之二十二 (1)
1. 黃耆飲子
治婦人血氣不足,夜間虛乏,有汗,倦怠少力。
黃耆,當歸,茯苓,五味子(各半兩),芍藥,遠志,人參,白朮,浮麥(各一分),甘草(三銖)
上銼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服。
理中茯苓湯,曾治一婦人六十歲,病振寒戰慄(太陽寒水客也,)呵欠嚏噴(足少陽溢也,),口亡津液(足陽明不足也,),心下急痛而痞(手少陰受寒水,故急痛,足太陰血滯為勝,),身熱近火(熱在皮表,寒在骨髓,亦有振寒戰慄也,),臍下惡寒(丹田有寒,),滿身黃而白睛黃(寒濕也,以表證之炮其寒也,),溺黃赤而黑頻數(寒濕勝也,)自病來身重如山,便著床枕(至陰濕勝也,),其脈診得左右緩,並尺命門中得弦而急極細,雜之以洪而極緩(如急為寒,加之以細者,其方寒水,雜以緩,甚者濕勝,出黃色也,又洪大者,,心火受制也,)左尺按之至骨,舉指來實者(壬癸俱旺也,),六脈按之俱空虛(下焦無陽也,),先以輕劑去其中焦寒濕,兼退其洪大脈,理中湯。
人參,白朮,乾薑,茯苓(去寒濕),甘草(炙,各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冰令寒服之,謂之熱因寒用。其寒已對足太陽之假熱也,以乾薑之辛熱,以瀉真寒也。故曰:真對真假對假,若不愈,當以朮附湯冰之,令寒以補下焦元氣也。
白話文:
黃耆飲子
這個藥方是治療婦女因為氣血不足,導致夜間感到虛弱疲乏,容易出汗,身體疲倦,提不起力氣的狀況。
藥材組成:
黃耆、當歸、茯苓、五味子(各半兩)、芍藥、遠志、人參、白朮、浮小麥(各一分)、甘草(三銖)
製作方法: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三錢,加入一碗半的水,放入三片生薑,煎煮到剩七分的時候,濾掉藥渣,不拘時間服用。
理中茯苓湯的案例
這個方子曾經治療一位六十歲的婦女,她的病情表現為:身體發冷顫抖(這是因為太陽寒水侵入體內),打哈欠和噴嚏(這是因為足少陽經脈的氣溢出),口中沒有唾液(這是因為足陽明經脈的氣不足),心窩下方又急又痛又悶(這是因為手少陰經脈受到寒水影響導致疼痛,以及足太陰經脈的氣血瘀滯),身體發熱卻想靠近火源(這是因為熱在表皮,寒在骨髓,也會有發冷顫抖的狀況),肚臍下方感到寒冷(這是因為丹田部位有寒氣),全身皮膚發黃且眼白也發黃(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濕),小便黃赤且排尿頻繁量少(這是因為寒濕過盛),從生病開始就感到身體沉重如山,一直臥床不起(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濕之氣過盛)。
把脈後發現,左右兩手的脈象都遲緩,在尺部和命門的位置摸到脈弦而急,而且非常細,同時又夾雜著洪大而極為緩慢的脈象(脈象急促代表體內有寒,加上脈細,更加說明是寒水,夾雜脈緩,而且還出現黃疸,表示濕氣很重,而脈洪大,則表示心火受到抑制)。左手尺部按到最深處時,脈搏實而且有力(說明腎陰之氣和腎陽之氣都很旺盛),但是按六脈都感到空虛無力(說明下焦的陽氣不足)。
治療方法:
先用輕劑的藥方來去除她中焦的寒濕,同時降低她洪大的脈象,用理中湯。
藥材組成: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茯苓(用來去除寒濕)、炙甘草(各半兩)
製作方法: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取二錢,加入一碗半的水,煎煮到剩一碗,放涼後服用,這就是所謂的「熱因寒用」。這個方子的目的是為了對應足太陽經脈的假熱現象,用乾薑的辛熱來瀉掉體內的真寒。所以說:真寒用真熱藥來治療,假熱用假寒藥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應該用朮附湯,然後冰鎮後服用,讓寒涼的藥性來補充下焦的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