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2)

1. 痢門(附論)

《病機》云:裡急後重,脈大而洪實為里,熱甚而閉,是有物結墜也。若脈大,甚不宜下,雖裡急後重,而脈沉細弱者,謂寒在內而氣散,可溫養自愈。裡急後重閉者,大腸經氣不宣通也,宜加檳榔木香,宣通其氣。《原病式》云:下迫後重,裡急窘迫,急痛也,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

《機要》云:腹痛者和之,如發熱惡寒,腹不痛,以黃芩多用。腹痛甚者,加當歸倍芍藥。《百一選方》云:禁口痢是毒氣上衝心肺所致,用石蓮肉以通心氣。丹溪云:吃病氣自下衝上,屬火之象,古方悉以胃弱言之,殊不知胃弱者,陰弱也,虛之甚也,滯下之義,多見此證,乃久下而陰虛也。

《原病式》曰: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,若果為寒,則不能消穀,何由反化為膿也?所謂下痢谷,反為膿血,如世之穀肉果菜,濕熱甚則自化,腐爛潰發,化為汙水也。其熱為赤,熱屬心火故也;其濕為黃,濕屬脾土也;燥郁為白,屬肺金也。經曰:諸氣憤郁,皆屬於肺,謂燥金之化也。

然諸瀉痢皆兼於濕,今反言氣燥者,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,而腸胃怫鬱,結而又濕至於否,以致氣液不得宣通,因以成腸胃之燥,使煩渴不止也。假如下痢赤白,俗言寒熱相兼,其說尤誤,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,尤權衡也,一高則必一下,一盛則必一衰,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,而同為痢也。

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,豈可以白為寒歟?其在皮膚之分屬金,故色白也;次在血脈之分,屬心火故為血也,其色紅;在肌肉屬脾土,故作黃膿;在筋部屬肝木,故其膿色帶蒼;深至骨屬腎水,故紫黑血出也。各隨五臟之部,面見五色,是其標也;本則一出於熱,但分淺深而已。

大法下迫窘痛,後重裡急,小便赤澀,皆屬燥火,而下痢白者,必多有之,然為熱明矣。又云:白痢既為熱病,何故服辛熱之藥,亦有愈者耶?蓋辛熱之藥,能開發腸胃鬱結,使氣液宣通,流濕潤燥,氣和而已。蓋病微者可愈,甚者鬱結不開,其病轉加而死矣。凡治熱甚吐瀉亦然,夫治諸痢者,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,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。

辛能發散,開通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,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。故治諸痢者,黃連黃柏為多,以其至苦大寒,正主濕熱之病,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,治諸吐瀉下痢,或有愈,以其善開鬱結故也。然雖亦可驗者,或不中效,反更加害。

丹溪曰:或問河間之言,滯下似無挾寒者乎?予曰:泄痢之病,水穀或化或不化,虛實何如?惟覺困倦,若滯下則不然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腸垢,或無糟粕,或糟粕相混,有痛不痛大痛之異,然皆裡急後重,逼迫腦人,似乎皆熱實證也。《原病式》云:所論痢之赤白,皆云有熱,熱在氣分為白,熱在血分為赤,赤白相雜者,氣與血皆受病也。且滯下之證,古人多與泄瀉同論,至《三因方》,始能另立條目,蓋實有不同。

白話文:

痢門(附論)

《病機》說:裡急後重,脈搏有力而洪大,這是裡熱很重而阻塞不通,是有東西阻塞下墜的意思。如果脈搏有力,很不宜用瀉下藥,雖然有裡急後重,但脈搏沉細微弱的,說明寒邪在內而陽氣散失,可以溫養讓它自行痊癒。裡急後重阻塞不通的,是大腸經氣機不宣通,應該加入檳榔、木香,疏通其氣機。《原病式》說:下墜迫促,裡急窘迫,劇烈疼痛,是火性急躁而容易乾燥損傷物體造成的。

《機要》說:肚子痛的,就要調和它;如果發熱惡寒,肚子不痛,就要多用黃芩。肚子痛得很厲害的,就要增加當歸,並把芍藥的劑量加倍。《百一選方》說:禁食引起的痢疾是毒氣上衝心肺造成的,要用石蓮肉來疏通心氣。朱丹溪說:飲食不潔引起的痢疾,氣從下往上衝,屬於火象,古代的方劑都從胃弱來解釋,殊不知胃弱是陰虛,是虛弱得很厲害,久瀉導致陰虛,多見這種證狀。

《原病式》說:有人說下痢白色的是寒證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真是寒證,就不會消化食物,怎麼會變成膿呢?所謂下痢的食物變成膿血,就像世上的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一樣,濕熱很重就會自行腐敗,潰爛發炎,變成污水。紅色的是熱,熱屬於心火;黃色的是濕,濕屬於脾土;白色的是燥郁,屬於肺金。經書說:所有的氣機鬱結不通,都屬於肺,指的是燥金的變化。

然而各種瀉痢都兼有濕邪,現在反而說氣燥,是指濕熱在腸胃內很重,腸胃氣機鬱結,又濕邪阻滯,導致氣液無法宣通,因而造成腸胃燥熱,使人煩渴不止。假如下痢赤白,俗稱寒熱夾雜,這種說法更是錯誤的,哪裡知道水火陰陽寒熱,都是互相制衡的,一方高漲,必然另一方低落,一方盛極,必然另一方衰弱,怎麼可能寒熱都同時在腸胃裡很重,而同時都導致痢疾呢?

就像熱瘡潰爛而流出白色膿液,難道可以說白色是寒邪嗎?它在皮膚,屬於金,所以顏色是白的;在血脈,屬於心火,所以是血,顏色是紅的;在肌肉,屬於脾土,所以是黃膿;在筋部,屬於肝木,所以膿液顏色帶青;深至骨頭,屬於腎水,所以是紫黑色的血。各個部位根據五臟的不同,表現出不同的顏色,這是它的標誌;本質上都是熱邪所致,只是淺深不同而已。

大法(症狀)下墜窘迫疼痛,裡急後重,小便赤澀,都是燥熱引起的,而下痢白色的,一定多有這些症狀,所以是熱證,這很明顯了。又有人問:白色痢疾既然是熱病,為什麼服用辛熱的藥物,也有痊癒的呢?因為辛熱的藥物,能夠疏通腸胃鬱結,使氣液宣通,滋潤乾燥,使氣機調和而已。病情輕微的可以痊癒,病情嚴重的,鬱結不能疏通,病情加重而死。凡是治療熱邪引起的吐瀉也是一樣的,治療各種痢疾,最好是用苦寒的藥物治療,或者稍微加入一點辛熱藥物來輔助就可以了。

辛味能發散,疏通鬱結;苦味能燥濕;寒味能勝熱,使氣機宣通平和,像錢氏香連丸之類就是這樣。所以治療各種痢疾,多用黃連、黃柏,因為它們非常苦、非常寒,正好主治濕熱的疾病。至於世傳的辛熱的金石毒藥,治療各種吐瀉下痢,有的能治好,是因為它善於疏通鬱結。然而雖然也有見效的,但也有不能見效,反而加重病情的情況。

朱丹溪說:有人問河間學派的話,滯下好像沒有夾雜寒邪的吧?我說:泄瀉痢疾的疾病,水穀或消化或不消化,虛實如何?只是感覺疲倦,而滯下則不然,或者有膿,或者有血,或者膿血混雜,或者有腸垢,或者沒有糟粕,或者糟粕混雜,有痛、不痛、劇痛的不同,但都是裡急後重,逼迫讓人難受,好像都是熱實證。《原病式》說:所論述的痢疾的赤白,都說是有熱邪,熱在氣分則為白色,熱在血分則為紅色,赤白相雜者,氣與血都受到了病邪的侵害。而且滯下的證候,古人多與泄瀉同論,直到《三因方》,才另立條目,因為確實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