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十三

2. 痢門(附論)

夫痢者,古云滯下,今為痢疾。《脈經》云:腸澼下膿血,脈沉小留連者生,數實且大有熱者死。又腸澼筋攣,其脈小細,安靜者生,浮大緊者死。嚴氏云:下痢之脈,微小者生,洪者難治,腸澼下膿血者脈宜滑大,若弦急者死。仲景分治之法,下痢脈沉弦者下重,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

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至,反微喘者死。下痢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令自愈,脈數有微熱,汗出令自愈。設脈緊為未解,下痢脈數而渴者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病機要云: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。膿血稠黏,以重劑竭之;身冷自汗,以藥溫之;風邪內縮宜汗之;鶩溏為痢當溫之。

又云:在外發之,在裡下之,在上湧之,在下竭之,身表熱內陳之,小便澀分利之。又曰: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至者止之。《蘭室秘藏》云:假令傷寒,飲食脹滿而傳飧泄者,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;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,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。風邪下陷者升舉之,濕氣內勝者分利之,裡急者下之,後重者調之,腹痛者和之。

洞泄腸鳴無力,不及拈衣,其脈弦細而弱者,溫之收之;膿血稠黏,至圊而不能便,其脈洪大而有力者,寒之下之,機要又云:太陰經受濕,而為水泄虛滑,身重微滿,不知穀味,久則防變而為膿血。脾經傳腎,謂之賊邪,故難愈者,若先痢而後滑,謂之微邪,故易痊,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。

陳無擇云:滯下之證,《內經》所載血溢血泄,血便注下,古方則有清膿血,今為痢疾,其實一也。多由脾胃不和,飲食過度,停積於腸胃,不能克化,又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幹,故為此疾。傷熱則赤,傷冷則白,傷風則下清血,傷濕則下如豆汁,冷熱交併,赤白兼下。

治法當通利之藥,疏滌臟腑,嚴氏以巴豆等劑推其積熱,後辨以冷熱風濕之證,用藥調治,熱赤者清之,冷白者溫之,傷風而下清血者則祛逐之,傷濕而下豆汁者分利之,冷熱相併,溫涼以調之,仍須先調胃氣,切不可驟用罌粟訶子之藥,止之澀之,使停滯不泄,多致危殆。陳無擇又云:古方風停膚腠,下瘀血或下鮮血,濕毒下如豆汁,皆外因之所致。

古方有五泄,因臟氣鬱結,隨其所發,使利膿血,作青黃赤白黑,一一不同,即內因也。又飲食油膩熱物,酒醴醓醢,縱情恣欲,房室致傷精血,腸胃黏溢,久積冷熱,遂成毒痢,皆不內外因。治之先推其歲運,以平其外,察其鬱結,以調其內,審其所傷,以治不內外,條然明白,不致妄投也。此分三因,而治用藥當以三因內求之。

《大全良方》云:有一方,一家之內,上下傳染,長幼相似,是疫毒痢也。治法雖當察運氣之相勝,亦不可狎泥。當先察其虛實冷熱,首用敗毒散,倍加人參甘草陳皮,隨證用之。陳無擇又云:飲食冷熱,酒醴醓醢,腸胃黏溢,久積冷熱,遂成毒痢。嚴氏云:或有飲冷酒寒物,房欲勞傷精血,而成久痢,則宜化毒以保衛之。

《病機》云:裡急後重,脈大而洪實為里,熱甚而閉,是有物結墜也。若脈大,甚不宜下,雖裡急後重,而脈沉細弱者,謂寒在內而氣散,可溫養自愈。裡急後重閉者,大腸經氣不宣通也,宜加檳榔木香,宣通其氣。《原病式》云:下迫後重,裡急窘迫,急痛也,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

《機要》云:腹痛者和之,如發熱惡寒,腹不痛,以黃芩多用。腹痛甚者,加當歸倍芍藥。《百一選方》云:禁口痢是毒氣上衝心肺所致,用石蓮肉以通心氣。丹溪云:吃病氣自下衝上,屬火之象,古方悉以胃弱言之,殊不知胃弱者,陰弱也,虛之甚也,滯下之義,多見此證,乃久下而陰虛也。

《原病式》曰: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,若果為寒,則不能消穀,何由反化為膿也?所謂下痢谷,反為膿血,如世之穀肉果菜,濕熱甚則自化,腐爛潰發,化為汙水也。其熱為赤,熱屬心火故也;其濕為黃,濕屬脾土也;燥郁為白,屬肺金也。經曰:諸氣憤郁,皆屬於肺,謂燥金之化也。

然諸瀉痢皆兼於濕,今反言氣燥者,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,而腸胃怫鬱,結而又濕至於否,以致氣液不得宣通,因以成腸胃之燥,使煩渴不止也。假如下痢赤白,俗言寒熱相兼,其說尤誤,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,尤權衡也,一高則必一下,一盛則必一衰,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,而同為痢也。

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,豈可以白為寒歟?其在皮膚之分屬金,故色白也;次在血脈之分,屬心火故為血也,其色紅;在肌肉屬脾土,故作黃膿;在筋部屬肝木,故其膿色帶蒼;深至骨屬腎水,故紫黑血出也。各隨五臟之部,面見五色,是其標也;本則一出於熱,但分淺深而已。

大法下迫窘痛,後重裡急,小便赤澀,皆屬燥火,而下痢白者,必多有之,然為熱明矣。又云:白痢既為熱病,何故服辛熱之藥,亦有愈者耶?蓋辛熱之藥,能開發腸胃鬱結,使氣液宣通,流濕潤燥,氣和而已。蓋病微者可愈,甚者鬱結不開,其病轉加而死矣。凡治熱甚吐瀉亦然,夫治諸痢者,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,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。

辛能發散,開通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,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。故治諸痢者,黃連黃柏為多,以其至苦大寒,正主濕熱之病,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,治諸吐瀉下痢,或有愈,以其善開鬱結故也。然雖亦可驗者,或不中效,反更加害。

丹溪曰:或問河間之言,滯下似無挾寒者乎?予曰:泄痢之病,水穀或化或不化,虛實何如?惟覺困倦,若滯下則不然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腸垢,或無糟粕,或糟粕相混,有痛不痛大痛之異,然皆裡急後重,逼迫腦人,似乎皆熱實證也。《原病式》云:所論痢之赤白,皆云有熱,熱在氣分為白,熱在血分為赤,赤白相雜者,氣與血皆受病也。且滯下之證,古人多與泄瀉同論,至《三因方》,始能另立條目,蓋實有不同。

夫病有從外感而得者,須分六氣之異,外既受傷,腸胃鬱結,遂成赤白等證,當隨其氣血虛實以調之。有因臟氣發動,干犯腸胃而得者,須察其何臟相乘,以平治之。又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,則又審其何物所傷,以消克之。

世之感此疾者,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,但其受病之後,腸胃怫鬱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諸方,雖有寒熱虛實之論,劉河間則以為熱,《內經》亦以熱多而寒少,丹溪以為挾虛寒之證,且前人立論,各有立法,見證立方,各有受病之源,隨證用藥。後之學者,宜深審之,可不懼諸,人之命豈可輕忽也!

白話文:

關於痢疾的部分,古文稱之為「滯下」,現在則被稱為「痢疾」。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如果患者患有腸澼並出現膿血的情況,但脈搏呈現沉小且持續的狀態,這表示病情仍有希望;然而,若脈搏數實且大,顯示體內有熱,這種情況則較為危險。另外,對於腸澼伴有筋攣的患者,如果脈搏細小,並且患者處於安靜狀態,這通常意味著病情可控;然而,如果脈搏浮大且緊,這種情況則可能更為嚴重。

張仲景提出治療痢疾的方法,指出如果患者脈搏沉弦,這可能表示下痢加重;脈搏大則可能表示病情尚未停止;脈搏微弱且頻繁,則可能表示病情將會自行緩解,即使出現發燒的症狀也不必過於擔心。

對於手足冰冷、脈搏消失的痢疾患者,即使進行灸療,如果體溫無法恢復,或者脈搏沒有回復,反而出現微喘的情況,這可能代表病情危急。對於有微熱且口渴的痢疾患者,如果脈搏微弱,通常可以自行康復;若脈搏頻繁且有微熱,並且有汗出的情況,同樣也能夠自愈。然而,如果脈搏緊繃,這可能表示病情尚未解決;對於有微熱且口渴的痢疾患者,一般來說也能夠自愈。

病情要點提到,如果患者感到下痢後重,應採取瀉下的方法;如果腹部疼痛,則應考慮調和;如果身體沉重,應除去濕氣;如果脈搏弦硬,則應祛風。對於膿血稠厚的情況,應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清除;對於身體寒冷且自汗的情況,應使用溫暖的藥物來調理;對於風邪內縮的情況,應考慮發汗;對於鶩溏為痢的情況,應使用溫熱的藥物。

此外,對於痢疾的治療,應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:在病程初期,應促使其發散;在病程中期,應考慮瀉下;在病程晚期,應考慮排空。對於身表熱的情況,應考慮內服清熱的藥物;對於小便不暢的情況,應考慮分利。

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,應考慮調和治療;對於病情已去的患者,應考慮補益治療;對於病情已到的患者,應考慮止痢治療。根據《蘭室祕藏》的記載,對於因傷寒、飲食脹滿導致的飧泄,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消除;對於因濕熱導致的膿血痢疾,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疏導。對於風邪下陷的情況,應考慮提升;對於濕氣內盛的情況,應考慮分利;對於腹部緊急的情況,應考慮瀉下;對於下痢後重的情況,應考慮調和;對於腹部疼痛的情況,應考慮調和。

對於洞泄腸鳴無力、無法穿衣的患者,如果脈搏弦細且微弱,應考慮使用溫熱的藥物;對於膿血稠厚、在廁所無法排便的患者,如果脈搏洪大且有力,應考慮使用寒涼的藥物。病情要點進一步提到,對於太陰經受濕的情況,可能會導致水洩虛滑、身體沉重、胃口不佳,長期下來可能會轉變為膿血痢疾。對於脾經傳至腎臟的情況,被稱為「賊邪」,因此比較難以康復;然而,如果先出現痢疾再出現虛滑,則被視為「微邪」,因此比較容易康復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脾土受濕所導致的。

陳無擇指出,關於滯下的病症,《內經》記載了血溢、血泄、血便等情況,古方則有清膿血的治療方式,現在則被稱為痢疾,這些情況其實是一樣的。這些疾病多是由於脾胃不和、飲食過量、食物在腸胃中停留過久,無法消化吸收,再加上風寒暑濕等因素影響,才會引發疾病。如果受到熱傷,可能會出現紅色的痢疾;如果受到冷傷,可能會出現白色的痢疾;如果受到風傷,可能會出現清澈的血痢;如果受到濕傷,可能會出現像豆汁一樣的痢疾;如果受到冷熱交錯的影響,可能會出現紅白相間的痢疾。

治療方法應考慮使用通利的藥物,來疏通臟腑。嚴氏建議使用巴豆等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毒,然後再根據冷熱風濕等不同病因,使用不同的藥物來調理治療。對於熱性紅色的痢疾,應考慮使用清熱的藥物;對於冷性白色的痢疾,應考慮使用溫熱的藥物;對於受到風傷而出現清澈血痢的情況,應考慮使用祛風的藥物;對於受到濕傷而出現像豆汁一樣的痢疾,應考慮使用分利的藥物;對於受到冷熱交錯影響而出現紅白相間的痢疾,應考慮使用溫涼調和的藥物。在治療過程中,應先調理胃氣,避免突然使用罌粟或訶子等藥物來止瀉,以免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陳無擇還提到,古方中有風停膚腠、下瘀血或下鮮血、濕毒下如豆汁等情況,這些都是由外部因素所導致的。古方中也有五泄的情況,這是因為臟氣鬱結,導致膿血痢疾的發生,並且會出現青黃赤白黑等不同顏色的膿血,這是內部因素所導致的。此外,飲食油膩、熱性食物、酒類、醃製品等也會對腸胃造成負擔,加上房事過度,導致腸胃黏膜受損,久而久之會形成毒痢。這些情況不僅由內部或外部因素所導致,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。

在治療這些疾病時,首先應考慮年齡、體質等因素,以達到平衡外部環境的目的;其次,應觀察臟氣鬱結的情況,以調理內部環境;最後,應根據具體病因來進行治療,而不是盲目地使用藥物。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更加清晰地瞭解病情,避免誤診和亂投藥物。

《大全良方》提到,如果一家人都感染了痢疾,並且症狀相似,這可能是由於疫毒所導致的。在治療過程中,雖然應考慮運氣的影響,但也應避免過度依賴。首先,應觀察患者體質的虛實冷熱情況,然後使用敗毒散,增加人參、甘草、陳皮等藥物的用量,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藥物。陳無擇還提到,飲食油膩、熱性食物、酒類、醃製品等也會對腸胃造成負擔,加上房事過度,導致腸胃黏膜受損,久而久之會形成毒痢。嚴氏建議使用化毒的方法來保護腸胃。

《病機》提到,如果患者感到下痢後重,脈搏大且洪實,這表示病情位於體內,而且體內熱度很高,可能會有物體堵塞。如果脈搏很大,但不適合瀉下,即使患者感到下痢後重,但如果脈搏沉細且微弱,這表示體內寒氣較重,氣血分散,可以通過溫養來達到自愈的效果。如果患者感到下痢後重且閉塞,這表示大腸經絡不通,可以通過使用檳榔、木香等藥物來宣通氣血。

《原病式》提到,如果患者感到下痢後重且急迫,這表示病情非常嚴重,這是因為火性急速且能夠乾燥物體。《機要》提到,對於腹部疼痛的情況,可以通過調和來治療。如果患者發燒且畏寒,但沒有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大量黃芩。如果腹部疼痛非常嚴重,可以增加當歸和芍藥的用量。

《百一選方》提到,如果患者出現口禁痢的情況,這可能是由於毒氣上衝心肺所導致的,可以使用石蓮肉來通心氣。丹溪提到,如果患者出現吃病氣從下往上衝的情況,這屬於火象,但古方多認為這是因為胃虛所導致的,實際上這是因為胃虛導致陰虛,病情嚴重,滯下的定義多出現在這種情況下,這是因為長期下痢導致陰虛。

《原病式》提到,有人認為白色痢疾是因為寒氣所導致的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真是因為寒氣所導致的,那麼患者應該無法消化食物,怎麼可能會將食物轉化為膿呢?所謂的下痢穀物轉化為膿血,就像世界上的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,如果濕熱過度,就會自行轉化,腐爛發酵,最終轉化為污水。其中,熱度會導致紅色,因為熱度屬於心火;濕度會導致黃色,因為濕度屬於脾土;燥鬱會導致白色,因為燥鬱屬於肺金。經典中提到,各種氣憤鬱結都屬於肺,這是指燥金的轉化。

然而,各種瀉痢都伴隨著濕氣,現在卻反過來說氣燥,這是因為腸胃內的濕熱過度,導致腸胃鬱悶,結聚濕氣,最終導致氣液無法宣通,形成腸胃的燥熱,使得患者不斷煩渴。例如,如果患者出現紅白相間的痢疾,常見的說法是寒熱交錯,這是錯誤的。要知道,水火陰陽、寒熱之間就像秤一樣,一個高就必然有一個低,一個強就必然有一個弱,怎麼可能會同時在腸胃中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,並且同時引發痢疾呢?

例如,如果患者出現熱瘡且出現白色膿液,難道可以認為白色就是寒氣嗎?這是因為皮膚部位屬於金屬,所以顏色為白色;如果是在血液部位,屬於心火,所以顏色為紅色;如果是在肌肉部位,屬於脾土,所以會出現黃色膿液;如果是在筋骨部位,屬於肝木,所以膿液顏色會偏綠;如果深入骨髓,屬於腎水,所以會出現紫色或黑色的血液。這些情況都是根據五臟的不同部位,表現出不同的顏色,這是表面的表現;但本質上都是因為熱度所致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

總體來說,如果患者感到下痢後重且急迫,小便赤澀,這都屬於燥火,而白色痢疾往往會伴隨著這種情況,這表明病情是因為熱度所致。丹溪進一步解釋,如果白色痢疾是由於熱病所導致的,為什麼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也可以治癒呢?這是因為辛辣熱性的藥物能夠開通腸胃的鬱結,使氣液得以宣通,濕氣得到排出,燥熱得到潤澤,氣血得以和諧。然而,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治癒;但如果病情較重,鬱結無法開通,病情反而會加重,最終導致死亡。

對於治療嚴重的嘔吐和瀉痢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對於治療各種痢疾,最好使用辛苦寒性的藥物,或者稍微加入一些辛辣熱性的藥物作為輔助。辛辣能夠開通鬱結,苦性能夠燥濕,寒性能夠抑制熱度,使氣血得以宣通和諧。例如,錢氏香連丸就是一種常用的藥物。因此,對於治療各種痢疾,黃連和黃柏是最常用的藥物,因為它們具有極大的苦寒性,特別適合治療濕熱性疾病。然而,有些人傳言使用辛辣熱性的金石毒藥可以治療嘔吐和瀉痢,有時候確實可以治癒,這是因為這些藥物能夠開通腸胃的鬱結。然而,這種方法雖然有時候可以驗證有效,但有時候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丹溪進一步解釋,有人問,河間的理論是否認為滯下不會夾帶寒氣呢?丹溪回答說,對於瀉痢這種疾病,水穀有時候會被消化,有時候不會,病情的虛實如何?唯一確定的是,患者會感到疲倦。然而,對於滯下的情況,情況卻不同,有時候會出現膿液,有時候會出現血液,有時候會出現膿血混合,有時候會出現腸垢,有時候不會有糟粕,有時候會有糟粕混合,有時候會感到疼痛,有時候不會,有時候會感到劇烈疼痛。然而,不管怎樣,都會感到下痢後重且急迫,讓人非常痛苦,這似乎是因為熱度所致。

《原病式》提到,關於痢疾的紅白兩種顏色,都被認為是因為熱度所致,熱度在氣分表現為白色,熱度在血分表現為紅色,紅白相間的情況則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影響。然而,古人多將滯下和瀉痢視為同一種疾病,直到《三因方》才將它們區分開來,因為它們確實存在著不同。如果疾病是由於外部感染所導致的,必須區分六氣的不同,一旦受到感染,腸胃鬱結,就會形成紅白痢疾等症狀,必須根據氣血的虛實來調理。如果疾病是由於臟氣發動所導致的,必須觀察哪個臟器受到了影響,以便進行平調治療。如果疾病是由於飲食失調所導致的,則必須判斷是哪種食物造成的傷害,以便進行消克治療。

對於感染這種疾病的患者,其病因基本上不會超出以上三種情況。然而,在受到感染後,腸胃鬱結,膿血稠厚,下痢後重等症狀會伴隨著虛實、寒熱的不同情況。劉河間認為這是因為熱度所致,《內經》也認為熱度多於寒氣,丹溪認為這是因為虛寒所導致的。然而,前人的理論各有其根據,見證方圓,各有其治病的源頭,必須根據具體病情來使用藥物。對於後學者而言,必須深入理解這些理論,纔能夠在治療中不懼怕任何情況,因為人命關天,不可輕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