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五 (7)
卷之十五 (7)
1. 四七湯
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,狀如破絮,或如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咯不出,噫不下,此七情所為也。中脘痞滿,氣不舒快,或痰飲嘔逆噁心,並皆治之。
半夏(湯泡五次),茯苓(去皮,各二錢),紫蘇葉,厚朴(薑製,各二錢)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一盅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為情緒波動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導致氣機鬱結,痰液凝結成塊,形狀像破棉絮,或像梅子核,卡在咽喉之間,想吐吐不出來,想嚥也嚥不下去的狀況,這都是因為情緒不穩造成的。同時也治療胸口中脘部位脹滿不舒服、氣機不暢快,或是痰飲引起的嘔吐、噁心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是: 半夏(用熱水浸泡五次),茯苓(去掉外皮),各二錢; 紫蘇葉、厚朴(用薑汁炮製),各二錢。
以上藥材配成一劑,加入兩盅水,七片生薑,兩枚紅棗,一起煎煮成一盅,在飯後服用。
2. 沉香化氣丸
治諸氣。
茯苓,人參(去蘆),木香(不見火),青皮(去白),丁香,沉香(不見火),白朮,山藥,砂仁,三稜,莪朮,菖蒲,檳榔,橘皮,白豆蔻(各六錢),官桂(一兩),蘿蔔子(炒二兩),香附子(十兩),黑牽牛頭末(二十八兩)
上為細末,醋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不拘時生薑湯下。
白話文:
此藥丸主治各種氣滯不順的症狀。
藥材包含:茯苓、人參(去除蘆頭)、木香(不經火炮製)、青皮(去除白色內膜)、丁香、沉香(不經火炮製)、白朮、山藥、砂仁、三稜、莪朮、菖蒲、檳榔、橘皮、白豆蔻(以上各六錢)、肉桂(一兩)、炒過的蘿蔔子(二兩)、香附子(十兩)、黑牽牛子的頭部磨成的粉末(二十八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煮成的糊狀物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,服用時間不拘,用生薑湯送服。
3. 桔梗枳殼湯
治諸氣痞結滿悶。
桔梗(去蘆),枳殼(麩炒,各四錢),甘草(炙,一錢二分)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盅,食進服。
白話文:
桔梗枳殼湯
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氣機阻滯、胸腹脹滿、悶悶不舒服的狀況。
藥材組成:
桔梗(去除蘆頭),枳殼(用麩皮炒過),各用四錢;甘草(炙烤過),用一錢二分。
使用方法:
將以上藥材合在一起作為一劑,用水兩盅煎煮,放入生薑五片,煎到剩下一盅時,在吃飯時服用。
4. 導氣枳殼丸
治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氣逆上攻,分氣逐水。
枳殼(麩炒),木通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),桑白皮(炒),蘿蔔子(炒),白牽牛(炒)莪朮(煨),茴香(炒),三稜(煨,各等分)
上為細末,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不拘時,橘皮湯送下。
白話文:
這個藥丸是用來治療氣鬱結聚、無法散開,導致胸口悶痛,氣往上衝逆,並且可以疏導氣機、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的。
藥物組成有: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木通、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桑白皮(炒過)、蘿蔔子(炒過)、白牽牛(炒過)、莪朮(用煨的方式處理過)、茴香(炒過)、三稜(用煨的方式處理過),以上藥材都取相同份量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煮成的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般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什麼時間都可以服用,用橘皮湯送服。
5. 蘇子降氣湯
治虛陽上攻,氣不升降,上盛下虛,痰涎壅盛,喘促短氣,煩悶,胸膈噎塞,中脘不快,心腹脹滿,咳嗽,痰涎留飲,停積不消,並皆治之。
紫蘇子(炒),半夏(湯泡,各二錢半),前胡(去蘆),甘草(炙),厚朴(去皮,薑製,炒)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川當歸(去蘆,一錢半)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,七分)
上作一服,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此方劑治療因虛陽上攻導致的氣機升降失常,出現上部氣盛而下部虛弱的情況,同時伴隨痰液壅盛,呼吸急促短淺,煩躁鬱悶,胸膈有阻塞感,中脘部位不適,心腹脹滿,咳嗽,痰液停留積聚難以消散等症狀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此方劑治療。
藥材組成:炒過的紫蘇子、用湯浸泡過的半夏,各二錢半;去掉蘆頭的前胡、炙甘草、去皮並用薑製後炒過的厚朴、去掉白色的陳皮,各一錢;去掉蘆頭的川當歸一錢半;去掉粗皮且不經火的肉桂七分。
將以上藥材配成一劑,加兩盅水和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下一盅,不論何時都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