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37)

回本書目錄

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37)

1. 瘡疹愈後忽遍身青色或黑色,手足厥冷,口噤,涎聲如鋸者何

此名中地風也。小兒瘡疹方愈,榮衛尚弱,餘毒未解,忽然遍身或青或黑色,手足厥冷,口噤涎響甚者,手足微搐,此由四時五行節令氣交,有風雨寒暑地氣暴至,小兒瘡疹方愈,榮衛尚弱,被地風所吹,毒氣襲虛而入,故生是疾也。宜用《和劑方》消風散二錢,入蟬蛻末二錢,分作三服,生薑薄荷汁酒各數點,溫湯頓服,二三服即立醒矣,隨時少汗而解。或出癮疹,或再出麩疹而愈。

此乃京師醫官宋鑑用此,無不愈者,後敷於此方用之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就是民間所說的「地風」。小兒瘡疹剛剛治癒,體內的正氣和防禦力還很弱,餘毒還沒有完全消散。這時,如果突然遇上風雨寒暑等劇烈的地氣,就會被這種地風吹拂,毒氣趁虛而入,就會得這種病。應該使用《和劑方》中的「消風散」二錢,加入蟬蛻末二錢,分三次服。同時用生薑汁、薄荷汁和酒各幾滴,混合溫水一次喝下,二、三次之後就能立即甦醒,隨後就會微微出汗,病就好了。有的會出癮疹,有的會再出麩疹,然後就好了。

此方為京師醫官宋鑑使用,所有患者無不痊癒。後世將此方記載於此,以供使用。

2. 瘡疹已出狂叫喘呼

瘡疹已出者,熱毒自里而達外,狂叫喘呼者,臟腑熱燥而無津液也。夫腎水常欲升,心火斂而降,今五臟皆熱,瘡疹既出,津液外泄,臟腑乾涸,無陰氣以守之,則陽毒燥於上,故狂叫喘呼,宜服犀角地黃湯、玳瑁散、甘草散、麻黃散主之。更看大小便,何部不利,利之必愈。

白話文:

當瘡疹已經長出來,表示體內的熱毒已經從內部到達外皮。如果患者狂叫喘呼,表示患者五臟腑臟有熱,體內津液已經耗盡。腎水通常想往上走,心火會往下收斂,但現在五臟都有熱,瘡疹出現在體表,體內津液外洩,五臟腑臟乾枯,體內沒有陰氣可以守住,因此陽氣的毒性會在體表作亂,導致患者狂叫喘呼。適合治療的藥方包括犀角地黃湯、玳瑁散、甘草散、麻黃散為主。另外,還可以觀察患者大小便的狀況,如果是哪一部分不順暢,治療好該部位,就可以治癒患者。

3. 豬尾膏證

虛汗實汗,皆汗也,虛熱實熱,皆熱也。是以瘡疹倒靨,有虛有實,方論皆稱倒靨而已,可不分而辨正之。蓋以瘡痘始發,或斑或血疱未結痂疕之際,或因久不食,或因自利,或感寒邪,裡虛寒不能運行榮衛,至不能出者,瘡疹雖黑靨則出,宜豬尾膏,使心既通,榮衛將復,則氣和神蘇,瘡疹自結痂疕矣。夫蘊毒作斑點,斑點作血疱,血疱如豆,起於肌皮之上,名曰痘瘡。

白話文:

虛汗和實汗都是汗,虛熱和實熱都是熱。所以瘡疹和痘瘡的病癥,既有虛症,又有實症,但通常只稱呼它們為痘瘡或瘡疹,可以不分而辨證治療。這是因為瘡痘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不管是斑點還是血皰,都還沒結痂,有的人因為長時間不吃東西,或是因為拉肚子,或是被寒邪侵襲,裡虛寒不能運行氣血,以至於痘疹雖然變黑了,但是無法消退,這時候應該用豬尾膏,讓心氣暢通,氣血恢復運轉,那麼人的精神就會好轉,瘡疹也會自行結痂。毒氣蘊集而形成斑點,斑點發展成血皰,血皰像豆子一樣,長在肌肉和皮膚上,這就是痘瘡。

既作血疱,血疱作膿疱,膿疱結痂疕而愈。今作血疱,而日數當結膿窠而不結膿窠者,是毒氣尚有,復入於裡。古人處方,心涼熱毒,氣不能復侵於心,若毒在肌膚,則無慮矣。以此觀之,瘡痘至血疱,是毒已盡在外也,後用豬尾膏,則毒氣不能復入也。今有醫者及病家,見斑點或見血疱出遲,便用豬尾膏,殊不知毒氣未出盡,而心胃寒涼,毒氣不能出,誤人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當病竈形成水泡,水泡化膿,膿皰結痂癒合。現在病竈形成水泡,然而到了結膿瘡的時間卻不見膿瘡,這是因為毒氣依然存在,再次侵入了身體內部。古人開立的處方,可以讓心氣涼爽、毒熱消除,毒氣便不能再侵犯心臟,假使毒氣位於肌膚,便不須擔心了。依此觀察,瘡痘到了水泡階段,表示毒氣已經完全浮出體外了,這時再使用豬尾膏,毒氣便不能再侵入體內了。現在有些醫生和患者,看到斑點或水泡出現地比較慢,便用豬尾膏,殊不知毒氣尚未完全排出,而心臟和胃部又寒涼,毒氣無法排出,誤人者實在太多。

豬尾膏是毒氣已未出盡,未結膿窠者,熱氣與血相搏,尚可同榮衛出入周流,恐其毒氣入里而用之也。又論小兒方書,亦用腦子豬血等藥服之,遂斑點出而愈。者,此言為害尤甚,非瘡痘之藥也,乃是治傷寒瘟毒熱證,危急用之,熱散然後斑出而愈,是治發斑者,非治瘡痘之斑,後人不為祖述,以誤敷誤而用之者,可怪矣。

白話文:

豬尾膏是毒氣還沒有完全排出,還沒有形成膿腫的,熱氣與血液相搏,還可以和榮衛一起出入周流,恐怕的是毒氣進入體內再用它。又論述小兒的醫方,也用腦子、豬血等藥服用,於是紅斑出現而痊癒。說的是,這種說法危害尤其嚴重,不是治療瘡痘的藥,而是用來治療傷寒、瘟毒、熱證,緊急情況下使用,熱散後紅斑出現而痊癒,這是治療發斑的藥,不是治療瘡痘的紅斑,後人沒有遵循祖訓,錯誤地敷用和使用,實在令人驚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