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宿

《奇效良方》~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31)

回本書目錄

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(31)

1. 傷寒熱毒甚則不可不發表

傷寒熱毒在表,未能作汗,或當汗而不得汗,暴熱灼於肌膚,故發斑瘡疹痘疱也。其疱色白,或赤如火丹,瘡頭瘭漿白膿者輕,若紫色作根,隱隱在肌肉者甚重。五內七竅皆有瘡,其形如豆,故以名焉。此乃傷寒發疱,小兒肌肉嬌嫩多有此,故因而及之。

白話文:

當傷寒熱毒在體表時,但不能發汗,或在應該發汗時卻不能發汗,暴烈的高熱灼傷了肌膚,所以會產生斑疹、痘瘡和水皰。這些皰疹的顏色是白色,或是像火丹一樣的紅色,瘡口有白色膿液溢出者較輕,若是紫色的,並且深入到肌肉中的,則病情較重。人的五臟六腑和七竅內都有瘡,形狀像豆子,所以就用這個名字來稱呼它。這種因傷寒而產生的皰瘡,在小孩身上比較常見,因為他們皮膚嬌嫩,所以往往因此而受到這種疾病的侵襲。

2. 瘡疹餘毒不盡煩渴胸滿

熱在表而生瘡疹,瘡疹已出將愈,則表雖退有餘毒在裡,則令小兒胸滿煩躁而渴,此皆失於解利,熱毒不散所致也,宜黃連散燈心散黃芩散甘露散,皆可選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熱毒在體表而生瘡疹,瘡疹已經出現快好的時候,外在的病邪雖然已經退卻,但體內還有餘毒,就會導致小兒胸悶煩躁而口渴,這些都是沒有及時疏散外在的熱毒所造成的。此時宜選用黃連散、燈心散、黃芩散、甘露散等藥物治療。

3. 瘡疹不結痂疕

瘡疹因熱而出,又因太熱甚而不能結痂疕,是以內外蒸郁,無陰氣以斂之故也。前人以宣風散導之,以生犀散解之,使熱不復脹,必結痂疕矣。又有發如膿窠,不肯作靨者,調砂糖水與吃則結疕,此法須觀瘡子未出盡,切不可用。蓋瘡子初發而食甜物,如糖蜜棗柿,必瘡子入目,尤宜忌之。

白話文:

瘡疹是因熱而產生,如果熱氣過盛,瘡就不會結痂化膿,這是因為內外熱氣鬱結,缺乏陰氣斂氣的緣故。以前的人用宣風散和導散來治療,也用生犀散來消散,使熱氣不再膨脹,這樣瘡就會結痂化膿了。還有一種瘡疹,像膿包一樣,久久不肯潰破,可以吃糖水來促進潰破結痂,這個方法必須觀察瘡是否已完全發出來纔可以用。

因為瘡疹初起時吃甜食,如糖、蜜、棗、柿子,容易引起瘡口感染,所以要特別忌口。

此云用砂糖者,是瘡子作膿窠,毒氣已定而用之,庶不為目害矣。又有血疱出已七日不結痂疕者,宜用豬尾膏則愈矣。

白話文:

這裏說要用砂糖,是指瘡口已經化膿,毒氣已經穩定,此時使用砂糖,就不會對眼睛造成危害了。另外,如果有血皰出現已經七天了還沒有結痂癒合,這時候應該使用豬尾油膏來治療,就可以痊癒了。

4. 辨瘡疹並水瘡子入大腸

疹與痘輕重不同,疹自表而出於腑則輕,痘自里而出於臟則重。世俗但見疹見痘,方知輕重,未能預知而防備。然疹與痘其初何以辨之?茅先生論有見於未然,且早晨渾身微熱,眼睛黃色,兩脅下汲汲然動,甚至發如驚風狀,亦身有大熱,手足逆冷,此病屬臟,治以獨勝散發之,以和平生津藥潤之,此必是瘡痘。

白話文:

疹子和痘瘡的輕重程度不同,疹子從身體表面發出,屬於腑部,所以較輕;痘瘡從身體裡面發出,屬於臟腑,所以較重。一般人只看到疹子和痘瘡出現了,才知道輕重,不能預先知道並預防。但是,疹子和痘瘡,在剛開始的時候,怎麼區分呢?茅先生的理論在於見到疾病的徵兆,而且早晨渾身微熱,眼睛發黃,兩脅下急促的跳動,甚至發作起來像驚風的樣子,並且身體發高燒,手腳冰冷,這種疾病屬於臟腑,應該用獨勝散發散風邪,用滋陰生津的藥物來滋潤身體,這必定是瘡痘。

謹不可投涼藥,恐水入大腸,而痘子不出,則瀉下如赤豆汁,及朝出而暮靨,或腮頰赤色如掌大,口內有臭氣,唇焦目閉腹脹者,此必死候。此是瘡毒入里,由用利藥,裡虛毒陷入腸中,或便膿,或便赤汁,皆惡候也。且疹候早晨微熱,午後亦大熱,眼白赤色而不黃,手足冷而吐逆,此屬腑為疹。

白話文:

不可輕易給予清熱解毒的藥物,免得將水份帶入大腸,導致痘子無法順利發出。如果出現瀉下如赤豆汁的症狀,或是在早上發出的痘子,到了晚上卻消失,或是有腮頰處出現掌心大小的紅色斑塊,伴有口臭、嘴脣焦黑、眼睛閉合不開以及腹脹等症狀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
這是因為瘡毒進入體內,使用了清熱解毒的藥物,導致體內虛弱,毒邪陷入腸中。可能會出現膿便或紅色汁液便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此外,如果疹子在早上出現微熱,到了下午高熱,眼睛發紅但不發黃,手足冰涼、嘔吐和腹瀉,這是由於腑氣引起的疹子。

治法如治瘡痘,若輒用利藥,變為惡候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如同治療瘡痘一般,若隨意使用辛辣的藥物,會導致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