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 (7)

1. 四七湯

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,狀如破絮,或如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咯不出,噫不下,此七情所為也。中脘痞滿,氣不舒快,或痰飲嘔逆噁心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引起的痰液凝聚,狀如破絮或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咳不出來,打嗝也下不去,這是七種情緒導致的。中脘痞滿,氣不舒暢,或痰液嘔逆噁心,都用這種方法治療。

半夏(湯泡五次),茯苓(去皮,各二錢),紫蘇葉,厚朴(薑製,各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半夏:將半夏用湯汁浸泡五次。

  • 茯苓:將茯苓的皮去除,並且取二錢的量。

  • 紫蘇葉:取適量紫蘇葉。

  • 厚朴:將厚朴用薑汁製成,並且取二錢的量。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一盅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煎一副藥,用水兩碗,生薑七片,紅棗兩枚,煎一碗,飯後服用。

2. 沉香化氣丸

治諸氣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氣虛、氣滯、氣逆等氣機失調的病症。

茯苓,人參(去蘆),木香(不見火),青皮(去白),丁香,沉香(不見火),白朮,山藥,砂仁,三稜,莪朮,菖蒲,檳榔,橘皮,白豆蔻(各六錢),官桂(一兩),蘿蔔子(炒二兩),香附子(十兩),黑牽牛頭末(二十八兩)

白話文:

茯苓、人參(去蘆頭)、木香(不要經過火)、青皮(去白色部分)、丁香、沉香(不要經過火)、白朮、山藥、砂仁、三稜、莪朮、菖蒲、檳榔、橘皮、白豆蔻(各六錢),官桂(一兩),蘿蔔子(炒熟,二兩),香附子(十兩),黑牽牛頭粉末(二十八兩)。

上為細末,醋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不拘時生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醋煮成糊狀,丸成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不拘時間,用生薑湯送服。

3. 桔梗枳殼湯

治諸氣痞結滿悶。

桔梗(去蘆),枳殼(麩炒,各四錢),甘草(炙,一錢二分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食進服。

白話文:

桔梗(去除蘆頭),枳殼(用麩皮炒制,各四錢),甘草(炙烤過,一錢二分)

依照古方抓取藥材,用兩碗水,加入五片生薑片,煎煮至剩下一碗,服下。

4. 導氣枳殼丸

治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氣逆上攻,分氣逐水。

白話文:

治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氣逆上攻,分氣逐水。

枳殼(麩炒),木通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),桑白皮(炒),蘿蔔子(炒),白牽牛(炒)莪朮(煨),茴香(炒),三稜(煨,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將枳殼(麩炒)、木通、青皮(去白)、陳皮(去白)、桑白皮(炒)、蘿蔔子(炒)、白牽牛(炒)、莪朮(煨)、茴香(炒)、三稜(煨)各取等份。

上為細末,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不拘時,橘皮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薑汁和麵糊,搓成如梧桐子一般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至五十粒,不拘時間,以橘皮湯送服。

5. 蘇子降氣湯

治虛陽上攻,氣不升降,上盛下虛,痰涎壅盛,喘促短氣,煩悶,胸膈噎塞,中脘不快,心腹脹滿,咳嗽,痰涎留飲,停積不消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因虛弱所導致的陽氣上亢,呼吸不暢,上實下虛,痰液壅盛,呼吸困難、氣短,煩躁,胸悶氣塞,中腹部不舒服,心腹脹滿,咳嗽,痰液和飲水停留,積聚不消化等症狀。

紫蘇子(炒),半夏(湯泡,各二錢半),前胡(去蘆),甘草(炙),厚朴(去皮,薑製,炒)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川當歸(去蘆,一錢半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,七分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紫蘇子(炒過),半夏(用熱水浸泡過,各二錢半),前胡(去蘆),甘草(炙烤過),厚朴(去皮,用薑汁浸泡過,炒過)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川當歸(去蘆,一錢半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,七分)

服一帖,用水兩碗,生薑三片,煎至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