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虎掌
味苦,溫。主心痛寒熱,結氣、積聚、伏梁,傷筋、痿、拘緩,利水道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虎掌,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;岐伯、桐君:辛,有毒。立秋九月採之(《御覽》引云:或生太山,或宛朐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虎掌,瓜屬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溫。主要治療心痛寒熱,胸腹氣結、積聚、伏梁(腹部腫塊),筋骨損傷、痿軟、拘攣遲緩,並能疏通水道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虎掌,神農、雷公認為:味苦,無毒;岐伯、桐君認為:味辛,有毒。在立秋後的九月採收(《御覽》引述說:有的生長在太山,有的生長在宛朐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漢中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收,陰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虎掌,是瓜類植物。
2. 鳶尾
味苦,平。主蠱毒邪氣,鬼注,諸毒,破癥瘕積聚,去水,下三蟲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鳶尾,治蠱毒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烏園。生九嶷山。五月採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鳶尾,烏萐,射干也(疑當作鳶尾,烏園也;烏翣,射干也。是二物)。《唐本》注云:與射干全別。
白話文:
味道苦澀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蠱毒邪氣、鬼魅附身、各種毒素,能破除體內腫塊積聚,排除體內多餘水分,驅除體內三種寄生蟲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鳶尾可以治療蠱毒(出自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鳶尾又名烏園。生長在九嶷山,五月採摘。
考證:《廣雅》記載:鳶尾、烏萐,就是射干(我認為應該是鳶尾,又名烏園;烏翣才是射干。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)。《唐本草》的註釋說:鳶尾和射干完全是不同的植物。
3. 大黃
味苦,寒。主下瘀血、血閉、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殺(《御覽》,此下有道字)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,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大黃,一名黃良,一名火參,一名膚如,神農、雷公:苦,有毒;扁鵲:苦,無毒;李氏:小寒,為中將軍。或生蜀郡北部,或隴西。二月花生,生黃赤葉,四四相當,黃莖高三尺許;三月,花黃;五月,實黑。三月採根,根有黃汁,切,陰乾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黃良,生河西及隴西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火干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黃良,大黃也。
白話文:
大黃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淤積的血塊、治療閉經、寒熱病症,能破除腹中腫塊、積聚,消除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和宿食,徹底清理腸胃,促進新陳代謝,疏通水道,殺滅體內寄生蟲,調理脾胃消化功能,使五臟安和。生長在山谷地區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大黃,又名黃良、火參、膚如。神農、雷公認為它味苦,有毒;扁鵲認為它味苦,無毒;李氏認為它性微寒,是藥中的中將軍。有些生長在蜀郡北部,有些生長在隴西。二月開花,長出黃紅色的葉子,四片四片相對生長,黃色莖桿高約三尺。三月開黃花,五月結黑果。三月採挖根部,根部有黃色汁液,切開後陰乾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大黃,又名黃良,生長在河西及隴西地區。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用火烘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黃良,就是大黃。
4. 亭歷
(舊作葶藶,《御覽》作亭歷),
味辛,寒,主癥瘕、積聚、結氣,飲食、寒熱,破堅。一名大室,一名大適。生平澤及田野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下歷,一名蕇蒿。生藁城。立夏後,採實陰乾。得酒,良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蕇,亭歷也。《廣雅》云:狗薺、大室,亭藶也。《爾雅》云:蕇,亭歷。郭璞云:實、葉皆似芥,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云:亭歷愈張。《西京雜記》云:亭歷,死於盛夏。
白話文:
亭歷,味道辛辣,性寒,主要治療腹部腫塊、積聚、氣滯、飲食不暢、忽冷忽熱等症狀,能破除堅硬的阻塞。它又名大室、大適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和田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下歷、蕇蒿。產於藁城。立夏之後,採集果實陰乾。用酒浸泡效果更好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蕇,就是亭歷。《廣雅》說:狗薺、大室,都是亭歷。《爾雅》說:蕇,就是亭歷。郭璞說:它的果實和葉子都像芥菜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說:亭歷能治療腫脹。《西京雜記》說:亭歷會在盛夏時枯死。
5. 桔梗
味辛,微溫。主胸脅痛如刀刺,腹滿,腸鳴幽幽,驚恐悸氣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利如。《大觀本》作黑字)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桔梗,一名符扈,一名白芍,一名利如,一名梗草,一名盧如。神農、醫和:苦,無毒;扁鵲、黃帝:咸;岐伯、雷公:甘,無毒;李氏:大寒。葉如薺苨,莖如筆管,紫赤。二月生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利如,一名房圖,一名白藥,一名梗草,一名薺苨。生蒿高及冤句。二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桔,桔梗,藥名。《廣雅》云:犁如,桔梗也。《戰國策》云:今求柴胡,及之睪黍梁父之陰,則郄車而載耳。桔梗於沮澤,則累世不得一焉,《爾雅》云:苨,茋苨。郭璞云:薺苨。據《名醫》是此是別名,下又出薺苨條,非。然陶弘景亦別為二矣。
白話文:
桔梗,味道辛辣,性質稍微溫和。主要治療胸部和肋骨疼痛像刀刺一樣,腹部脹滿,腸子咕嚕咕嚕叫,以及驚嚇恐懼導致的心悸氣短。(《御覽》引用說:又名利如。《大觀本》中「利如」二字為黑色。)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桔梗,又名符扈,又名白芍,又名利如,又名梗草,又名盧如。神農、醫和認為桔梗味苦,沒有毒性;扁鵲、黃帝認為桔梗味鹹;岐伯、雷公認為桔梗味甘,沒有毒性;李氏認為桔梗性大寒。葉子像薺苨,莖像筆管,顏色紫紅色。二月生長(《御覽》記載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桔梗,又名利如,又名房圖,又名白藥,又名梗草,又名薺苨。生長在蒿草叢生的高地和冤句這個地方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桔,就是桔梗,是一種藥材。《廣雅》說:犁如,就是桔梗。《戰國策》說:現在要找柴胡,到睪黍山和梁父山的背陰面,就可以用車子裝載了。而桔梗在沮澤這個地方,即使世代都找不到一棵。《爾雅》說:苨,就是茋苨。郭璞解釋說:茋苨,就是薺苨。根據《名醫別錄》的記載,這裡的薺苨是桔梗的別名,但後面又單獨列出薺苨這一條,這樣是不對的。然而,陶弘景也將它們分開為兩種藥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