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8)

1. 一剪金

治瘧疾寒熱,乃聖藥也。

好信,硫黃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治瘧疾寒熱,此乃聖藥。

良方:好信(即鹿草)、硫磺(各等份)

上同研末,用緋紅絹子,手捻一捻放絹上,裹如豆大,細絲練系纏數遭,系定用剪子剪下,勿得不繫緊,恐有藥失,每服一丸,星全新水送,空心服,無得人知,如服藥先一日夜服,至明正發日早,勿令人知,去無人知靜處避之,或廟宇內亦得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粉末,用深紅色絹布包起來,用手捏成一粒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細絲線纏繞幾圈,然後系緊,用剪刀剪斷。一定要綁緊,以免藥粉掉出來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開水送服,要在空腹時服用,不要讓別人知道。如果你要服用這藥物,前一天晚上就要開始服用,一直到隔天黎明。服用後,要到一個無人知曉的安靜地方躲避,也可以到廟宇裡。

2. 足厥陰肝瘧(附論)

夫經謂足厥陰肝瘧,在經則令人腰痛,小腹滿,小便不利,如癃狀,非癃也,數便,意欲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;在臟則令人色蒼蒼然太息,其狀若死者,俱刺足厥陰。蓋足厥陰之脈,循陰器,邪氣客之,則少腹滿,小便不利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,故病則恐懼不足也。蒼蒼者肝之色也,宜察其經絡腑臟而治之,治已汗出,故謂足太陰瘧,又名脾瘧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著作《內經》中記載,足厥陰肝瘧,如果邪氣侵襲經絡,就會導致腰痛、小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類似於癃閉,但實際上並不是癃閉。患者還會經常排便,感到恐懼不安,氣息不足,腹中悶悶不樂。如果邪氣侵襲臟腑,就會導致患者面色蒼白,長籲短嘆,看起來像死人一樣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針刺足厥陰經來治療。因為足厥陰經的脈絡經過陰器,邪氣客於此,就會導致少腹脹滿、小便不利。肝臟是人體的將軍之官,謀慮出於此,所以一旦肝臟生病,就會導致恐懼不安、氣息不足。蒼白是肝臟的顏色,因此在治療時應觀察經絡腑臟的狀況,進行針對性的治療。治療後患者會出汗,因此又稱為「足太陰瘧」或「脾瘧」。

3. 橘皮甘草湯

治脾臟不和,瀉痢瘧疾腹痛,下部無力,體重足痿,腳下痛,飲食中滿,四肢不舉等病。陸景淵方,曾以治瘧,甚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方可以用於治療脾臟不調、腹瀉痢疾、瘧疾、腹痛、下身乏力、體重增加、足部疼痛、飲食不消化、四肢無力等疾病。陸景淵曾用這個藥方治療瘧疾,效果很好。

橘皮(生用),甘草(炙),厚朴(去皮,薑汁製,以上各一兩),羌活防風,肉豆蔻,茯苓(各二錢半),川芎(半兩),吳茱萸(一錢)

白話文:

橘皮(生用)、甘草(炙)、厚朴(去皮,薑汁製,以上各一兩)、羌活、防風、肉豆蔻、茯苓(各二錢半)、川芎(半兩)、吳茱萸(一錢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去渣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打成小碎末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盞半的水,加三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八分,去掉渣滓,飯前服用。

4. 人參飲

治脾瘧。

白話文:

原文:

脾瘧者,寒濕居脾,脾氣鬱滯,血氣不和,故發寒熱也。

翻譯:

脾瘧,是寒濕之氣滯留在脾臟,導致脾氣鬱結,氣血運行不暢,因此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
人參甘草(炙,各一分)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又焙,半兩),烏梅(五枚,去核,焙)草豆蔻仁(七枚,去皮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甘草(炙烤過,各一份), 陳橘皮(用熱水浸泡,去除白色的果肉,再烘烤,半兩),烏梅(五顆,去除核,烘烤),草豆蔻仁(七顆,去除果皮)。

上銼為末,每服五錢,用濕紙裹煨熱,用水二盞,生薑一片,棗一枚擘碎,煎至一盞,未發前溫服。

白話文:

把上等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 5 錢。用濕紙包起來,加熱至溫熱。再加入 2 碗水,放一片生薑,一個去核的大紅棗。煮到剩下一碗水之前,藥還沒有沸騰時,就可以溫熱服用。

5. 獨蒜丸

能截脾寒。

上於五月五日,用大蒜不以多少搗爛,次入礬紅,拌勻為丸,如圓眼大,每服一丸,大蒜湯嚼下。

白話文:

在五月五日這一天,將大蒜不拘多少搗成碎末,然後加入明礬紅,攪拌均勻做成丸藥,每個丸藥的大小像圓形的孔眼那麼大,服用時每次一丸,用大蒜湯服用。

6. 良薑丸

醒脾治瘧。

良薑(二兩)

白話文:

良薑(二兩)

上為末,豬膽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,紫蘇湯空心下二十丸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文中的中藥研成細末,與豬膽汁混合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紫蘇湯送服,空腹服用二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