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三 (3)
卷之十三 (3)
1. 痢門(附論)
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,須分六氣之異,外既受傷,腸胃鬱結,遂成赤白等證,當隨其氣血虛實以調之。有因臟氣發動,干犯腸胃而得者,須察其何臟相乘,以平治之。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,則又審其何物所傷,以消克之。
世之感此疾者,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,但其受病之後,腸胃怫鬱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諸方,雖有寒熱虛實之論,劉河間則以為熱,《內經》亦以熱多而寒少,丹溪以為挾虛寒之證,且前人立論,各有立法,見證立方,各有受病之源,隨證用藥。後之學者,宜深審之,可不懼諸,人之命豈可輕忽也!
白話文:
痢疾的成因大致可分為三類:一是外感六氣,導致腸胃鬱結,出現赤白痢等症狀,治療時需根據患者氣血虛實調整;二是臟腑功能失調,某臟腑功能失常影響腸胃,需判斷是哪個臟腑功能失衡,再對症治療;三是飲食不節,需判斷是哪種食物導致的,再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消除或剋制。
大多數痢疾患者的病因都包含在這三類之中。但無論病因為何,發病後都會出現腸胃脹滿、膿血黏稠、裡急後重等症狀。雖然古人對痢疾的寒熱虛實有不同看法,如劉河間認為多為熱證,《內經》也認為熱證多於寒證,而朱丹溪則認為夾雜虛寒,並且前人各有不同的診斷和治療方法,用藥也依據病因和症狀而定。後世的醫者應該深入研究這些不同的觀點,不可輕忽,因為人的性命豈能草率對待!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