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
1. 卷之十五
2. 氣門(附論)
《陰陽應象論》云: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《玉機真藏論》云:憂喜悲恐怒,令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。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,憂則心氣乘矣,怒則肝氣乘矣,悲則肺氣乘矣,恐則脾氣乘矣。
丹溪云:夫氣周流一身,以為生者氣也。陽往則陰來,陰往則陽來,一升一降,無有窮已。苟內不動於七情,外不感於六淫,其為氣也,何病之有?世言冷氣滯氣,逆氣上氣,皆是肺受火邪氣,得炎上之化,有升無降,熏蒸清道,甚而至於上焦不納,中焦不化,下焦不滲,輾轉變為嘔為吐,為膈為噎,為痰為飲,為翻胃,為吞酸,或痞或痛,為脹滿,或嘈雜,或噫腐氣,或不思食,諸證互見。
後人不明經旨,以《脈訣》熱則生風,冷生氣,寒主收,引令冷氣上衝,氣逆氣滯矣,非冷而何?《原病式》曰:諸氣逆沖,上嘔湧溢,食不下,皆屬於火。諸病吐嘔酸,皆屬於熱。諸積飲痞膈中滿,皆屬於濕。
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,豈有寒乎?曰五臟各有火,五志激之,其火隨起,若諸寒為病,必須身犯寒氣,口食寒物,乃為病寒,非若諸火病自內作,所以氣之病寒者,十無一二。《舉痛論》云: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之不同也。然諸氣動作,皆為熱也。
子和云:夫天地之氣,常則安,變則病,而況人稟天地之氣,五運迭侵於外,七情交戰於中。是以前人惜氣,如持至寶,庸人投物,而反傷大和。此軒歧所以論諸痛皆因於氣,百病皆生於氣,遂有九氣不同之說。氣本一也,因所觸而為九,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。其言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逆上矣。
王太僕曰:怒則陽氣逆上,而肝木乘脾,故甚則嘔吐及飧泄;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;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;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又曰:恐則傷精,卻上而不下流,下焦陰氣,亦回還而不散,故聚而脹也。
然上焦固禁,下焦氣還,故氣下行也。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又曰:身涼則衛氣沉,故皮膚之理,及滲泄之處,皆閉密而氣不流行,衛氣收斂於中而不散。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出,故氣泄矣。又曰:人在陽則舒,在陰則慘。故熱則膚腠開發,營衛大通津液而汗大出;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;勞則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
又曰:疲勞役則氣奔速,故喘息,氣奔速則陽外發,故汗出,內外皆踰越於常紀,故氣耗損也。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又曰:繫心不散,故氣亦停留,此《素問》之論九氣,其變甚詳,其理甚明,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,惟論嘔吐及飧泄,余皆不言。
惟《靈樞》論思慮悲哀,喜樂愁憂,盛怒恐懼,而言其病曰:思慮而傷神,傷神則恐懼自失,破㿉脫肉,毛瘁色夭,死於冬脾;憂愁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恍亂,四肢不舉,毛瘁色夭,死於春肝;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,不靜不正,陰筋而攣,兩脅不舉,毛瘁,死於秋肺;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毛革焦,毛瘁色夭,死於夏心;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,其前腰脊不可俯仰屈身,毛瘁色夭,死於季夏脾;恐懼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痿,厥精時自下,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又曰: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,然無寒暑驚勞四證,余以是推廣之。
怒氣所至為嘔血,為飧泄,為煎厥,為薄厥,為陽厥,為胸滿脅痛,食則氣逆而不下,為喘渴煩心,為消痹,為肥氣,為目暴盲,為耳暴閉,筋縱發於外,為疽癰;喜氣所至為笑不休,為毛革焦,為肉病,為陽氣不收,甚則為狂;悲氣所至為陰縮,為筋攣,為肌痹,為脈痿,男為數溲血,女為血崩,為酸鼻辛頞,為目昏,為少氣,不能報息,為泣則臂麻;恐氣所至為破㿉脫肉,為骨酸痿厥,為暴下淥水,為面熱膚急,為陰痿,為懼而脫頤驚氣所至為潮涎,為口呿,為癡癇,為不省人,為僵仆,久則為𤸷痹;勞氣所至為咽噎病,為喘促,為嗽血,為腰痛骨痿,為肺鳴,為高骨壞,為陰痿,為唾血,為冥視,為耳閉,男為少精,女為不月,衰甚則潰潰乎若壞都,汨汨乎不可止;思氣所至為不眠,為嗜臥,為昏瞀,為中痞,三焦閉塞,為咽嗌不利,為膽癉嘔苦,為筋痿,為白淫,為慮後與氣,怏然如衰,為不嗜食;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;炅氣所至為喘嘔吐酸,暴注下迫。凡此九者,《內經》有治法,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。
夫怒傷肝,肝屬木,怒則氣並於肝,而脾土受邪,木太過則肝亦自病;喜傷心,心屬火,喜則氣並於心,而肺金受邪,火太過則心亦自病;悲傷肺,肺屬金,悲則氣並於肺,而肝木受邪,金太過則肺亦自病;恐傷腎,腎屬水,恐則氣並於腎,而心火受邪,水太過則腎亦自病;炅傷脾,脾屬土,思則氣並於脾,而腎水受邪,土太過則脾亦自病。
寒傷形,形屬陰寒,勝熱則陽受病,寒太過則陰亦自病;炅傷氣,氣屬陽,熱勝寒則陰受病,熱太過則陽亦自病。凡此七者,更相為治,盛衰之理,經曰:脈滑者多血少氣,澀者少血多氣,大者氣血俱多,脈來大而堅者,血氣俱實,小者血氣俱少,脈來細而緩者,血氣俱虛,代者氣衰,細者氣少,浮而絕者氣闢,大而滑中有短氣,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,尺脈細而微者,血氣俱不足也。劉立之《脈理玄要》曰: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沉,極則伏澀弱,難治。
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,且人身稟天地陰陽以生,藉血肉以成其氣,一氣周流以成其神,形神俱備,乃謂全體,故陰陽升降,血脈流行,營衛運轉,五臟六腑,相養相生,皆氣之使也。蓋天地有五行,而變化生風寒暑濕燥之順逆,順之平,逆之害;人有五臟,亦生喜怒憂思恐。故曰根於化育者,天地之泰和,其體自安,發於疢疾者,陰陽之乖戾。
大抵氣鬱在上,宜以散之,氣鬱在下,當以利之。此則舉其大略言之,工於醫者,當推脈證治之。
白話文:
《陰陽應象論》提到,過度的情緒如喜悅、憤怒會傷害氣,極端的冷熱則會損害身體。突然的暴怒會傷害陰氣,突然的狂喜則會傷害陽氣。當這種逆氣上衝,充塞於血管,就可能導致生命危險。如果情緒起伏不定,或是遭受過度的冷熱,生命的根基就會變得不穩固。因此,極端的陰氣會轉向陽氣,極端的陽氣也會轉向陰氣。《玉機真藏論》說,憂慮、喜悅、悲傷、恐懼和憤怒,如果不能適當地調節,會讓人產生嚴重的疾病。過度的喜悅會讓腎氣受到影響,憂慮則會影響心氣,憤怒影響肝氣,悲傷影響肺氣,恐懼影響脾氣。
丹溪先生認為,氣流遍全身,這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因素。陽氣上升,陰氣就會下降,反之亦然,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。如果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七種情緒,避免受到六種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,那麼他的氣就不會生病。現代人常提到的冷氣、滯氣、逆氣等問題,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火邪氣的影響,導致氣只能上升無法下降,進而影響到身體的正常運作,最終可能導致嘔吐、消化不良、痰多等各種症狀。
後人對於古籍的理解存在誤解,例如《脈訣》認為熱會產生風,冷會產生氣,寒會讓身體收縮,進而導致冷氣上衝,氣逆或氣滯。然而,真正的問題並非因為冷,而是因為火。《原病式》提到,所有的氣逆、嘔吐、食物難以下嚥,都屬於火的範疇。所有疾病導致的嘔吐、吐酸水,也都屬於熱的範疇。所有積食、飲食不當、腹部脹滿,都屬於濕的範疇。
那麼,氣、飲食、嘔吐等疾病,真的會因為寒而產生嗎?答案是,五臟都有自身的火氣,當五種情緒激動時,火氣就會被點燃。如果因為寒冷而生病,必須是身體接觸到寒氣,或是食用了寒性食物,才會導致疾病。不像火氣疾病,是由內而外產生的,因此,由寒氣導致疾病的案例,十分罕見。《舉痛論》說,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氣的問題,憤怒會讓氣上升,喜悅會讓氣放鬆,悲傷會讓氣消失,恐懼會讓氣下沉,寒冷會讓氣收縮,酷熱會讓氣擴張,驚嚇會讓氣混亂,勞累會讓氣消耗,思考會讓氣凝結,這些都是不同的氣的表現形式。然而,無論氣如何表現,最終都會轉化為熱。
子和先生認為,天地間的氣,穩定時會帶來安寧,變動時則會導致疾病,更不用說人體內的氣,受到外界的五行運行和內在的七情影響。因此,古人珍視氣,如同珍貴的寶物,而普通人卻因為不慎受到外界的幹擾,反而傷害了身體的和諧。這就是為什麼黃帝和岐伯討論各種疼痛都是由於氣的問題,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氣的問題,並提出了九種不同的氣的理論。氣原本是一體的,但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幹擾,才會表現出九種不同的狀態,包括憤怒、喜悅、悲傷、恐懼、寒冷、酷熱、驚嚇、思考和勞累。憤怒會讓氣逆流,嚴重時甚至會嘔血或發生餐後腹瀉,這就是氣逆流的表現。
王太僕解釋,憤怒會讓陽氣逆流,肝臟的氣會壓制脾臟,導致嘔吐或餐後腹瀉;喜悅會讓氣和諧,心情愉快,營養和血液流通順暢,因此氣會放鬆;悲傷會讓心臟緊張,肺部的葉片舉起,上焦的通道被封閉,營養和血液無法散發,熱氣被困在身體中,因此氣會消失;恐懼會讓精氣退縮,上焦的通道被封閉,氣會返回下焦,導致下焦脹大,因此氣無法流動。又說,恐懼會傷害精氣,精氣會向上流動而不是向下,下焦的陰氣也會迴流,無法散發,因此會聚集在一起,導致脹大。然而,上焦的通道被封閉,下焦的氣會返回,因此氣會向下流動。寒冷會讓毛孔關閉,氣無法流動,因此氣會收縮。又說,身體冷卻時,保護氣會沉降,因此皮膚的毛孔和排泄的部位都會關閉,氣無法流通,保護氣會在體內收縮,無法散發。酷熱會讓毛孔打開,營養和血液流通,汗水大量排出,因此氣會擴張。又說,人在陽光下會感到舒適,在陰暗中會感到悲傷。因此,當身體熱時,毛孔會打開,營養和血液流通,汗水會大量排出;驚嚇會讓心臟失去依賴,精神失去歸宿,思緒無法安定,因此氣會混亂;勞累會讓人喘息、出汗,內外都會超越正常的界限,因此氣會消耗。又說,勞累會讓氣迅速奔跑,因此會喘息,氣迅速奔跑會讓陽氣向外散發,因此會出汗,內外都會超越正常的界限,因此氣會消耗。思考會讓心靈有所寄託,精神有所歸宿,正常的氣會停留在身體中,無法流動,因此氣會凝結。又說,心靈專注於某事,氣也會停留在身體中,這就是《素問》中關於九種氣的理論,其中的變化非常詳細,道理也非常明確。然而,關於九種氣所導致的疾病,討論得比較少,只提到了嘔吐和餐後腹瀉,其他的都沒有提及。
只有《靈樞》討論了思考、憂慮、悲傷、喜悅、愁悶、憤怒、恐懼等情緒對身體的影響,並描述了它們導致的疾病:思考過度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傷會讓人恐懼、失去自我,身體會消瘦,頭髮會脫落,臉色會憔悴,冬天容易死於脾臟疾病;憂慮過度無法解決會傷害意志,意志受傷會讓人精神恍惚,四肢無力,頭髮會脫落,臉色會憔悴,春天容易死於肝臟疾病;悲傷過度會傷害魂魄,魂魄受傷會讓人瘋狂、忘記事情,無法保持冷靜,陰部的肌肉會痙攣,兩側肋骨無法抬起,頭髮會脫落,秋天容易死於肺部疾病;喜悅過度會傷害魄力,魄力受傷會讓人瘋狂,瘋狂的人無法理解他人,頭髮和皮膚會乾燥,頭髮會脫落,臉色會憔悴,夏天容易死於心臟疾病;極度憤怒無法停止會傷害意志,意志受傷會讓人健忘,腰部和背部無法彎曲,頭髮會脫落,臉色會憔悴,季節更替時容易死於脾臟疾病;恐懼過度無法解決會傷害精氣,精氣受傷會讓骨骼萎縮,精氣會時常自行流失,因此五臟的主要功能是儲存精氣,不能受傷,一旦受傷,就會失去控制,導致陰氣虛弱,虛弱就會失去氣,失去氣就會死亡。又說,精神、意志、魂魄、魄力、精氣受傷會導致各種疾病,然而,除了寒冷、酷熱、驚嚇、勞累之外,其他的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未提及,我將以此為基礎進行進一步的探討。
憤怒會導致嘔血、餐後腹瀉、煎厥、薄厥、陽厥、胸部滿脹、脅痛、進食後氣逆、喘息、口渴、心煩、消渴、痹症、肥胖、突然失明、突然耳聾、筋骨外露、瘍腫;喜悅會導致笑聲不停、頭髮和皮膚乾燥、肌肉疾病、陽氣無法收斂,嚴重時會導致瘋狂;悲傷會導致陰部收縮、筋骨痙攣、肌肉麻木、脈搏無力、男性頻繁尿血、女性月經失調、鼻子酸、額頭疼痛、視力模糊、呼吸困難、哭泣時手臂麻木;恐懼會導致消瘦、骨骼痠痛、腳部無力、突然拉肚子、面部發熱、皮膚緊繃、陰部萎縮、害怕時下巴脫臼、驚嚇會導致口水增多、口歪、癲癇、失去意識、僵硬倒地、長期會導致痿縮性癱瘓;勞累會導致咽喉堵塞、喘息、咳嗽出血、腰痛、骨骼無力、肺部有聲音、高骨損壞、陰部萎縮、吐血、視力模糊、耳朵閉塞、男性精液減少、女性月經失調、身體衰弱時像城市崩潰一樣,無法停止;思考會導致失眠、嗜睡、昏沉、中痞、三焦閉塞、咽喉不適、膽汁嘔吐、苦味、筋骨無力、白帶過多、氣短、心情鬱悶、食慾不佳;寒冷會導致身體上下部位的水分排出;酷熱會導致喘息、嘔吐酸水、急迫的下痢。以上九種情況,《內經》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,主要是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進行治療。
憤怒會傷害肝臟,肝臟屬於木,憤怒時氣會集中在肝臟,脾臟會受到影響,木氣過旺時,肝臟也會生病;喜悅會傷害心臟,心臟屬於火,喜悅時氣會集中在心臟,肺臟會受到影響,火氣過旺時,心臟也會生病;悲傷會傷害肺臟,肺臟屬於金,悲傷時氣會集中在肺臟,肝臟會受到影響,金氣過旺時,肺臟也會生病;恐懼會傷害腎臟,腎臟屬於水,恐懼時氣會集中在腎臟,心臟會受到影響,水氣過旺時,腎臟也會生病;酷熱會傷害脾臟,脾臟屬於土,思考時氣會集中在脾臟,腎臟會受到影響,土氣過旺時,脾臟也會生病。
寒冷會傷害身體,身體屬於陰寒,寒冷過度時,陽氣會受到影響,寒冷過度時,陰氣也會生病;酷熱會傷害氣,氣屬於陽,熱度過度時,陰氣會受到影響,熱度過度時,陽氣也會生病。以上七種情況,相互之間可以互相治療,氣的旺盛和衰弱遵循一定的原則,《內經》提到,脈象滑表示血多氣少,脈象澀表示血少氣多,脈象大表示血氣都多,脈象堅實表示血氣都很充盈,脈象細表示血氣都少,脈象細而緩表示血氣都很虛弱,脈象代表示氣衰弱,脈象細表示氣少,脈象浮而斷表示氣虛,脈象大而滑表示短氣,尺脈澀而堅表示血實氣虛,尺脈細而微表示血氣都很不足。
劉立之在《脈理玄要》中提到,如果摸到的脈象很沉,就可以知道是氣沉,極端時會出現伏澀弱的脈象,很難治療。如果脈象沉滑,可能是氣和痰飲的問題。人體受到天地陰陽的影響而生存,依靠血肉形成氣,氣流遍全身形成精神,形體和精神都健康才能稱為完整的身體。因此,陰陽的升降、血液的流通、營養和防護氣的運轉、五臟六腑的相互養護和生長,都是氣的作用。天地有五行,五行的變化會產生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的順序或逆轉,順序時平和,逆轉時有害;人有五臟,也會產生喜悅、憤怒、憂慮、思考、恐懼。因此,根源於自然界的和諧,天地的和平,身體自然健康;發源於疾病的,是陰陽的違背。
總的來說,氣鬱在上部,應該用散氣的方法治療;氣鬱在下部,應該用利氣的方法治療。以上只是簡單的概述,醫生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具體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