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 (1)

1. 膈噎門(附論)

膈噎為病,巢氏以憂思勞食氣五者為五噎,以憂恚寒熱氣為五膈。然膈噎雖分之為二,不云治療之法,《內經》言三陽結謂之膈,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是也,結者熱結也。小腸熱則血脈燥,大腸熱則後不圊,膀胱熱則津液涸。三陽結熱,則前後閉澀不通,氣反上行,食噎不下,此皆熱證。

白話文:

膈噎是一種疾病,巢氏認為憂思、勞累、飲食不節制這五種因素會導致五種噎,而憂恚、寒熱、氣這五種因素會導致五種膈。然而,雖然將膈噎分為兩種,但沒有提到治療方法。《內經》說,三陽相交稱為膈,三陽是大腸、小腸和膀胱。結是指熱結。小腸熱則血脈乾燥,大腸熱則大便不通,膀胱熱則體液枯竭。三陽相交熱結,則前後閉塞不通,氣反向上升,食物噎著下不去,這些都是熱證。

《內經》又云:諸氣為陽也,氣結則脈結,脈結於陽部,必寸關緩澀而沉伏,此謂之陽結也,結者乃結聚之義也。膈者謂膈在心脾之間,上下不通,若格拒之狀也,或結於咽喉,時覺有所礙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由氣鬱痰搏而然,久則漸妨飲食而為膈也。噎者飲食之際,氣卒阻滯,飲食不下而為噎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又說:諸氣走屬陽位,氣積聚則脈絡也隨之積聚,脈絡積聚於陽位,胃口必然緩慢澀滯而沉伏,這就是所謂的陽結,結有積聚之意。膈結成病是指膈膜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,好像格拒的樣子,或結於咽喉,時常感到有所阻礙,吐不出來,咽不下去,是由於氣鬱痰結而造成的,時間久了逐漸妨礙飲食而成為膈結成病。噎結成病是指飲食的時候,氣突然阻滯,飲食不下而形成噎結成病。

大凡憂愁憤怒,蓋出於思,思則傷神,氣不舒,氣聚結不散,為結為痞,為膈為噎,乃正氣虛,使氣道嗌塞,大便自結。結則氣上不下,食不得入,入則反出,俾腸涸胃空,上吐下結,遂成結腸反胃。蓋氣膈之病,胸中氣痞煩悶,飲食不下,或心下苦滿,噫氣吞酸,時聞食臭,大小便閉澀,不時吐逆,皆由憂思傷氣,故陽脈結而謂之膈氣也。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憂愁和憤怒,都是由於過度思考造成的。思考過多會損傷精神,氣血不暢,氣體聚集不散,就會形成結塊,形成痞塊、膈氣和噎食,這是因為正氣虛弱,導致氣道阻塞,大便自行結成。結塊後,氣體不能上升和下降,食物無法進入,進入後又會反吐出來,導致腸胃空虛,上吐下結,最終形成結腸反胃。膈氣病症是指胸中氣體積結,煩悶,飲食不下,或者心下感到苦悶、脹滿,打嗝泛酸,有時聞到食物的臭味,大小便閉結不通暢,不時嘔吐、反酸,這些都是由憂思傷氣引起的,所以陽脈結滯,稱為膈氣。

夫喜則氣散,怒則氣逆,憂則氣聚,思則氣結,悲則氣急,恐則氣怯,驚則氣亂,此七氣不和則百病生。膈噎之證,得氣愈盛,氣噎其脈緩澀,食噎其脈短澀,治法透膈疏氣,化痰和胃。後之學者,幸而辨之,治證藥類,開列於後。

白話文:

高興的時候,氣流容易散失;發怒的時候,氣流會上升;憂愁煩悶的時候,氣流會聚集;思慮過度的時候,氣流會受阻;悲傷的時候,氣流會急促;恐懼的時候,氣流會虛怯;驚嚇的時候,氣流會混亂。這七種情緒不協調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膈噎的症狀,跟氣的盛衰有關,氣噎脈搏緩慢且澀滯,食噎脈搏短促且澀滯。治療的方法是疏通膈膜,疏散氣流,化痰和胃。後來的學者,希望能辨別清楚,治療疾病的藥物種類,如下面所列。

2. 五噎散

治五噎食不下,嘔啘痰多,咽喉噎塞,胸膈滿痛。

白話文:

治療五種噎食症,症狀包括:食物吞不下、嘔吐痰液較多、咽喉阻塞、胸膈滿脹疼痛。

人參,半夏(湯洗七次),桔梗(去苗),白豆蔻,木香,杵頭糠,沉香(不見火),蓽澄茄枇杷葉,乾生薑,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七片,煎至一盅,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半夏(用沸水泡湯洗七次)、桔梗(去除根鬚)、白豆蔻、木香、杵頭糠、沉香(不要經過火烤)、蓽澄茄枇杷葉、乾生薑、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炙烤過,五分)。

請取藥材一份,加入兩碗水,再加入生薑七片。煎煮至剩下一碗水,讓病人服下。

3. 五膈散

治胸膈痞悶,諸氣結聚,脅肋脹滿,痰逆噁心,不進飲食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治胸膈痞悶,諸氣結聚,脅肋脹滿,痰逆噁心,不進飲食,均可治療。

枳殼(去穰,麩炒),青皮(去白),大腹子,半夏曲(炒),丁香(不見火),天南星(湯泡)乾薑(炮),麥櫱(炒),草果仁,白朮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枳殼(去除籽,麩子炒),青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,大腹子,半夏(炒),丁香(不經火炒),天南星(用湯泡過),乾薑(炮製過的),麥楷(炒),草果仁,白朮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過的,五分)

取一服藥,用兩碗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一碗水,不拘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