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2)

1. 傷寒門(附論)

治傷寒之法,始自漢張仲景,分六經之相傳,定汗吐下之三法,在表宜汗,在裡宜下,在上吐之,半表半裡和解之,當汗反下,當下反汗,變證百端,不可盡述。又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,毫釐之差,失之千里。正所謂實實虛虛,損不足益有餘,如此死者,醫殺之耳。

全在乎識經絡,明表裡,別虛實,用藥則庶幾不差矣。此則言其大略,所有六經傳變之藥,當以傷寒書中求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的方法,最早始於漢代的張仲景,他將傷寒分為六經,並確定了發汗、吐瀉這三種治療方法。病邪在肌表就應該發汗,病邪在內臟就應該瀉下,病邪在上焦就應該催吐,表裡兼證就應該調和解表,該發汗卻瀉下,該瀉下卻發汗,都會導致病情變化,其變化之多,無法一一列舉說明。

此外,書中還提到:服用桂枝湯若陽氣盛則會導致死亡;服用承氣湯若陰氣盛則會導致死亡。藥物劑量上的細微差別,治療效果都會產生巨大的差異。 總之,治療要根據病情判斷虛實,不能過度損傷,也不能不足,否則導致病人死亡,那就是醫生的錯了。

治療的关键在于了解经络,辨明表里,区分虚实,用药才能大致不出错。以上只是大概的說明,具体的六經傳變的用藥方法,都應該參考《傷寒雜病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