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三 (4)
卷之十三 (4)
1. 戊己丸
治脾經受濕,泄瀉不止,米穀不化,臍腹刺痛。
黃連(去須),吳茱萸(去梗,炒),白芍藥(各五兩)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用米飲湯下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戊己丸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脾經受到濕氣侵擾,導致腹瀉不止、消化不良、食物無法消化完全,以及肚臍周圍或腹部出現刺痛的狀況。
藥材成分包含:黃連(去除鬚根)、吳茱萸(去除莖梗後炒過)、白芍藥,這三種藥材各取五兩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五七十顆藥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2. 豆蔻固腸丸
治脾胃虛弱,臟腑頻滑,下痢赤白。
肉豆蔻(麵裹),木香,赤石脂,乾薑,厚朴(薑製),縮砂(各一兩)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六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白話文:
這個藥丸叫做豆蔻固腸丸,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導致腸道經常滑瀉,出現拉肚子,而且大便帶有紅色或白色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肉豆蔻(用麵粉包裹後炮製),木香,赤石脂,乾薑,厚朴(用薑汁炮製),縮砂(各一兩)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3. 茜根丸
治一切毒痢及蠱注下,血如雞肝,心煩腹痛。
茜根(洗),川升麻,犀角(鎊),地榆(洗),當歸(去蘆,酒洗),黃連(去須),枳殼(去穰,麩炒),白芍藥(各等分)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飲湯下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各種毒性痢疾和蠱毒引起的下痢,症狀是排出像雞肝一樣的血便,同時伴隨心煩和腹痛。
藥材包含:茜根(洗淨)、川升麻、犀角(磨成粉)、地榆(洗淨)、當歸(去除蘆頭後用酒洗)、黃連(去除鬚根)、枳殼(去除內瓤後用麩皮炒過)、白芍藥,以上藥材等分量。
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煮的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七十顆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4. 芍藥柏皮丸
治一切濕熱痢,頻並窘痛,無問膿血,並宜服之。
方見火門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「芍藥柏皮丸」可以用來治療各種濕熱引起的痢疾,無論是單純腹痛、頻繁跑廁所,還是有膿血的痢疾,都適合服用。
這個藥方的詳細配方,可以參考《火門》這本書。
5. 阿膠梅連丸
治下痢,無問久新,赤白青黑疼痛等證。
阿膠(蛤粉炒,別研),烏梅肉,赤芍藥,黃柏(去皮,銼炒),黃連(去須),乾薑炮,赤茯苓,當歸(各等分)
上為末,入阿膠研勻,水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六十丸,空心用米飲湯下。
白話文:
此藥方能治療腹瀉,不論是新發或舊疾,各種紅、白、青、黑等不同顏色,以及伴隨疼痛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阿膠(用蛤粉炒過,另外研磨)、烏梅肉、赤芍藥、黃柏(去皮,切碎炒過)、黃連(去除鬚根)、炮製過的乾薑、赤茯苓、當歸(各藥材等量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研磨均勻的阿膠混合,用水調和製成藥丸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、六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6. 地榆散
治中暑,昏迷不省人事,欲死,並治血痢。
地榆,赤芍藥,黃連(去須),青皮(去白,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漿水調服,如無,只以新汲水亦得,若血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治療中暑,導致昏迷不醒、瀕臨死亡的狀況,也能治療血痢。
使用地榆、赤芍藥、黃連(去除鬚根)、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,各取等量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漿水調和服用。如果沒有米漿水,用剛打上來的新鮮水也可以。如果是治療血痢,則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7. 蒼朮芍藥湯
治痢疾痛甚者。
蒼朮(一兩),芍藥(半兩),黃芩,官桂(各二錢半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治療痢疾腹痛劇烈的方子。
蒼朮(一兩),芍藥(半兩),黃芩,官桂(各二錢半)
以上藥材配成一劑,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,飯前服用。
8. 黃連湯
治大便後下血,腹中不痛者,謂之濕毒下血。
黃連(三錢),當歸(五錢),甘草(二錢半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大便後出血,肚子卻不痛的情況,這種屬於濕毒引起的下血。
使用黃連(三錢)、當歸(五錢)、甘草(二錢半)。
將以上藥材煮成一劑,加入兩盅水,煎煮至剩下一盅,不拘時間服用。
9. 當歸活血湯
(一名桃花散),治腸澼血下,濕毒下血。
當歸身,升麻(各一錢),槐花,青皮,荊芥穗,熟地黃,白朮(各六錢),川芎(四錢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米飲湯調下,不拘時服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(又名桃花散),是治療腸道出血,像是痢疾帶血,或是濕熱毒邪導致的下血症狀。
藥材組成有:當歸身、升麻(各一錢),槐花、青皮、荊芥穗、熟地黃、白朮(各六錢),川芎(四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調服,不拘泥於時間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