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五十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四 (5)

1. 瘡瘍當分臟腑

上肉微起,肺瘡也。中府者穴也,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,動脈應手陷中也。是以候始萌則可救,膿成則多死。若欲知有膿者,但診其脈,若微緊而數者,未有膿也;緊甚而數者,已有膿也。《內經》又曰:血熱則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。大凡肺瘡,當咳嗽短氣胸滿時,唾膿血,久久如粳米粥者難治。

若嘔膿而不止者,亦不可治也。其嘔膿而自止者自愈,其脈短而澀者自痊,浮大者難治。面色當白而反赤者,此火之剋金,皆逆,為不治。治法:此證不得臥者,葶藶大棗瀉肺湯,《千金方》黃耆湯,並皆主之。全在脈理分之,若毫釐之差,千里之遠,慎之慎之。

一腸癰胃脘癰,孫真人云:率得腸癰,而不曉其病候,愚醫治之,錯則殺人。腸癰之為病,小腹腫,而強抑之則痛,小便澀似淋,時時汗出,復惡寒,其身皮甲聳然,腹皮急大如腫狀。其脈數者,小有膿也,其脈遲緊者,未有膿也。甚者腹脹大,轉側聞水聲,或繞臍生瘡,或膿從臍中出,或大便如膿血,故治之以大黃牡丹皮之類,選而用之。或外以灸法,此腸癰之形證,蓋可知矣。

胃脘癰者,何以別之?《內經》云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當胃脈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反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諸書少論此病,惟孫真人言此,後學以此論,乃胃熱為邪治之,初以疏利為先,次以消毒托裡退胃熱,此為良法。不識病者,誤人不淺,可不慎之。

一乳核失治,必成癰疽。丹溪云:乳房所屬陽明,乳頭厥陰所屬。乳子之母,或忿怒,或厚味,以致氣不流行,竅不得通,汁不得出,則結為腫為痛。陽明之經血,熱則化為膿。又有兒之口氣吹而焮熱,次結成核,初起時便須忍痛揉散令軟,血脈通和,自然消散,失此不治,則成癰癤。《精要》以神效栝蔞散治乳癰奶勞,固是妙捷,村落之處,藥恐未易得。

用蒲公草,此草在處田野路側有之,三月開花,黃似菊,味甘,解食毒,散滯氣,入陽明太陰二經,洗淨細碾,以忍冬藤濃煎,入少酒佐之,服之即效。若疏厥陰之滯氣,以青皮清陽明之熱,以石膏行瀉火,以生甘草消腫毒,以栝蔞子或加青橘皮皂角刺金銀花當歸頭,或湯或隨宜加減,佐以少酒,仍加艾火兩三壯於腫處,甚效。切勿妄用針刀,引惹拙病。

又有婦人積憂,結成隱核,有如鱉棋子大,不痛不癢,或一年二年,三五年者,為瘡破陷,名曰奶癌,以其凹似癌穴也,不可治矣。若初起之時,便須消釋病根,更宜清心遠慮,薄滋味,全要息怒調理,自有可安之理。

若婦人經行得此輕,若六十歲左右,味厚鬱結而形實,七情所幹,性急不調,結核前證,自覺神思不佳,不知食味,便可用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等分,少入生薑汁,細細呷之,一日夜五七次,其核自消。若不早治,隱至經年以後,如發不痛不癢,必於乳下潰一穴出膿,或經三五年,雖飲食如舊,洞見五內乃死。惟無夫婦人生者多。

白話文:

瘡瘍當分臟腑

皮膚表面輕微隆起,是肺瘡。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,乳房與肋骨之間,按壓時可感覺到動脈搏動。因此,疾病初期就能治療,一旦化膿,多半難以痊癒。若想判斷是否有膿,只需診脈:脈象略緊而數者,尚未化膿;脈象非常緊且數者,已經化膿。《內經》也說:血熱則肌肉腐敗,氣血運行受阻,必然化膿。肺瘡一般伴隨咳嗽、氣短、胸悶等症狀,咳出膿血,久而久之像米粥一樣稠厚,則難以治療。

如果持續嘔吐膿液,也難以治癒。嘔吐膿液後自行停止者則能自愈,脈象短澀者也能痊癒,脈象浮大者則難治。面色應該蒼白卻反而發紅,這是火克金,屬逆證,難以治療。治療方法:此症患者無法平臥者,可服用葶藶大棗瀉肺湯;《千金方》中的黃耆湯,也都能治療。關鍵在於細緻辨別脈象,毫釐之差,謬之千里,務必謹慎。

腸癰和胃脘癰:孫真人說:許多醫生遇到腸癰,卻不了解其症狀,誤治往往會致命。腸癰的症狀是:小腹腫脹,按壓則疼痛,小便澀痛如淋症,時而冒汗,又感惡寒,皮膚聳起,腹部緊繃腫脹。脈象數者,略有膿;脈象遲緩而緊者,尚未化膿。嚴重者腹脹如鼓,翻身可聞水聲,或肚臍周圍長瘡,或膿液從肚臍流出,或大便如膿血,因此治療常用大黃、牡丹皮等藥物,根據情況選用。也可外用灸法。腸癰的症狀表現,由此可知。

胃脘癰如何區別呢?《內經》說:患胃脘癰者,診脈應如何?應診得胃脈沉細,沉細者氣逆,氣逆者人迎脈反而強盛,則熱邪聚集於胃脘而無法排出,故而形成胃脘癰。諸多醫書很少論述此病,只有孫真人提及,後學以此為據,認為是胃熱引起的邪氣,治療應先疏通,其次消毒、托裡、退胃熱,此為良法。不了解此病者,誤診傷人,不可不慎。

乳核若失治,必成癰疽。丹溪說:乳房屬於陽明經,乳頭屬於厥陰經。產婦因憤怒或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乳汁排出不通,則結成腫塊疼痛。陽明經的血熱,則化為膿。也有嬰兒因口氣吹拂而致乳房紅腫發熱,繼而結成腫塊,初期應忍痛揉散使其軟化,使氣血通暢,自然消散,錯過時機則會形成癰疽。《精要》用神效栝蔞散治療乳癰奶脹,確實靈驗,但鄉村地區,藥物可能不易取得。

可用蒲公草,此草遍佈田野路邊,三月開花,黃色似菊花,味甘,能解食毒,散滯氣,入陽明、太陰二經。洗淨研磨,用忍冬藤煎濃汁,加少許酒,服用即有效。若要疏通厥陰經的瘀滯之氣,用青皮清瀉陽明經的熱邪,用石膏瀉火,用生甘草消腫毒,用栝蔞子,或加青橘皮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當歸頭,可煎湯服用,也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,佐以少許酒,並在腫塊處艾灸兩三壯,效果很好。切勿濫用針刀,以免造成新的疾病。

婦女因積鬱成疾,結成隱性腫塊,如鱉棋子大小,不痛不癢,可持續一年、兩年甚至三五年,潰破後形成瘡瘍,稱為乳癌,因其凹陷似癌穴,不可治癒。若初期即消散病根,更應清心寡慾,飲食清淡,保持心情舒暢,則可痊癒。

婦女經期出現此症較輕,若年近六十,飲食肥甘厚味,鬱結內蘊,七情所傷,性情急躁,出現上述腫塊,自覺精神不佳,食慾不振,可用人參湯調和青皮、甘草末等量,加入少許生薑汁,細細服用,一日夜五七次,腫塊自然消散。若不及時治療,延至一年以後,如腫塊不痛不癢,必然在乳房下方潰爛形成一個孔洞流膿,或持續三五年,即使飲食如常,內臟也已受損而死亡。只有沒有生育子女的婦女較少出現此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