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28)

1. 消痞丸

治痢後肚腹滿悶。

陳皮(去白),青皮(去白,各一兩),木香(二錢),蒼朮(米泔浸,焙炒,四兩)

白話文:

陳皮(剝去白色部分),青皮(剝去白色部分,各一兩),木香(二錢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焙炒,四兩)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,小兒服三五七丸,米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並用醋糊做成丸,每個丸的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溫熱的酒送服。對於兒童,服用三、五、七丸,用米湯送服。

2. 豬肝丸

治痢後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四肢乏力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虛憊乏力,不思飲食,痢疾後脾胃虛弱,腹中空空,不能安眠。

現代白話文:

感到虛弱疲倦,沒有食慾,腹瀉過後脾胃虛弱,腹中空虛,不能安穩入眠。

豬肝(一大葉,以醋煮令爛,研如泥),烏梅(微炒),乾薑(炮),草豆蔻(去皮),當歸(微炒),肉豆蔻(去殼)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塗,炙),訶黎勒(煨,用皮),蓽茇(各一兩),桂心(半兩)甘草(一分,炙微赤)

白話文:

豬肝(一張大葉,用醋煮到爛,研磨成泥狀),烏梅(稍微炒一下),乾薑(炮製過),草豆蔻(去除外皮),當歸(稍微炒一下),肉豆蔻(去除外殼),厚朴(去除粗糙的外皮,塗上生薑汁,烘烤),訶黎勒(煨過,只用皮),蓽茇(各一兩),桂心(半兩),甘草(一分,烘烤至微赤)

上為末,用豬肝和搗二三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不拘時以粥飲下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藥材搗成粉末,再與豬肝混合,用杵搗兩三百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二十丸,不限時間,用粥送服。

治噤口痢甚妙(一名石蓮散)。

白話文:

治療嘴脣發紫的腹瀉,效果極佳(別名石蓮散)。

上用石蓮肉,不以多少,剝去殼皮,將肉並心碾為細末,每服二錢,陳米飲調下,便覺思食,此疾蓋是毒氣上衝華蓋,心氣不通,所以不食,服此藥後,心氣通利,當頓下而愈,未愈自服痢藥。一方仍以日照東方壁土,炒真橘皮為末,薑棗略煎佐之。《澹寮》云:痢疾不納飲食者,俗謂之噤口,今人多以四柱散理中湯參苓散加豆蔻木香或吃震靈丹等藥調之,恐非其治,當以脈證辨之。

白話文:

用石蓮肉,數量不限,剝去外殼,將果肉連同果核一起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以陳米湯調服。服用後便覺得想吃東西,此病應該是毒氣上衝頭部,導致心氣不通,所以不想吃東西。服用此藥之後,心氣通暢,痢疾即可痊癒。若未痊癒,可自行服用痢疾藥。另一種方子是用日照東方牆壁上的泥土和炒熟的真橘皮研磨成粉末,再用薑棗稍微煎一下,佐以服用。

《澹寮》中說:痢疾患者不吃東西的症狀,俗稱「噤口」。現在的人大多用四柱散、理中湯、參苓散加上豆蔻、木香或震靈丹等藥物調製服用,恐怕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應當根據脈象和症狀辨證論治。

如脾胃脈不弱,問而知其頭痛心煩,手足溫熱,未嘗多服涼藥者,此乃毒氣上衝心肺,所以嘔而不食,宜用敗毒散,每服四錢,重入陳倉米一百粒,姜三片,棗一枚,水一盞半,同煎八分,溫服。若其脈微弱,或心腹虛膨,手足厥冷,初病則不嘔,因服罌粟殼烏梅澀劑,或服涼劑太過,以致聞食先嘔,此乃脾胃虛弱。一方用乾山藥,銼如小豆大,一半銀銚內炒,一半生用,同為細末,飯飲調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脈象不虛弱,詢問病人得知他有頭痛、心煩、手腳溫熱的症狀,而且從未服用過過多涼藥,這種情況多是毒氣上衝心肺所致,所以會嘔吐而不思飲食。治療時應服用敗毒散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陳倉米一百粒、生薑三片、棗子一枚、水一盞半,一起煎煮至八分,溫服。如果脈象虛弱,或心腹虛胖,手腳冰涼,病情初期不嘔吐,但因服用罌粟殼烏梅等澀味藥物,或服用過多涼性藥物,導致聞到食物就嘔吐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。治療時可服用山藥,將山藥切成小豆大小,一半放入銀銚內炒熟,一半生用,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飯或水調和服用。

陳慶長知縣云:頃守官南康,其子年十許歲,患噤口痢,水漿不入數日,惟能進藥,同官有方書載一治法,試用之,一服而痢稍疏,三服遂索粥飲,頓食半盞許,自是痢止而安,此乃用山藥一味。

白話文:

陳慶長知縣說:不久前我到南康任官,我的兒子大概十幾歲,得了禁口痢疾,好幾天不能吃喝,只能進藥。一位同僚的方書裡載有一種治療方法,我試用之後,一服藥痢疾就稍微緩和了,三服藥後便要了粥來喝,一下子就吃了半碗左右,從此痢疾就停止了,而且人也好起來了。這種治療方法只用了一味藥,就是山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