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莨蕩子

味苦,寒。主齒痛出蟲,肉痹拘急,使人健行,見鬼。多食,令人狂走。久服,輕身、走及奔馬、強志、益力、通神。一名橫唐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行唐。生海濱及壅州。五月採子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𦶐萍,䕞蕩也。陶弘景雲:今方家多作狼蓎。舊作菪。案:《說文》無菪、蓎字。《史記·淳于意傳》云: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引以莨蕩藥一撮。《本草圖經》引作浪蕩,是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牙痛,能殺死牙齒裡的蟲,也能治療肌肉麻痺、痙攣等症狀,使人行走有力,甚至能看見鬼。如果吃太多,會使人發狂奔跑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跑起來像馬一樣快、意志堅強、增強體力、精神通達。它又叫做橫唐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行唐。生長在海邊及雍州一帶。五月採收果實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𦶐萍,就是莨蕩。陶弘景說:現在的醫家大多把它叫做狼蓎。以前寫作菪。但《說文解字》裡沒有菪、蓎這兩個字。《史記·淳于意傳》記載:淄川王的妃子懷孕了卻沒有奶水,用一小撮莨蕩藥來治療。《本草圖經》裡寫作浪蕩,這是正確的。

2. 草蒿

味苦,寒。主疥瘙、痂癢、惡創,殺蟲,留熱在骨節間,明目。一名青蒿,一名方潰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華陰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蒿,菣也;菣,香蒿也,或作𦸃。《爾雅》云:蒿菣。郭璞云: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:菴䕡。注《漢書音義》曰:菴䕡,蒿也。陶弘景雲:即今青蒿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疥瘡、搔癢、結痂、惡性瘡瘍,能殺蟲,清除滯留在骨節間的熱邪,有明目的功效。又名青蒿,又名方潰。生長在川澤地區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產於華陰地區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蒿,就是菣;菣,就是香蒿,有的寫作𦸃。《爾雅》說:蒿就是菣。郭璞說:現在人們稱呼青蒿中香味濃郁、可以炙烤食用的那種為菣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:裡面寫的菴䕡。註解《漢書音義》說:菴䕡,就是蒿。陶弘景說:就是現在的青蒿。

3. 旋覆花

味鹹,溫。主結氣、脅下滿、驚悸,除水,去五臟間寒熱,補中下氣。一名金沸草,一名盛椹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戴椹。生平澤。五月採花,曬乾,二十日成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蕧,盜庚也。《爾雅》云:蕧,盜庚。郭璞云:旋覆似菊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溫。主要治療胸腹氣結、脅下脹滿、心悸,能排除體內水濕,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,並補益中下焦的氣機。它又名金沸草,也叫盛椹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戴椹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。在五月採摘花朵,曬乾,大約二十天就能完成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蕧,就是盜庚。《爾雅》也說:蕧,就是盜庚。晉朝的郭璞說:旋覆花長得像菊花。

4. 藜蘆

(《御覽》作梨蘆),

味辛,寒。主蠱毒,咳逆,泄利腸澼,頭瘍疥瘙,惡創,殺諸蠱毒,去死肌。一名蔥苒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藜蘆,一名蔥葵,一名豐蘆,一名蕙葵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山蔥,一名公苒)。神農、雷公:辛,有毒(《御覽》引云:玄黃帝:有毒);岐伯:咸,有毒;李氏:大寒,大毒;扁鵲:苦,有毒,大寒。葉、根小相連(《御覽》引云:二月採根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蔥菼,一名山蔥。生太山。三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藜蘆,蔥苒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藜蘆,出河東,黃白者,善。《爾雅》云:茖,山蔥,疑非此。

白話文:

藜蘆,味道辛辣,屬性寒涼。主要用於治療蠱毒引起的疾病、咳嗽氣逆、腹瀉痢疾、頭部瘡瘍疥癬、惡性腫瘡,能殺滅各種蠱毒,去除壞死的肌肉。它的別名是蔥苒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藜蘆,別名蔥葵、豐蘆、蕙葵(《御覽》引述還說:別名山蔥、公苒)。神農、雷公認為它味辛,有毒(《御覽》引述黃帝認為:有毒);岐伯認為它味鹹,有毒;李氏認為它屬性大寒,有劇毒;扁鵲認為它味苦,有毒,屬性大寒。它的葉子和根部緊密相連(《御覽》引述說:在二月採集根部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的別名是蔥菼、山蔥。生長在泰山一帶。三月採集根部,然後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藜蘆,就是蔥苒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藜蘆,產於河東地區,其中黃白色的品質最好。《爾雅》說:茖,是山蔥,這可能不是指藜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