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鉤吻

(《御覽》作肳),

味辛,溫。主金創乳痓,中惡風,咳逆上氣,水腫,殺鬼注(舊作疰,《御覽》作注,是)蠱毒。一名野葛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秦,鉤腸,一名毒根,一名野葛。神農:辛;雷公:有毒,殺人。生南越山,或益州,葉如葛,赤莖大如箭、方,根黃。或生會稽東治,正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傅高山及會稽東野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莨,鉤吻也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云:蝮蛇螫人,敷以和堇,則愈。高誘云:和堇,野葛,毒藥。《博物志》云:鉤吻毒,桂心、蔥葉,沸,解之。陶弘景雲:或云鉤吻是毛莨。沈括《補筆談》云:閩中人,呼為吻莽,亦謂之野葛;嶺南人,謂之胡蔓;俗謂之斷腸草。此草,人間至毒之物,不入藥用。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,非此鉤吻也。

白話文:

鉤吻,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用於治療金屬創傷、嬰兒抽搐、中風引起的邪風、咳嗽氣逆、水腫,以及殺滅鬼注(舊作疰,但《御覽》作注,是對的)和蠱毒。又名野葛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秦地稱它為鉤腸,又名毒根,也叫野葛。神農認為它味辛;雷公認為它有毒,能致人死亡。生長在南越山,或益州一帶,葉子像葛,紅色莖幹大如箭桿,呈方形,根部是黃色的。有的生長在會稽東治,正月採摘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高山以及會稽東郊野外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莨,就是鉤吻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說:被蝮蛇咬傷,敷上和堇,就能痊癒。高誘解釋說:和堇,就是野葛,是毒藥。《博物志》說:鉤吻的毒性,可以用桂心、蔥葉煮沸後解毒。陶弘景說:有人說鉤吻是毛莨。沈括在《補筆談》中說:福建人稱它為吻莽,也叫野葛;嶺南人稱它為胡蔓;民間俗稱斷腸草。這種草,是人間劇毒之物,不入藥使用。恐怕本草書中所記載的鉤吻是另一種植物,並非此處所說的鉤吻。

2. 射干

味苦,平。主咳逆上氣,喉痹咽痛不得消息,散急氣,腹中邪逆,食飲大熱。一名烏扇,一名烏蒲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射干,一名黃遠也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烏翣,一名烏吹,一名草姜。生南陽田野。三月三日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鳶尾,烏萐,射干也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云:西方有木焉,名曰射干,莖長四寸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射干根如囗囗囗安定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喉嚨腫痛導致呼吸困難,能疏散急促的氣、腹中邪氣逆行、吃喝過多導致的燥熱。又名烏扇,也叫烏蒲。生長在山谷間。

《吳普》說:射干,又名黃遠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烏翣、烏吹、草姜。生長在南陽田野。在三月初三採根,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鳶尾、烏萐,指的都是射干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說:西方有一種樹木,名叫射干,莖長四寸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射干根像□□□,出產在安定郡。

3. 蛇合

(原注云,合是含字),

味苦,微寒。主驚癇寒熱邪氣,除熱,金創,疽痔鼠瘻,惡創,頭瘍。一名蛇銜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益州。八月採,陰乾。

按:《本草圖經》云:或云是雀瓢,即是蘿摩之別名。據陸璣云:芄蘭,一名蘿摩,幽州謂之雀瓢,則即《爾雅》雚,芄蘭也。《唐本草》別出蘿摩條,非。又,見女青。

白話文:

(原註說,合字通「含」字)

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驚風癲癇、寒熱病邪,可以清除熱邪,治療刀傷,以及癰疽、痔瘡、瘻管、惡性瘡瘍、頭部潰瘍。又名蛇銜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產於益州。在八月採收,陰乾。

考證:《本草圖經》說:有人說蛇合就是雀瓢,也就是蘿摩的別名。根據陸璣說:芄蘭,又名蘿摩,幽州稱之為雀瓢,那麼就是《爾雅》中的雚,也就是芄蘭。《唐本草》將蘿摩單獨列為一條,是不對的。另外,還可參考女青這種藥材。

4. 恆山

(舊作常山,《御覽》作恆山,是),

味苦,寒。主傷寒寒熱,熱發溫瘧,鬼毒,胸中痰結吐逆。一名互草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恆山,一名漆葉。神農、岐伯:苦;李氏:大寒;桐君:辛,有毒。二月、八月採。

《名醫》曰:生益州及漢中。八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云:佗授以漆葉青黏散:漆葉屑一斗,青黏十四兩,以是為率,言久服去三蟲,利五臟,輕體,使人頭不白。

白話文:

恆山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熱病發作、溫瘧(一種瘧疾)、鬼毒(傳說中鬼怪引起的疾病)、胸中痰結、嘔吐等症狀。又名互草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恆山,又名漆葉。神農、岐伯認為它味苦;李氏認為它性大寒;桐君認為它味辛,有毒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收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益州(今四川一帶)和漢中。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
考證: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記載:華佗傳授漆葉青黏散的配方:漆葉的碎末一斗,青黏十四兩,以此為比例。據說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體內三蟲(蛔蟲、蟯蟲、寸白蟲等寄生蟲),調理五臟,使身體輕健,頭髮不變白。

5. 蜀漆

味辛,平。主瘧及咳逆寒熱,腹中症堅、痞結、積聚,邪氣、蠱毒、鬼注(舊作疰,《御覽》作蛀)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蜀漆葉,一名恆山。神農、岐伯、雷公:辛,有毒;黃帝:辛;一經:酸。如漆葉藍青相似,五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江陵山及蜀漢中常山。苗也,五月採葉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恆山,蜀漆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蜀漆,出蜀郡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平。主要治療瘧疾和咳嗽氣逆、發冷發熱,腹部內腫塊堅硬、痞塊結聚、積聚不散,以及邪氣、蠱毒、鬼注(舊時寫作疰,《御覽》中寫作蛀)等病症。生長在四川的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蜀漆的葉子,又名恆山。神農、岐伯、雷公認為其味辛辣,有毒;黃帝認為其味辛辣;一經認為其味酸。外觀像漆樹葉子,又像藍草和青草,在五月採摘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江陵山以及蜀漢中的常山。是植物的苗,在五月採摘葉子,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記載說:恆山就是蜀漆。《範子計然》記載說:蜀漆,產自蜀郡。

6. 甘遂

味苦,寒。主大腹疝瘕,腹滿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,破症堅積聚,利水穀道。一名主田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甘遂,一名主田,一名白澤,一名重澤,一名鬼醜,一名陵藁,一名甘槁,一名甘澤。神農、桐君:苦,有毒。歧伯、雷公:有毒。須二月、八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甘藁,一名陵藁,一名陵澤,一名重澤。生中山,二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陵澤,甘遂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甘遂,出三輔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腹部脹大、疝氣、腹部脹滿、臉部和眼睛浮腫、體內停滯的痰飲和未消化的食物,能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和積聚,疏通水液代謝及排泄通道。又名主田。生長在川谷地區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甘遂,又名主田、白澤、重澤、鬼醜、陵藁、甘槁、甘澤。神農、桐君認為它味苦,有毒。歧伯、雷公認為它有毒。需要在二月和八月採收。(《御覽》引用)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甘遂,又名甘藁、陵藁、陵澤、重澤。生長在中山一帶,二月採收根部,在陰涼處乾燥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陵澤,就是甘遂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甘遂,出產於三輔地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