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五十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四 (3)

1. 瘡瘍當分臟腑

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,皆屬心火。又云: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腫。又云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又云:熱勝血則為癰膿。又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東垣謂濕氣外傷,則營氣不行。榮衛者,皆營氣之所經營也。營氣者,胃氣也,運氣也。營氣為本,本逆不行,為濕氣所壞,而為瘡瘍也。

但《瘡瘍論》中多言二熱相搏,熱化為膿。有言熱化為膿者,有言濕氣生瘡。寒化為熱而為膿者,此皆瘡疽之源也。當看是何部分所發,所用之藥,引經為先,兼見次之,以脈別之,是陰是陽,用藥在乎主治,宜以先瀉其榮,治瘡之本。若不次序,本逆而助火,濕熱相合,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,當分而治之。

且如一歲之中,火熱無過四五月之間,是時諸物皆不壞爛者,六七月之間,濕令大行之際,近取諸身,濕熱在身,豈不敗壞肌肉,此理明矣。大抵瘡瘍之疾,經云:六腑不和,流結為癰,要分臟腑之屬,經絡之異,六陰六陽之經,有多氣少血者,有多血少氣者,有多氣多血者,不可一概論之。經言癰者,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,則澀而不行,則衛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。

大熱不止,熱勝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。然此不能陷,骨髓不為焦枯,五臟不為傷,故曰癰疽者,熱氣純盛,下陷肌膚筋骨,髓枯肉運,五臟血氣竭,其毒下陷筋骨及良肉,故云疽。疽者皮堅,上如牛領之皮;癰者皮薄,上以澤之,是知癰者壅也,六腑不和之所生,淺而大也,疽者沮也,五臟不調之所致,深而惡也。六腑主表,其氣淺,故癰皮薄而腫高;五臟主裡,其氣深,故疽皮厚而腫堅。

皆根著臟腑,見於肌肉,營氣不從,氣血壅沮而生也。其所出之道有異者耶,毒從虛而出也。假令太陽經虛從背出,少陽經虛從鬢出,陽明經虛從髭出,督脈經虛從腦出,余者從經所出取焉。

今富貴之人,不知其節,以飲食炙爆,高粱厚味,醇酒辛辣之物,日久太過,其氣味俱厚,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,陽道反行,陰陽逆於肉理,則濕氣大勝,則令子母實,火乃大旺,相火一盛,必克腎水,腎既受邪,積久水乏,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,其瘡多出背出腦,此為大疔之最重者也。

若毒氣見於肺部之分,或脾胃之分,次也,或見於他經,又其次也,或患濕毒流注,止處無不潰爛,故經曰:高粱之變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虛。如持虛器以受物,物無不受。治大疔之法,必當瀉其營氣。以標本言之,先受病為本,非苦寒之劑為多,則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。

諸瘡瘍往往多以乳香沒藥,加以熱劑治之,此理未為穩當,若使經絡流通,去其臟腑之壅滯,佐以寒涼之劑,其瘡自愈。是以河間論瘡瘍者火之屬,須分內外以治其本,若其脈沉實,當先疏其內,以截其源也;其脈浮大,當先托裡,恐邪氣入內也。有內外之中者,邪氣至盛,遏截經絡,故發癰腫,此因失於托裹,及失疏通,又失和其榮衛。治瘡之要,須以疏利為先,次以托裡,和其榮衛,此三法乃內外之攻也。

白話文:

瘡瘍的發生與臟腑密切相關。《內經》指出,各種疼痛、搔癢、瘡瘍都與心火有關。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膚組織,就會產生腫脹;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,容易生長大疔;體內熱盛超過血液,則會形成癰疽膿腫;體內受潮濕之氣侵襲,也會損傷皮肉筋脈。東垣(張仲景)認為,外受濕邪,會導致營氣運行不暢。榮衛氣血的運行,都由營氣主導,營氣源於胃氣,是氣血運行的動力。營氣作為根本,如果運行不暢,被濕邪所傷,就會形成瘡瘍。

然而,《瘡瘍論》中多數論述認為瘡瘍是兩種熱邪相搏,熱邪化膿所致。有些論述認為是濕邪導致瘡瘍,也有些認為是寒邪化熱而化膿,這些都是瘡瘍的根本原因。治療時必須觀察瘡瘍的發生部位,選擇引導藥物至相應經絡為先,再兼顧其他症狀,並根據脈象判斷陰陽虛實,用藥必須針對主症,應先瀉去榮氣,從根本上治療瘡瘍。如果不按順序,反而助長心火,濕熱交合,則會敗壞肌肉組織,形成膿血,此時應分別治療。

一年之中,四五月份火熱之氣較盛,但此時萬物並不會腐敗;六七月份,濕邪盛行,濕熱之邪滯留在體內,自然會腐敗肌肉組織,這道理很清楚。總而言之,瘡瘍的發生,如《內經》所說,是因六腑失調,氣血淤積而成癰。治療時必須區分臟腑屬性、經絡走向以及陰陽經的不同,因為有氣多血少、氣少血多、氣血皆多的情況,不能一概而論。經書上所說的癰,是指榮衛之氣滯留在經脈之中,運行受阻,衛氣也隨之不通,阻塞不通則導致熱邪。

熱邪持續不退,熱盛則肌肉腐敗,腐敗則化膿。但這種膿腫不會深入,不會傷及骨髓和五臟,所以稱為癰。而疽則是指熱邪極盛,深入肌膚筋骨,骨髓枯竭,肌肉組織壞死,五臟氣血衰竭,毒邪深入筋骨和健康肌肉,所以稱為疽。疽的皮膚堅硬,表面像牛頸部的皮膚;癰的皮膚薄,表面光滑。由此可知,癰是氣血壅塞所致,由六腑失調引起,病灶淺而廣;疽是氣血阻塞所致,由五臟失調引起,病灶深而惡。六腑主外,氣血運行較淺,所以癰的皮膚薄而腫脹明顯;五臟主內,氣血運行較深,所以疽的皮膚厚而腫脹堅硬。

瘡瘍都根源於臟腑,表現於肌肉組織,都是營氣運行不暢,氣血壅塞阻塞而導致。瘡瘍的發出部位不同,毒邪從虛弱的部位排出。例如,太陽經虛弱則從背部排出,少陽經虛弱則從鬢角排出,陽明經虛弱則從鬍鬚處排出,督脈經虛弱則從腦部排出,其他部位則從相應經脈排出。

富貴之人不懂養生之道,喜好大魚大肉,辛辣醇酒,日久過度,飲食過於肥甘厚味,這些食物的氣味都比較濃厚,陽氣過盛,無法順利運行於體內空竅,陽氣反而逆行,陰陽之氣逆亂於肌膚組織,濕邪就會盛行,導致子母經脈阻塞,心火旺盛,就會克伐腎水。腎臟受邪,日久則腎精虧虛,腎精虧虛則濕熱之邪上行,瘡瘍多發於背部和頭部,這就是大疔中最嚴重的一種。

如果毒邪顯露於肺部或脾胃部位,則次之;若出現在其他經絡,則更次之。如果濕毒流注,所到之處都會潰爛,所以經書上說:「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,容易生長大疔」。治療大疔的方法,必須先瀉去營氣。從標本論治的角度來說,先受病邪是根本原因,必須使用寒涼藥物,才能去除痛苦。

許多瘡瘍治療往往使用乳香、沒藥等熱性藥物,這種方法並不可靠。如果能使經絡通暢,消除臟腑壅滯,輔以寒涼藥物,瘡瘍就能自愈。河間(張從正)認為瘡瘍屬火,必須區分內外,治療根本原因。如果脈象沉實,應先疏通內臟,以截斷病邪的來源;如果脈象浮大,應先托邪外出,防止邪氣侵入內臟。如果內外皆有病邪,邪氣極盛,阻塞經絡,導致癰腫,這是因為失於托邪外出,以及疏通經絡和調和榮衛之氣。治療瘡瘍的关键,在于先疏通,其次是托邪外出,调和荣卫之气,这三法是内外兼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