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五十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四 (2)

1. 瘡瘍門(附論)

牢脈之診,按之則實而弦,且沉且浮,而有牢堅之意。若瘰癧結腫,診得牢脈者,不可內消也。

實脈之診,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。經曰:邪氣勝則實,久病則虛,人得此最忌。瘡疽之人得此,宜急下之,以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。

弦脈之診,按之則緊而弦,其似緊者為弦,如按弦而不移,緊如繩而轉動,以此為異。春脈浮弦而平,不時見則為飲為痛,主寒主虛。《瘡疽論》曰:弦洪相搏,外緊內熱,欲發瘡疽也。

緊脈之診,似弦而緊,按之如切繩而轉動。其至切痛,積癖也。瘡腫得之,氣血沉澀也,亦主痛也。

澀脈之診,按之散而復來,舉之則細而不足,脈澀則氣澀也,亦主血虛,瘡腫潰後得之,無妨也。

短脈之診,按舉則不及本位。《內經》曰:短則氣病,以其無胃氣也。諸病脈短,皆難治也。瘡腫脈短,真氣短也。

細脈之診,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,舉之如無而似有。細而微,主亡陽衰也。瘡腫之脈,來細而沉,時直者,裡虛而欲變證也。

微脈之診,按之則軟小而極微。其主虛也,真氣復者生,邪氣勝者危。瘡腫之病,潰後脈微而勻,舉自瘥也。

遲脈之診,按舉來遲,呼吸定息得三至,其狀似緩而稍遲。痼疾得之則善,新疾得之,則正氣虛憊,瘡腫得之,潰後自痊。

緩脈之診,按舉似遲,而稍快於遲。仲景曰:陽脈浮大而濡,陰脈浮大而澀,陰陽同等謂之緩。脈見長緩,百疾自瘳。凡諸瘡腫潰後,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,以其脈候相應,是有胃氣者也。若芤則瀉血,澀堅大實,按之不減而有力者,中焦有結,伏在胃也,微浮者積熱不消,蛔動心悸也。

尺主下焦,腰腎膝脛足中事也。尺脈浮者,風熱小便難也。沉者,腰背痛而腎氣不足。數者,臍下熱痛,小便赤色而惡寒也。遲者,下焦寒而陰虛也。緊者,臍下小腹急痛也。緩者,腳弱下腫而痿痹也。弱者,下冷而腎氣衰也。軟者,腳不收而風痹,小便難也。伏者,小腹痛而疝瘕,穀不化也。

細者,溏泄而下冷也。芤者,小便澀血而下虛也。牢而小者,足膝寒痹,腳下隱隱而痛也。細者急者,筋攣不能行也。來而斷絕者,男子小腹有滯氣也,婦人月水不利也。

白話文:

牢脈的診斷,按壓時感覺脈象堅實而弦細,沉而浮,有堅牢之意。若患有瘰癧(淋巴結腫大)且診斷出牢脈,則不可使用內服藥物消腫。

實脈的診斷,按壓時有力且感覺像結塊一樣,稱為實脈。《經書》說:邪氣盛則脈象實,久病則脈象虛,人得了這種脈象最忌諱。瘡疽病人出現實脈,應當迅速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因為邪氣與臟腑都實證的緣故。

弦脈的診斷,按壓時感覺緊而弦細,似緊者為弦脈,如同按壓琴弦般紋絲不動,緊如繩索卻能轉動,以此為弦脈的特性。春天脈象浮弦而平和,若非時出現則表示有飲邪或疼痛,主寒邪或虛證。《瘡疽論》說:弦脈與洪脈搏動,外緊內熱,將要發瘡疽。

緊脈的診斷,類似弦脈但更緊,按壓時像切斷繩索般能轉動。如果按壓時極度疼痛,則為積癖。瘡腫出現緊脈,表示氣血運行沉滯,也主疼痛。

澀脈的診斷,按壓時脈象散亂又復回,抬起手指時感覺細小而不足,脈澀表示氣機運行不暢,也主血虛,瘡腫潰爛後出現澀脈則無妨。

短脈的診斷,按壓時脈象達不到正常位置。《內經》說:脈短則氣病,因為胃氣不足。各種疾病脈象都短,都難以治療。瘡腫出現短脈,表示真氣不足。

細脈的診斷,按壓時感覺細如蜘蛛絲般將斷未斷,抬起手指時感覺好像沒有脈象卻又似有。脈象細微,主陽氣衰竭。瘡腫的脈象,脈來細小而沉,有時直行,表示裡虛將要變證。

微脈的診斷,按壓時感覺脈象軟小而極為微弱。主虛證,真氣恢復則生機勃勃,邪氣盛則危急。瘡腫潰爛後,脈象微弱而勻稱,則病情將自愈。

遲脈的診斷,按壓時脈來遲緩,呼吸一次脈搏三次,脈象似緩慢而略遲。久病得此脈象則吉利,新病得此則正氣虛弱,瘡腫出現遲脈,潰爛後則自愈。

緩脈的診斷,按壓時脈象似遲緩,但比遲脈略快。《傷寒雜病論》說:陽脈浮大而濡潤,陰脈浮大而澀滯,陰陽兩脈均等則為緩脈。脈象呈現緩長,百病自愈。凡是瘡腫潰爛後,脈象澀滯遲緩者都易痊癒,因為脈象與病情相符,是有胃氣的表現。如果脈象芤大則瀉血,脈澀堅實有力,按壓時不減弱則中焦有結滯,伏在胃部;脈象微浮則積熱未消,蛔蟲作祟而心悸。

尺脈主宰下焦,腰、腎、膝、脛、足等部位的病症。尺脈浮者,風熱而小便不利;沉者,腰背疼痛而腎氣不足;數者,臍下熱痛,小便赤色且惡寒;遲者,下焦寒冷而陰虛;緊者,臍下小腹急痛;緩者,腳弱下肢腫脹而痿痹;弱者,下肢冰冷而腎氣衰弱;軟者,腳不能收縮而風痹,小便不利;伏者,小腹疼痛而疝氣,消化不良;細者,大便溏瀉而下肢冰冷;芤者,小便澀痛帶血而下焦虛弱;牢而小者,足膝寒冷痹痛,腳下隱隱作痛;細而急者,筋攣不能行走;脈來而突然斷絕,男子小腹有氣滯,女子月經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