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49)

回本書目錄

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49)

1. 瘡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

一百一十五、益黃散。治小兒胃冷嘔吐,脾虛泄瀉。又治患瘡疹,因煩躁渴水,飲冷過多,暴傷脾胃,或吐或瀉,並宜服之。

丁香,訶子(煨),青皮(去穰),陳皮(去白),木香(各一分)

上為細末,水半盞,藥末一錢,同煎至三分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一百一十六、參朮丸。治小兒脾胃傷冷,外熱裡寒,不思飲食,身常壯熱,大便或溏色白,或患瘡疹,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,或冷藥過度,或瀉或腹脹,或已出瘡疹,瘢白無血色,此由裡寒,脾胃伏冷,榮衛不行致令毒氣內伏不出,宜服之。其瘡瘢白無血色者,皆從瘢白四圍紅暈再起,作膿結痂而愈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一分)

上為細末,米糕泡糊為丸,如麻子大,每服百餘丸,溫水吞下,或米飲亦得,乳食前服。前世之書,如仲景諸論,治傷寒云:輕者用理中湯,重者用四逆湯,此乃胃足陽明經而感寒邪,脾胃乃為中州之府,和理中湯,曰:辛甘發散為陽,以蛻寒邪也。理中湯煉蜜丸而嚼下,曰:理中丸,蓋添蜜甘以入脾胃,嚼而便化於中焦。

今參朮丸以粳米糕為丸,取其難化,服在脾胃,滲漉漸得消化,則中焦得暖,脾土喜躁,其熱自歸,此所以能治熱也。

一百一十七、二和散。治瘡疹,並傷寒冷熱不和,陰陽痞滿,氣不升降,服之調榮衛,升降氣,和冷熱,消食快氣。

藿香葉,香附子(炒去毛)

上等分為細末,每服抄一字,溫水調服,不拘時候。

一百一十八、六神散。治脾胃虛弱,津液躁少,內虛不食,身發虛熱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,黃耆(蜜炙)

上等分,為細末,每服抄二錢,用水半盞,生薑一片,棗一枚,同煎至三分,去滓溫服之,不拘時候。身熱甚者加烏梅少許,同煎服。

一百一十九、治中湯。治瘡痘方作熱渴欲飲,或飲冷水,或食冷物,雖身熱,其中寒,不食嘔吐下利,宜服之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青皮,陳皮(去白)

上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一錢,用水半盞,煎至三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量大小服之。

一百二十、胃風湯(證候並方見集效方。)

一百二十一、乾薑甘草湯,治瘡疹服冷藥太過,咳嗽手足冷,脈遲者,自利嘔吐不食。

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四錢)

上銼為散,水一升二合,煎至四合,去滓溫服。

一百二十二、胃愛散。調理小兒脾胃吐瀉,如斑瘡未出,醫者不識形候,便將冷藥,冰卻瘡子,致令內伏不出,將此胃愛散調理,如身體汗,即不用控心散發也,如無汗即控心散發之,後下羌活散、胃愛散。

糯米(一兩),干淡木瓜(三錢),甘草(一錢),丁香(十六個,同炒),藿香葉,紫蘇葉(各一錢)

上件藥同一處,令乾碾為細末,每服一錢或五分,煎粟米棗子湯下。

一百二十三、勻氣湯。取餘毒後調理。

桔梗(洗淨,干,五兩),甘草(炙,二兩),白乾薑(一錢),縮砂,陳皮(去白),茴香(各一兩,洗)
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或一錢,用霜木瓜煎湯調下,或用紫蘇鹽煎湯送下。

一百二十四、豆乳散。治小兒瘡疹間,偶滑泄不止,甚者宜服之。

肉豆蔻(一枚),乳香(一豆大)

上為細末,米飲調下。

一百二十五、姜附湯。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,或出盛時卻下利,肢厥嘔逆,腹脹吃噫。須急與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之類,不須疑,已試之驗也。大便自利腹脹者,是熱毒被冷所搐不能出,冷甚則為下利,其毒小得出,則為腹脹,當此以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等服之,里復溫則利止,熱毒得復出,則腹脹自消,瘡疹亦自出矣。

又有瘡疹半出半未出,或出盛時卻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喘粗腹脹,而唇齒乾,口躁渴引飲譫語者,當急下之。此證是毒氣壅瘀,欲出而出不辨故腹脹,下之熱毒散,榮衛伸,則里脹消,外瘡出,合溫合下,皆得其宜,不可不述之。若下膿血而腹脹者,又非此證,宜服南金散、乳香豬血膏、理中丸、姜附湯。

方見寒門,四逆湯,方見傷寒門。

一百二十六、七珍散。調胃進食,滋養榮衛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,山藥,黃耆(蜜炙)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

上等分為細末,每服抄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子一枚,同煎至六分盞,連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加粟米名曰:八珍散,此藥大能進食,時人患不食,用諸藥皆不效,後用此數日,飲食大進。脾土居中,躁溫皆非所宜,但得其中,則水升火降,脾愛穀味也。

一百二十七、薤白湯。治瘡疹下利黃赤膿血及身熱。

薤白(切,半盞),豆豉(一盞),山梔子(十枚)

上用水五盞,同煎薤白爛為度,去滓,量大小服之,解去惡積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翻譯: [瘡疹疾病中感受內外寒氣導致嘔吐或腹瀉者 第十二]

內容翻譯:

  1. 益黃散。治療小兒胃部受寒引發的嘔吐,以及脾虛引起的腹瀉。同樣適用於治療患瘡疹後因煩躁口渴喝太多冷飲,突然傷害脾胃,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,都適合服用。

丁香,訶子(煨),青皮(去瓤),陳皮(去白),木香(各一份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半碗水加一錢藥粉,一同煎煮至只剩三分之一碗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。

  1. 參術丸。治療小兒脾胃受寒,外表熱內裏寒,食慾不振,身體經常發熱,大便稀且色白,或患瘡疹時身體大熱,因爲吃了冷食或過量寒性藥物,導致腹瀉或腹部脹氣,或者瘡疹已經長出但疤痕蒼白無血色,這都是因爲體內寒氣,脾胃潛藏寒氣,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毒素無法排出體外,適合服用此藥。如果疤痕蒼白無血色,會從疤痕周圍紅暈處再次鼓起,形成膿包結痂痊癒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一份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米糕泡成糊狀製成丸藥,如芝麻大小,每次服用一百多粒,溫水送服,也可以用米湯,餵奶或進食前服用。古代醫書如張仲景的理論提到,治療寒邪侵襲使用理中湯輕症,四逆湯重症,這是針對胃部和足陽明經受寒邪,脾胃爲中焦,使用理中湯,辛甘發散爲陽,可以驅除寒邪。理中湯加蜂蜜煉製,稱爲理中丸,蜂蜜的甜味可以入脾胃,嚼碎後在中焦消化。

參術丸使用粳米糕製成丸藥,難以消化,在脾胃停留更久,慢慢消化,中焦得到溫暖,脾土喜歡燥熱,熱氣自然迴歸,這就是它能夠治療熱病的原因。

  1. 二和散。治療瘡疹,以及感受寒氣導致的冷熱不調,陰陽痞滿,氣機升降失調,服用後可調節氣血,升降氣機,調和冷熱,消食順氣。

藿香葉,香附子(炒去毛)

等份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撮,溫水調服,不限時間。

  1. 六神散。治療脾胃虛弱,津液燥少,內虛不食,身體發熱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,黃芪(蜜炙)

等份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半碗水,一片生薑,一顆紅棗,一同煎煮至剩三分之一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。身體發熱嚴重者可加入少許烏梅,一同煎煮服用。

  1. 治中湯。治療瘡痘初期發熱口渴想喝水,或喝了冷水,或吃了冷食,雖然身體發熱,但體內寒氣,食慾不振,嘔吐腹瀉,適合服用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青皮,陳皮(去白)

等份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半碗水煎煮至剩三分之一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,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。

  1. 胃風湯(證候和配方見集效方。)

  2. 乾薑甘草湯,治療瘡疹服用寒性藥物過多,咳嗽手腳冰冷,脈搏遲緩,腹瀉嘔吐不食。

乾薑(炮),甘草(炙,各四錢)

搗碎成散劑,一碗水加二合,煎煮至剩四合,去渣溫服。

  1. 胃愛散。調理小兒脾胃吐瀉,如果斑瘡未出,醫生未能識別症狀,就給予寒性藥物,導致瘡疹潛藏無法長出,可用胃愛散調理,如果身體出汗就不必使用控心散,如果沒有出汗則需要使用控心散,之後再使用羌活散和胃愛散。

糯米(一兩),幹淡木瓜(三錢),甘草(一錢),丁香(十六個,同炒),藿香葉,紫蘇葉(各一錢)

將所有藥材混合乾燥,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或五分,用粟米棗子湯送服。

  1. 勻氣湯。用於餘毒清除後的調理。

桔梗(洗淨,幹,五兩),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一錢),縮砂,陳皮(去白),茴香(各一兩,洗)

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,用霜木瓜煎湯調服,或用紫蘇鹽煎湯送服。

  1. 豆乳散。治療小兒瘡疹期間偶爾嚴重腹瀉不止,情況嚴重者適用。

肉豆蔻(一枚),乳香(一豆大)

磨成細粉,米湯調服。

  1. 姜附湯。治療瘡疹部分長出而部分未出,或者長出旺盛時卻腹瀉,四肢冰冷嘔吐,腹部脹氣打嗝。應立即給予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之類,無需猶豫,已經經過驗證有效。大便自行腹瀉腹部脹氣,是因爲熱毒被寒氣抽搐無法排出,寒氣過重就會腹瀉,毒素稍微排出,就會腹部脹氣,此時服用理中丸、四逆姜附湯等,裏焦恢復溫暖腹瀉就會停止,熱毒能夠再次排出,腹部脹氣自然消失,瘡疹也會自行長出。

還有瘡疹部分長出部分未出,或者長出旺盛時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喘息粗重腹部脹氣,嘴脣牙齒乾燥,口燥渴飲水,胡言亂語,應立即進行通便。這是因爲毒素淤積,想要排出卻又無法分辨,所以腹部脹氣,通便後熱毒散去,氣血得以暢通,裏焦脹氣消除,外瘡長出,溫補和通便都適宜,不可不提。如果排膿血且腹部脹氣,又不是這種情況,適合服用南金散、乳香豬血膏、理中丸、姜附湯。

參考寒門,四逆湯,參考傷寒門。

  1. 七珍散。調理脾胃增進食慾,滋養氣血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,山藥,黃芪(蜜炙),甘草(炙),白扁豆(炒)

等份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一碗水,三片生薑,一顆紅棗,一同煎煮至剩六分,連渣溫服,不限時間。加入粟米稱爲八珍散,這藥能大大增進食慾,當時人們食慾不振,使用各種藥物均無效,後來使用此藥幾天,飲食明顯增加。脾土位於中焦,燥熱都不適合,只要適度,就能使水升火降,脾臟喜愛穀物的味道。

  1. 薤白湯。治療瘡疹腹瀉黃赤膿血以及身體發熱。

薤白(切,半碗),豆豉(一盞),山梔子(十枚)

用水五碗,一同煎煮至薤白爛熟即可,去渣,根據年齡大小服用,幫助排除惡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