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 (8)
卷之十 (8)
1. 神仙百解散
治傷寒無問陰陽二證,其間所用藥味,各隨經絡治病。如傷寒在表,未傳入經,發熱惡寒腰痛,連進二服,汗出而愈;若已傳經絡,胸滿短氣,肢體煩疼,目睛微痛,耳聾口燥,咽乾,或渴或不渴,手足自溫,或四肢厥逆,自利,或不利,小便反快,服之調中順氣,祛逐寒邪。
白話文:
治療傷寒,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,所使用的藥物,都根據經絡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如果傷寒在表證階段,還沒有傳入經絡,出現發熱、惡寒、腰痛的症狀,連續服用兩副藥,就會出汗而痊癒。如果已經傳入經絡,出現胸悶、氣短、肢體痠痛、眼睛輕微疼痛、耳聾、口乾、咽喉乾燥、或口渴或不渴、手腳溫熱、或四肢厥冷、自利、或不利、小便反而快速,服用後可以調中順氣,祛除寒邪。
如頭面感寒,風傷腠理,頭痛項強,發熱增寒,鼻流清涕,咳嗽痰涎,及治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肢體沉重,灑淅惡風,時自汗出。此藥大能調順三焦,解表救里,溫潤肺經,正四時之氣,升降陰陽,進美飲食,不問傷風傷寒,中暑中暍,骨蒸頭疼,氣逆胸滿,失飢吐逆,眩暈噁心,及已經汗後不解,下之不當,吐之不中,此藥清而不涼,溫而不壅,無問老人虛人,丈夫婦人,孕婦小兒,並宜服之,如連進二服,無不取效,春常服免瘟疫之疾,夏常服不中暑暍之病,秋服之不生瘧疾,冬服之不感寒毒,真神仙衛生之藥也,功效不可盡述。
白話文:
如果頭面受寒,風寒侵犯肌體,就會頭痛僵硬,體溫升高畏寒,流鼻涕,咳嗽生痰。還能治療風寒濕邪搏擊關節,骨節疼痛,肢體沉重,怕冷怕風,有時還會自汗。這種藥能很好地調節三焦,疏散體表的風寒,溫潤肺經,平衡四季之氣,使陰陽平衡。增進食慾,不論是風寒還是暑氣,骨蒸頭痛,氣逆胸悶,飢餓嘔吐,眩暈噁心,以及大汗淋漓後不緩解,攻下不當,吐下不中,這種藥都清而不涼,溫而不堵,無論是老人、虛弱者、壯漢、婦女、孕婦、兒童,都可以服用。連續服用兩劑,無不取效。春服用可以預防瘟疫,夏服用可以防暑,秋服用可以預防瘧疾,冬服用可以預防寒冷,這真是神仙般的養生藥,其功效無法盡述。
山茵陳,柴胡(去蘆),前胡,人參,羌活,獨活,蒼朮(米泔浸炒),甘草,乾薑,白芍藥,升麻,防風,藁本,藿香,半夏(薑製),白朮(各一兩)
白話文:
山茵陳、柴胡(去掉蘆頭)、前胡、人參、羌活、獨活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)、甘草、乾薑、白芍藥、升麻、防風、藁本、藿香、半夏(用生薑炮製)、白朮(各一兩)
立春以後不加減,立夏以後一料內加,柴胡,赤茯苓,當歸(各半兩)
立秋以後減柴胡(一分),不用當歸赤茯苓,只加
白話文:
立春以後,藥方不增減;立夏以後,在藥方內增加柴胡、赤茯苓、當歸(各半兩)。
立秋後減柴胡(減量一分),不用當歸、赤茯苓,只加
乾薑(炮),肉桂(去粗皮,各一分),麻黃(去節,半兩)
立冬以後並無加減。一方無當歸,有黃芩(去蘆,半兩)
白話文:
乾薑(炮製過),肉桂(去粗皮,各一份),麻黃(去節,半兩)
立冬以後,藥方不加也不減。有一方沒有當歸,有黃芩(去掉鬚根,半兩)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薑三片,棗二枚,煎一盞,熱服,不拘時,並進二服。如要表散,加蔥白三寸,淡豆豉三十粒,同煎服之,衣被蓋覆,汗出而愈。一方無山茵陳前胡。
白話文:
研細服用,每次三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紅棗兩枚,煎至一盞,熱服,不拘時間,連續服用兩劑。如果要發散,再加入蔥白三寸,淡豆豉三十粒,一起煎服,蓋好衣被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另一種方子沒有茵陳和前胡。
2. 加減五苓散
藥中之寶五苓散,,專治傷寒有大功。
陽證見時須去桂,,陰加附子水煎濃。
狂言亂語辰砂末,,頭目疼痛入川芎。
咳嗽多加五味子,,心氣不定麥門冬。
胃中嘔逆人參妙,,痰多半夏喜相逢。
定喘馬兜零最好,,蒼朮去濕腹中空。
小便澀閉加瞿麥,,黃芩能使大便通。
腹中氣塊三稜術,,青皮能退熱如烘。
麻黃用根除盜汗,,下部赤腫使椒紅。
飲水煩渴加乾葛,,鼻衄烏藥卻為功。
眼中黃色茵陳炒,,勞復桔梗有神功。
目赤令添赤芍藥,,茵陳退腫又相逢。
眼中若赤石膏末,,陳皮止渴又參同。
急醫水氣甜葶藶,,伏暑燈心浸水中。
二十四證真妙訣,,專心盡救效無窮。
白話文:
藥中珍寶:五苓散
適用於治療傷寒,療效卓著。
陽證症狀時,應去除桂枝;陰證時,加入附子,溫水煎煮濃稠。
狂言亂語,可加入辰砂末;頭痛目痛,加入川芎。
咳嗽加用五味子;心神不定,加入麥門冬。
胃中嘔吐,人參有奇效;痰多遇見半夏,如遇知己。
平定喘息,馬兜鈴最佳;蒼朮祛濕,腹中空乏。
小便不通,加入瞿麥;黃芩可通便。
腹中脹氣,三稜、青皮能退熱解毒。
盜汗用麻黃根,下部紅腫用辣椒紅。
口渴煩躁,加乾葛;鼻出血,烏藥有效。
眼中黃色,炒茵陳;勞累咳嗽,桔梗有奇效。
眼目赤紅,加赤芍藥;茵陳消腫,兩者配合。
若眼眶發紅,可用石膏末;陳皮止渴,二者相配。
緊急治療水腫,用甜葶藶;暑濕內伏,用燈心草浸水。
二十四種證型,妙訣盡在此,專心研習,救人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