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石膽

味酸,寒。主明目,目痛;金創,諸癇痙;女子陰蝕痛,石淋寒熱,崩中下血,諸邪毒氣,令人有子。煉餌服之,不老,久服,增壽神仙。能化鐵為銅,成金銀(《御覽》引作合成)。一名畢石,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石膽,神農:酸,小寒;李氏:小寒;桐君:辛,有毒;扁鵲:苦,無毒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黑石,一名銅勒,生羌道或名青山,二月瘐子、辛丑採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黑石,一名棋石,一名銅勒,生羌道、羌里、句青山。二月瘐子、辛丑日採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石膽,出隴西羌道。陶弘景雲:《仙經》一名立制石,《周禮》瘍醫:凡療瘍,以五毒攻之;鄭云:今醫方有五毒之藥,作之合黃堥,置石膽、丹沙、雄黃、礬石、磁石其中,燒之三日三夜,其煙上著,以雞羽掃取之以注創,惡肉破骨則盡出,《圖經》曰:故翰林學士楊億嘗筆記直史館楊嵎,有瘍生於頰,人語之,依鄭法合燒,藥成。注之瘡中,遂愈。

信古方攻病之速也。

白話文:

石膽,味道酸,性寒。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,治療眼睛疼痛;外傷,各種癲癇抽搐;女性陰部潰爛疼痛,結石引起的寒熱,崩漏下血,各種邪毒之氣,並且能使婦人懷孕。將它煉製後服用,可以不衰老,長期服用,能增壽成仙。它還能將鐵轉化為銅,並煉成金銀(《御覽》引用為合成)。它有一個別名叫做畢石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石膽,神農認為味道酸,性微寒;李氏認為性微寒;桐君認為味辛,有毒;扁鵲認為味苦,無毒(《御覽》引用說:它有一個別名叫做黑石,又名銅勒,生長在羌道,又叫做青山,在二月瘐子、辛丑日採集)。

《名醫》說:它有一個別名叫做黑石,又名棋石,又名銅勒,生長在羌道、羌里、句青山。在二月瘐子、辛丑日採集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石膽,出產於隴西的羌道。陶弘景說:《仙經》中,它有一個別名叫做立制石。《周禮》中,瘍醫說:凡是治療瘡瘍,要用五毒來攻它;鄭玄解釋說:現在的醫方中,有五毒的藥物,將其與黃堥混合,再放入石膽、丹砂、雄黃、礬石、磁石在其中,燒製三天三夜,煙霧附著在上方,用雞毛掃下來塗在傷口上,惡肉和壞骨就能全部清除。《圖經》說:翰林學士楊億曾經筆記記錄在直史館,楊嵎臉頰長了瘡,有人告訴他依照鄭玄的方法合藥燒製,藥製成後,塗在瘡中,就痊癒了。

由此可見古代藥方治療疾病的快速效果。

2. 空青

味甘,寒。主眚盲耳聾。明目,利九竅,通血脈,養精神。久服,輕身、延年、不老。能化銅、鐵、鉛、錫作金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空青,神農、甘。一經:酸。久服,有神仙玉女來時,使人志高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,銅精熏則生空青,其腹中空,三月中旬採,亦無時。

案:《西山經》云:皇人之山,其下多青;郭璞云:空青,曾青之屬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空青,出巴郡。《司馬相如賦》云:丹青。張揖云:青,青雘也。顏師古云:青雘,今之丹青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。主要治療眼睛生翳導致的失明、耳朵聽力喪失。能夠使眼睛明亮,疏通身體九竅,暢通血脈,滋養精神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、保持年輕。還能將銅、鐵、鉛、錫等金屬轉化成黃金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空青,神農嘗之,味道甘甜。另一種說法:味道酸澀。長期服用,會有神仙玉女降臨,使人志向高遠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益州和越巂山有銅礦的地方,銅礦精華熏蒸後產生空青,它的內部是空心的,在三月中旬採摘,也可以隨時採摘。

考證:《西山經》說:皇人之山,山下盛產青色礦物;郭璞說:空青,屬於曾青之類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空青,產於巴郡。《司馬相如賦》中提到:丹青。張揖說:青,是青雘。顏師古說:青雘,就是現在所說的丹青。

3. 曾青

味酸,小寒。主目痛,止淚,出風痹,利關節,通九竅,破症堅積聚。久服輕身、不老。能化金、銅,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蜀中及越巂。採無時。

案:《管子·揆度篇》云:秦明山之曾青;《荀子》云:南海,則有曾青。楊倞注:曾青,銅之精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曾出宏農豫章,白青,出新塗。青色者,善。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云:青天八百歲,生青曾。高誘云:曾青,青石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眼睛疼痛、止住流淚、消除風痹、使關節靈活、疏通身體各個孔竅、破除體內硬塊和腫塊積聚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。它能腐蝕金屬、銅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蜀地和越巂,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
考證:《管子·揆度篇》說:秦明山出產曾青;《荀子》說:南海地區有曾青。楊倞註解說:曾青是銅的精華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曾青出產於宏農和豫章,白青出產於新塗。青色的品質較好。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說:青天經過八百年會產生青曾。高誘說:曾青是青色的石頭。

4. 禹餘糧

味甘,寒。主咳逆,寒熱煩滿,下(《御覽》有痢字)赤白,血閉癥瘕,大熱。煉餌服之,不飢、輕身、延年。生池澤及山島中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餘糧,生東海及池澤中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禹餘糧出河東;《列仙傳》云:赤斧,上華山取禹餘糧;《博物志》云:世傳昔禹治水,棄其所餘食於江中,而為藥也。按:此出《神農經》,則禹非夏禹之禹,或本名白餘糧,《名醫》等移其名耳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寒。主要治療咳嗽、氣逆上衝,身體忽冷忽熱、煩躁不安,以及下痢(有的版本寫作痢疾)拉出紅、白膿血,婦女閉經、腹部腫塊,以及身體發熱等症狀。將其煉製後服用,可以不感到飢餓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這種藥材生長在池澤和山島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白餘糧,生長在東海和池澤中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禹餘糧產自河東;《列仙傳》說:赤斧,在華山採取禹餘糧;《博物志》說:世間相傳,以前大禹治水時,將剩餘的食物丟在江中,因此變成了藥材。按:此藥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,那麼這個禹不是夏朝的禹,或許它本名就叫白餘糧,只是《名醫別錄》等書改變了它的名字罷了。

5. 太乙餘食

味甘,平。主咳逆上氣,癥瘕、血閉、漏下,餘邪氣。久服,耐寒暑、不飢,輕身、飛行千里、神仙(《御覽》引作若神仙)。一名石腦,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太一禹餘糧,一名禹哀,神農、岐伯、雷公:甘,平;李氏:小寒;扁鵲:甘,無毒。生太山上,有甲;甲中有白,白中有黃,如雞子黃色,九月採,或無時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太白。九月採。

案:《抱朴子·金丹篇》云:《靈丹經》用丹沙、雄黃、雌黃、石硫黃、曾青、礬石、磁石、戎鹽、太一禹餘糧,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,三十六日成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腹內腫塊、閉經、婦女經血不止,以及殘留的邪氣。長期服用,能抵抗寒冷和暑熱,不感到飢餓,使身體輕盈,能日行千里,如神仙一般。(《太平御覽》引用時,說效果如同神仙)。又名石腦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太一禹餘糧,又名禹哀。神農、岐伯、雷公認為:味道甘甜,性平和;李氏認為:稍微寒涼;扁鵲認為: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生長在太山上,有外殼;外殼中有白色的部分,白色部分中有黃色的部分,如同雞蛋黃色,在九月採摘,或者不拘時節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太白山。九月採摘。

考證:《抱朴子·金丹篇》中說:《靈丹經》使用丹砂、雄黃、雌黃、石硫黃、曾青、礬石、磁石、戎鹽、太一禹餘糧,也使用六一泥及神室祭祀儀式合成,需要三十六天才能製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