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卷之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5)

1. 葳蕤湯

風溫之病,脈陰陽俱浮,汗出體重,其息必喘,其形狀不仁,嘿嘿但欲眠,下之者則小便難,發其汗者必譫語,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,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,如此病者宜服。

白話文:

風溫病,脈象陰陽俱浮,汗出體重,呼吸一定喘促,身體麻木不仁,昏昏沉沉只想睡覺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小便困難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一定會譫語,再用燒針治療就會耳聾難以言語,只有吐下之法才能使小便通暢,出現這種情況的病人宜服用此藥。

葳蕤,白薇麻黃獨活杏仁川芎,青木香甘草(各一兩),石膏(三兩)

白話文:

  • 葳蕤:一種中草藥,具有清熱、祛風、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白薇:一種中草藥,具有清熱、涼血、解毒的功效。

  • 麻黃:一種中草藥,具有發汗、平喘、利尿的功效。

  • 獨活:一種中草藥,具有祛風、散寒、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杏仁:一種中草藥,具有潤肺、止咳、平喘的功效。

  • 川芎:一種中草藥,具有活血、化瘀、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青木香:一種中草藥,具有行氣、散結、止痛的功效。

  • 甘草:一種中草藥,具有甘甜、補益、調和的作用。

  • 石膏:一種礦物藥,具有清熱、涼血、解毒的功效。

上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三服,取汗。若一寒一熱,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,如無木香,可用麝香一分。《小品方》云:葳蕤湯治冬溫,春月中風傷寒,則發頭腦疼痛,咽喉干,舌強肉疼,心胸痞滿,腰背強。

白話文:

上晡時間煎服,用八升水煎煮成三升藥汁,去渣,分三次喝,以發汗為度。若有寒有熱的症狀,加入朴硝一分和大黃三兩下之。如果沒有木香,可以用麝香一分代替。《小品方》說:葳蕤湯治療冬溫,春月中風傷寒,就會出現頭腦疼痛,咽喉乾燥,舌頭僵硬、肌肉疼痛,心胸痞滿,腰背僵硬的症狀。

2. 柴胡石膏湯

治時行瘟疫,壯熱惡風,頭痛體疼,鼻塞咽乾,心胸煩滿,寒熱往來,痰實咳嗽,涕唾稠黏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治時行瘟疫,壯熱惡風,頭痛體疼,鼻塞咽乾,心胸煩滿,寒熱往來,痰實咳嗽,涕唾稠黏。

白話文:

治療時令流行的瘟疫,發燒害怕風寒,頭痛全身疼痛,鼻塞咽喉乾燥,心胸煩悶,冷熱交替,痰液濃稠導致咳嗽,鼻涕和唾液粘稠。

柴胡石膏(煅),赤芍藥,前胡,乾葛(各十五兩),升麻(二十五兩),黃芩,桑皮(各三十七兩半),荊芥穗(三十七兩)

白話文:

柴胡、石膏(煅燒過)、赤芍藥、前胡、乾葛(各 15 兩),升麻(25 兩),黃芩、桑皮(各 37.5 兩),荊芥穗(37 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豉十餘粒,同煎七分,去滓熱服,小兒分作三服,更量大小加減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早上溫服,每次服五錢,加一碗水、三片生薑、十餘粒豆豉,一起煎煮七分,去掉渣滓趁熱服用。小兒分成三服,根據年齡大小增減藥量,不拘泥於服用時間。

3. 茯神散

治傷寒後虛羸,心氣乏力弱,驚悸多忘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代文字:

傷寒後虛羸,心氣乏力弱,驚悸多忘。

現代白話文:

傷寒之後身體虛弱,心氣不足,容易受到驚嚇而心慌悸動,記憶力減退,容易健忘。

茯神黃耆,菖蒲(各一兩),白芍藥,人參(各半兩),遠志(去心,三分)

白話文:

  • 茯苓:一兩

  • 黃耆:一兩

  • 菖蒲:一兩

  • 白芍藥:半兩

  • 人參:半兩

  • 遠志(去除中心部分):三分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中盞,入棗三枚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
白話文:

嚼碎,每次服用五錢,水一中碗,放入三顆紅棗,煎煮至六分,去除渣滓,不拘時間溫熱服用。

4. 龍齒丸

治傷寒後,伏熱在心,心虛驚悸。

白話文:

古代文字:

陽明傷寒,久後伏熱心包,心虛驚悸。

現代白話文:

陽明經受傷寒後,熱症潛伏在心包,導致心氣虛弱,驚悸不安。

龍齒人參,生乾地黃茯神(各一兩),遠志(去心),鐵粉(細研,各半兩),黃連(去須),馬牙硝(細研),防風(各三分),麝香(細研,半分),麥門冬(一兩半,焙)

白話文:

龍齒、人參、生乾地黃、茯神(各6公克),遠志(去心)、鐵粉(研細,各3公克),黃連(去鬚)、馬牙硝(研細)、防風(各1.8公克),麝香(研細,0.45公克),麥門冬(9公克,焙烤)

上為細末,都研令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竹葉金銀湯下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後,與蜂蜜混合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竹葉金銀湯送服,服藥時間不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