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二 (11)
卷之十二 (11)
1. 烏梅丸
治腎瘧,令人洒洒然腰脊痛,大便難,目眴手足寒,及諸瘧久不瘥者。
烏梅肉(炒,一兩半),常山(三分),豉(一合,炒),虎頭骨(酥炙),附子(炮,去皮臍),肉蓯蓉(酒浸,切焙以上各半兩),麝香(別研,一錢),桂心(去粗皮),知母(切焙,各一分)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別研,一兩)
上搗研為末,拌勻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腹米飲下,未發服(一方無知母)。
白話文:
烏梅丸
治療因為腎臟虛弱引起的瘧疾,這種瘧疾會讓人感到忽冷忽熱,腰背疼痛,大便困難,眼睛昏花,手腳冰冷,以及各種久治不癒的瘧疾。
藥材組成:烏梅肉(炒過,一兩半),常山(三分),豆豉(炒過,一合),虎頭骨(用酥油炙烤過),附子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),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切片烘乾,以上各半兩),麝香(另外研磨成粉,一錢),桂心(去除粗皮),知母(切片烘乾,各一分),桃仁(用熱水浸泡後,去除皮和尖端,並去除雙仁,炒過後另外研磨成粉,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後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,在瘧疾發作前服用(有一種藥方沒有知母)。
2. 蓯蓉丸
治腎瘧。
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,烏梅肉(炒),桂心(去粗皮),甘草(炙),升麻(各半兩),豉(炒,三分),常山(三分),桃仁(湯浸去皮尖,炒研,三分)
上搗研為末,和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未發日空腹溫酒下二十丸,米飲亦得,至發時更服二十丸。
白話文:
蓯蓉丸
用來治療腎臟引起的瘧疾。
藥材包含:
肉蓯蓉(用酒浸泡後切片,烘乾),烏梅肉(炒過),桂心(去除外皮),甘草(炙烤過),升麻(以上各半兩),豆豉(炒過,三分),常山(三分),桃仁(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,炒過並研磨成粉,三分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一般。在瘧疾發作前,空腹用溫酒吞服二十顆藥丸,也可以用米湯送服。等到瘧疾發作時,再服用二十顆藥丸。
3. 足少陽膽瘧(附論)
夫少陽膽之狀,《內經》謂令人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汗出甚,刺足少陽是也。蓋膽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,今瘧邪外中,其氣不守,故心常惕惕然,邪盛故熱多,有風故汗出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的瘧疾,依照《內經》的說法,會讓人感到身體鬆懈無力,發冷不會太嚴重,發熱也不會太嚴重,會討厭見到人,看到人會感到心裡害怕不安。發熱時會大量出汗,這時應該針刺足少陽膽經。膽是負責決策的官員,現在瘧疾從外侵入,膽氣無法固守,所以才會常常感到心裡害怕不安。邪氣旺盛就會發熱嚴重,有風邪侵入就會大量出汗。
4. 升麻湯
治足少陽瘧,身體解㑊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汗出。
升麻,鱉甲(去裙袢,醋炙),淡竹葉(各一兩),常山(一兩半),犀角屑,麥門冬(去心,焙),知母(切,各三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日午溫服。
白話文:
治療足少陽經的瘧疾,症狀是身體忽冷忽熱像要散開一樣,感覺內心驚恐不安,發熱多汗。
藥方組成:升麻、鱉甲(去除邊緣硬殼,用醋炙過)、淡竹葉(各一兩),常山(一兩半),犀角屑,麥門冬(去除中心,烘焙過)、知母(切片,各三兩),甘草(炙過,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像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,去除藥渣,在空腹時,於中午溫服。
5. 犀角湯
治足少陽瘧解㑊,熱多汗出。
犀角(鎊),甘草(炙,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),升麻,知母,鱉甲(酥炙,去裙袢,各一兩半),石膏(碎研,二兩)
上㕮咀如麻豆大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於未發前溫服。
白話文:
治療足少陽經的瘧疾,症狀是發熱多汗。
藥材包含:犀角(刨碎),炙甘草(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),升麻,知母,酥炙鱉甲(去除邊緣,各一兩半),石膏(搗碎研磨,二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成如麻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一盞半的水,煎煮至剩下一盞,去除藥渣,在瘧疾發作前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