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二 (11)
卷之十二 (11)
1. 烏梅丸
治腎瘧,令人洒洒然腰脊痛,大便難,目眴手足寒,及諸瘧久不瘥者。
白話文:
山茱萸果肉、遠志、肉蓯蓉,各二兩;菖蒲、澤瀉、白朮、防風,各一兩;木瓜、白果、甘草,各半兩,研磨成細末,加蜂蜜製成丸劑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白開水調服。適用於治療腎臟引起的瘧疾,具備消除腰脊疼痛、改善便祕、緩解眼睛紅腫、溫暖手腳,以及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瘧疾病症。
烏梅肉(炒,一兩半),常山(三分),豉(一合,炒),虎頭骨(酥炙),附子(炮,去皮臍),肉蓯蓉(酒浸,切焙以上各半兩),麝香(別研,一錢),桂心(去粗皮),知母(切焙,各一分)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別研,一兩)
白話文:
烏梅肉(炒製,一兩半)、常山(三分)、豉(一合,炒製)、虎頭骨(酥烤)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)、肉蓯蓉(酒浸,切焙,以上各半兩)、麝香(另研,一錢)、桂心(去粗皮)、知母(切焙,各一分)、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製,另研,一兩)。
上搗研為末,拌勻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腹米飲下,未發服(一方無知母)。
白話文:
把藥材搗碎成粉末,與煉過的蜂蜜均勻混合,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(另有一種藥方中沒有知母)。
2. 蓯蓉丸
治腎瘧。
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,烏梅肉(炒),桂心(去粗皮),甘草(炙),升麻(各半兩),豉(炒,三分),常山(三分),桃仁(湯浸去皮尖,炒研,三分)
白話文:
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切片,再焙乾),烏梅肉(炒過),桂心(去除粗皮),甘草(炙過),升麻(各半兩),豉(炒過,三分量),常山(三分量),桃仁(用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,炒熟後磨成粉,三分量)
上搗研為末,和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未發日空腹溫酒下二十丸,米飲亦得,至發時更服二十丸。
白話文:
將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,均勻混合,加入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每個藥丸的大小如同梧桐子。在月經來潮前空腹時,以溫酒送服二十丸,也可以用米湯送服。等到月經來潮時,再服用二十丸。
3. 足少陽膽瘧(附論)
夫少陽膽之狀,《內經》謂令人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汗出甚,刺足少陽是也。蓋膽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,今瘧邪外中,其氣不守,故心常惕惕然,邪盛故熱多,有風故汗出。
白話文:
少陽膽的症狀,《內經》說會讓人身體感覺舒坦,不覺得太冷也不覺得太熱,討厭見人,見到人會覺得心悸,發熱多汗厲害,是足少陽膽經受到刺絡的緣故。這是因為膽是人體的中正之官,決斷由此產生,現在瘧疾邪氣從外侵犯,膽氣不能固守,所以心中常常感到不安,邪氣盛所以發熱厲害,有風所以汗出。
4. 升麻湯
治足少陽瘧,身體解㑊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汗出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證的瘧疾,身體虛弱睏倦,見人心神不安,發熱多汗。
升麻,鱉甲(去裙袢,醋炙),淡竹葉(各一兩),常山(一兩半),犀角屑,麥門冬(去心,焙),知母(切,各三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日午溫服。
白話文:
-
升麻:具有發散風寒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-
鱉甲(去除裙甲和斑紋,用醋炙):具有滋陰降火、清熱涼血的作用。
-
淡竹葉:具有清熱除煩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
-
常山:具有清熱燥濕、化痰止咳的作用。
-
犀角屑:具有清熱涼血、解毒生肌的作用。
-
麥門冬(去除果核,烘焙):具有滋陰潤肺、清心除煩的作用。
-
知母(切片):具有清熱生津、滋陰降火的作用。
-
甘草(炙用):具有補中益氣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
研磨成麻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半,煎煮至剩一盞,去除渣滓,於空腹時中午溫服。
5. 犀角湯
治足少陽瘧解㑊,熱多汗出。
白話文:
治療足少陽經熱病,兼有瘧疾發作,發熱多汗。
犀角(鎊),甘草(炙,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),升麻,知母,鱉甲(酥炙,去裙袢,各一兩半),石膏(碎研,二兩)
上㕮咀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於未發前溫服。
白話文:
-
犀牛角(磨成粉)一兩,炙甘草一兩。
-
麥門冬去中心,升麻、知母各一兩半。
-
鱉甲酥油烘烤,去除裙邊,一兩半。
-
石膏搗碎研磨,二兩。
㕮咀如綠豆大,每次服用五錢,水一盞半,煎煮至剩下約一盞,去除藥渣,在發病前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