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49)

回本書目錄

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49)

1. 瘡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

一百一十五、益黃散。治小兒胃冷嘔吐,脾虛泄瀉。又治患瘡疹,因煩躁渴水,飲冷過多,暴傷脾胃,或吐或瀉,並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益黃散:治療小兒因胃寒嘔吐、脾虛腹瀉。適用於出疹子的患者,由於煩躁不安而口渴多喝水,喝太多冷水,損傷了脾胃,引起嘔吐或腹瀉,均可使用本藥。

丁香訶子(煨),青皮(去穰),陳皮(去白),木香(各一分)

白話文:

丁香、訶子(烘焙過的)、青皮(去除內膜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木香(各一份)

上為細末,水半盞,藥末一錢,同煎至三分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白話文:

藥材細磨成粉,水用半杯,藥粉一錢,一起煎煮至水量剩三分之一,去除渣滓,溫熱後服用,不拘時間。

一百一十六、參朮丸。治小兒脾胃傷冷,外熱裡寒,不思飲食,身常壯熱,大便或溏色白,或患瘡疹,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,或冷藥過度,或瀉或腹脹,或已出瘡疹,瘢白無血色,此由裡寒,脾胃伏冷,榮衛不行致令毒氣內伏不出,宜服之。其瘡瘢白無血色者,皆從瘢白四圍紅暈再起,作膿結痂而愈。

白話文:

  1. 人參白術丸。治療小兒脾胃虛寒,外熱裡寒,不思飲食,身體經常發熱,大便或稀溏色白,或患瘡疹,身體有很大的熱,由於吃了生冷食物,或服用寒涼藥物過度,或腹瀉或腹脹,或已經出現瘡疹,疤痕發白沒有血色,這是由於裡寒,脾胃伏冷,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毒氣內伏不出,應服用此藥。其中瘡痕發白沒有血色,這些瘡痕都會從周圍紅色暈輪處再次發出,形成膿痂而癒合。

人參白朮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一分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具有增強體力、提神醒腦、促進食慾等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疲勞、虛弱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  • 白朮:具有健脾益氣、燥濕利水、祛痰止瀉等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腹瀉、水腫、痰多等症狀。

  • 乾薑(炮):具有溫中散寒、回陽救逆、止嘔止瀉等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寒症、嘔吐、腹瀉、陽虛等症狀。

  • 甘草(炙):具有補氣健脾、益氣生津、清熱解毒等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氣虛、脾虛、口乾舌燥、熱毒等症狀。

上為細末,米糕泡糊為丸,如麻子大,每服百餘丸,溫水吞下,或米飲亦得,乳食前服。前世之書,如仲景諸論,治傷寒云: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四逆湯,此乃胃足陽明經而感寒邪,脾胃乃為中州之府,和理中湯,曰:辛甘發散為陽,以蛻寒邪也。理中湯煉蜜丸而嚼下,曰:理中丸,蓋添蜜甘以入脾胃,嚼而便化於中焦。

白話文:

將中藥研磨成細粉,用米糕糊為丸,丸的大小像麻子,每次服用一百多丸,用溫水吞服,或用米湯送服也可以,在吃飯前服用。前人的醫書,如仲景的各種論述,治療傷寒說:輕微的用理中湯,嚴重的用四逆湯,這是因為胃足陽明經受到寒邪侵犯,脾胃是人體的中州之府,理中湯的組成是:辛甘發散為陽,以驅除寒邪。理中湯煉成蜜丸後嚼服,叫做理中丸,加入蜂蜜的甘味可以進入脾胃,嚼服後便在中焦化開。

今參朮丸以粳米糕為丸,取其難化,服在脾胃,滲漉漸得消化,則中焦得暖,脾土喜躁,其熱自歸,此所以能治熱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參朮丸是以粳米粉做成的丸子,取其難以消化的特性,服用後在脾胃之中,慢慢滲透逐漸消化,則中焦得到溫暖,脾土喜愛燥熱,其熱氣自然歸位,這就是能夠治療熱症的原因。

一百一十七、二和散。治瘡疹,並傷寒冷熱不和,陰陽痞滿,氣不升降,服之調榮衛,升降氣,和冷熱,消食快氣。

白話文:

  1. 二和散。治療瘡疹,並治療因寒冷、炎熱不和、陰陽失衡引起的痞滿,氣血不暢,服用後可調節榮衛,升降氣,調和寒熱,消食快氣。

香葉香附子(炒去毛)

上等分為細末,每服抄一字,溫水調服,不拘時候。

一百一十八、六神散。治脾胃虛弱,津液躁少,內虛不食,身發虛熱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,黃耆(蜜炙)

白話文:

藿香葉、香附子(炒過去除絨毛)

以上比例磨成細粉,每次取一匙,用溫水調勻服用,不限時間。

  1. 六神散。治療脾胃虛弱、津液不足、內虛不食、身體發熱的症狀。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炙過)、白扁豆(炒過)、黃耆(蜜炙)

上等分,為細末,每服抄二錢,用水半盞,生薑一片,棗一枚,同煎至三分,去滓溫服之,不拘時候。身熱甚者加烏梅少許,同煎服。

白話文:

最上面的一層藥材,很細碎,每次服用二錢,加半盞水、一片生薑、一顆棗子,一起煮到只剩下三分之一,去除渣滓後溫熱飲用,沒有特別限定時間。如果身體非常燥熱的人,可以加一點烏梅,一起煮沸服用。

一百一十九、治中湯。治瘡痘方作熱渴欲飲,或飲冷水,或食冷物,雖身熱,其中寒,不食嘔吐下利,宜服之。

白話文:

治中湯。 治療發炎痘瘡,發熱口渴想喝水,或喝冷水,或吃冷的東西,雖然身體很熱,但是其中有寒氣,不思飲食或嘔吐腹瀉,應服用此湯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青皮,陳皮(去白)

上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用水半盞,煎至三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量大小服之。

一百二十、胃風湯(證候並方見集效方。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烤)、青皮、陳皮(去除內膜)

各等份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取一錢(約3公克),加入半碗水煎煮至剩下三分之一,過濾後趁溫熱服用。服藥時間不拘,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。

一百二十、胃風湯(症狀和處方請參考集效方。)

一百二十一、乾薑甘草湯,治瘡疹服冷藥太過,咳嗽手足冷,脈遲者,自利嘔吐不食。

白話文:

一百二十一、乾薑甘草湯,用於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而導致的瘡疹、咳嗽、手腳冰冷、脈搏遲緩、腹瀉、嘔吐、不思飲食的症狀。

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四錢)

上銼為散,水一升二合,煎至四合,去滓溫服。

白話文:

乾薑(用炮製的方法處理),甘草(用炙烤的方法處理),各四錢。

把這些藥材磨成碎末,加水一升二合煎煮,煎到只剩四合,去掉藥渣,溫服。

一百二十二、胃愛散。調理小兒脾胃吐瀉,如斑瘡未出,醫者不識形候,便將冷藥,冰卻瘡子,致令內伏不出,將此胃愛散調理,如身體汗,即不用控心散發也,如無汗即控心散發之,後下羌活散、胃愛散。

白話文:

122、胃愛散。調理小兒脾胃嘔吐腹瀉,好像麻疹沒有發出來,醫生不認識病情,就用寒涼藥物,使瘡疹無法透發出來,導致內伏不出,用這個胃愛散來調理,如果身體出汗,就不需要用控心散發汗了,如果不出汗就用控心散發汗,然後再用羌活散、胃愛散。

糯米(一兩),干淡木瓜(三錢),甘草(一錢),丁香(十六個,同炒),藿香葉,紫蘇葉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糯米(60克)

  • 乾淡木瓜(15克)

  • 甘草(6克)

  • 丁香(16個,同炒)

  • 藿香葉、紫蘇葉(各6克)

上件藥同一處,令乾碾為細末,每服一錢或五分,煎粟米棗子湯下。

一百二十三、勻氣湯。取餘毒後調理。

白話文:

繁體中文: 取餘毒後調理。一百二十三、勻氣湯。件藥同一處,令乾碾為細末,每服一錢或五分,煎粟米棗子湯下。

現代白話文: 適用於服用解毒藥後進行調理。第 123 方:勻氣湯。將所有藥材全部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 1 錢或 0.5 錢,用粟米棗子湯送服。

桔梗(洗淨,干,五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白乾薑(一錢),縮砂,陳皮(去白),茴香(各一兩,洗)

白話文:

桔梗(清洗乾淨,曬乾,五兩),甘草(經過炙過的,二兩),白乾薑(一錢),縮砂仁、陳皮(去掉白色的果皮),茴香(各一兩,清洗乾淨)
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或一錢,用霜木瓜煎湯調下,或用紫蘇鹽煎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霜木瓜煎煮的湯送服,或用紫蘇鹽煎煮的湯送服。

一百二十四、豆乳散。治小兒瘡疹間,偶滑泄不止,甚者宜服之。

肉豆蔻(一枚),乳香(一豆大)

上為細末,米飲調下。

白話文:

一百二十四、豆乳散

用於治療小兒間歇性腹瀉伴有瘡疹,症狀嚴重者宜服。

成分:

肉豆蔻(一顆) 乳香(一粒黃豆大小)

製作方法:

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。

一百二十五、姜附湯。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,或出盛時卻下利,肢厥嘔逆,腹脹吃噫。須急與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之類,不須疑,已試之驗也。大便自利腹脹者,是熱毒被冷所搐不能出,冷甚則為下利,其毒小得出,則為腹脹,當此以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等服之,里復溫則利止,熱毒得復出,則腹脹自消,瘡疹亦自出矣。

白話文:

第125條,生薑附子湯。治療瘡疹一半出來一半出不來,或瘡疹出來時卻拉肚子、四肢冰冷、噁心嘔吐、肚子脹、打嗝。應緊急服用理中丸、四逆生薑附子湯之類的藥物,不用懷疑,經過驗證是有效的。大便自然通暢、肚子脹的人,是因為熱毒被寒冷所收縮無法排出,寒氣嚴重時會拉肚子,毒稍微排出來一點就會造成肚子脹,這時候服用理中丸、四逆生薑附子湯等藥物,體內再次溫暖,拉肚子就會停止,熱毒可以再次排出,肚子脹自然也消除了,瘡疹也會自己出來。

又有瘡疹半出半未出,或出盛時卻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喘粗腹脹,而唇齒乾,口躁渴引飲譫語者,當急下之。此證是毒氣壅瘀,欲出而出不辨故腹脹,下之熱毒散,榮衛伸,則里脹消,外瘡出,合溫合下,皆得其宜,不可不述之。若下膿血而腹脹者,又非此證,宜服南金散、乳香豬血膏、理中丸、姜附湯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種瘡疹,有一半已經形成、一半還沒有形成;或是瘡疹已經形成很大一片的時候,卻有大便不通、小便赤熱疼痛、呼吸粗重、肚子脹,而嘴脣、牙齒乾燥、口乾渴想喝水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應該立刻採用瀉下的方法。這種情況是毒氣阻塞、瘀積,想要發出卻出不來,所以肚子脹;瀉下後,熱毒散開、營衛之氣得以伸展,則裡面的脹氣消散,外面的瘡疹長出來,結合溫煦治療法和瀉下治療法,都能得到適當的治療,不能不說明這一點。如果瀉下膿血而肚子脹的情況,又並不是這種證狀,應該服用南金散、乳香豬血膏、理中丸、姜附湯。

方見寒門,四逆湯,方見傷寒門。

一百二十六、七珍散。調胃進食,滋養榮衛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,山藥,黃耆(蜜炙)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

白話文:

一、內容見於寒門醫派的《四逆湯》,內容也見於傷寒醫派的《傷寒論》。

二、七珍散:

調整脾胃,促進消化與吸收,滋養氣血。

成分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黃耆(蜂蜜熬製)、甘草(烘焙)、白扁豆(炒熟)

上等分為細末,每服抄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同煎至六分盞,連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加粟米名曰:八珍散,此藥大能進食,時人患不食,用諸藥皆不效,後用此數日,飲食大進。脾土居中,躁溫皆非所宜,但得其中,則水升火降,脾愛穀味也。

白話文:

1.將上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加入一杯水、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,一起煎煮至藥湯剩六分之一杯左右,連同藥渣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。

2.加入小米後,這個方子叫做「八珍散」,這個藥方能夠增進食慾。當時有人患有不思飲食的毛病,用各種藥物治療都無效,後來用了這個藥方,幾天後飲食就大有改善。

3.脾臟位於人體中央,燥熱的環境都不適合脾臟,只有在適中的環境中,脾臟才能正常運作。這樣,水液才能上升,火氣才能下降,脾臟也會喜歡穀物的味道。

一百二十七、薤白湯。治瘡疹下利黃赤膿血及身熱。

白話文:

薤白湯:治療瘡疹,導致腹瀉,排泄黃色或紅色膿血,並伴有發燒。

薤白(切,半盞),豆豉(一盞),山梔子(十枚)

白話文:

薤白(切碎,半杯),豆豉(一杯),山梔子(十顆)

上用水五盞,同煎薤白爛為度,去滓,量大小服之,解去惡積也。

白話文:

用五盞水,與薤白同煮,煮到薤白爛為止,將雜質去除,依個人體質服用適當的量,可以去除體內的惡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