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伏翼

味鹹,平。主目瞑,明目,夜視有精光。久服,令人喜樂,媚好無憂。一名蝙蝠。生川穀(舊部禽部,今移)。

《吳普》曰:伏翼,或生人家屋間。立夏後,陰乾,治目冥,令人夜視有光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及人家屋間。立夏後採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蝙,蝙蝠也;蝠,蝙蝠,服翼也。《廣雅》云:伏翼,飛鼠,仙鼠,𧊖嚜也。《爾雅》云:蝙蝠,服翼。《方言》云:蝙蝠,自關而東,謂之伏翼,或謂之飛鼠,或謂之老鼠,或謂之仙鼠;自關而西,秦隴之間,謂之蝙蝠;北燕謂之𧊄𮔠。李當之云:即天鼠。

上蟲、魚,中品一十七種。舊十六種。考禽部伏翼宜入此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眼睛看不清楚,能使眼睛明亮,晚上看東西有光彩。長期服用,能使人心情愉悅,容貌美好且無憂無慮。它又名蝙蝠。生長在山谷中(原先歸在禽部,現在移到這裡)。

《吳普》說:伏翼,有的生長在人們的房屋之間。在立夏之後陰乾,用來治療眼睛看不清楚,能使人晚上看東西有光亮(出自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說:生長在泰山以及人們的房屋之間。在立夏之後採摘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蝙,就是蝙蝠;蝠,也是蝙蝠,指的是有翅膀可以飛的動物。《廣雅》說:伏翼,又叫飛鼠、仙鼠、𧊖嚜。《爾雅》說:蝙蝠,就是有翅膀的動物。《方言》說:蝙蝠,從關東地區來說,稱作伏翼,有的稱作飛鼠,有的稱作老鼠,有的稱作仙鼠;從關西地區來說,秦隴一帶,稱作蝙蝠;北燕一帶稱作𧊄𮔠。李當之說:就是天鼠。

以上是蟲、魚類,屬於中品,共有十七種。原先是十六種。考量到原禽部的伏翼應該歸入此類。

2. 梅實

味酸,平。主下氣,除熱、煩、滿,安心,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志,惡疾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梅實(《大觀本草》作核),明目,益氣(《御覽》)、不飢(《大觀本草》引《吳氏本草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五月採,火干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蘵,乾梅之屬,或作𧋈。某,酸果也。以梅為楠。《爾雅》云:梅楠。郭璞云:似杏,實酢,是以某注梅也。《周禮》:籩人饋食,籩,其實幹蘵。鄭云:干蘵,乾梅也。有桃諸、梅諸,是其乾者。《毛詩》疏云:梅暴為臘,羹臛虀中,人含之,以香口(《大觀本草》)。

上果,中品一種。舊同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平。主要功能是使氣向下走,消除體內熱氣、煩躁、脹滿感,能使心神安定,緩解肢體疼痛、半身不遂麻木、肌肉壞死,去除青黑色的痣和難治的疾病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梅子的果核(《大觀本草》寫作「核」),能使眼睛明亮,增加氣力、使人不感到飢餓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漢中地區。在五月採收,用火烘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蘵」是乾燥梅子的別稱,有時也寫作「𧋈」。某,是指酸味的果實。用梅子來解釋「楠」這個字。《爾雅》說:梅叫做「楠」。郭璞解釋說:梅子像杏,味道酸,所以用「某」來解釋梅子。《周禮》中記載:掌管祭祀禮器的官員在祭祀時會用竹編的器皿盛放食物,「籩」這種器皿裡放的是乾蘵。鄭玄解釋說:乾蘵就是乾梅子。有桃乾、梅乾,都是指它們乾燥後的樣子。《毛詩傳》解釋說:梅子曬乾後稱作「臘」,在羹湯或醬菜中使用,人們含在口中可以使口氣清新。

屬於上品水果,是中品藥材的一種。功效和過去的記載相同。

3. 大黃豆卷

味甘,平。主濕痹,筋攣,膝痛。

生大豆,塗癰腫,煮汁飲,殺鬼毒,止痛。

赤小豆,主下水,排癰腫膿血。生平澤。

《吳普》曰:大豆黃卷,神農、黃帝、雷公:無毒。採無時。去面䵟。得前胡、烏啄、杏子、牡蠣、天雄、鼠屎,共蜜和,佳。不欲海藻、龍膽。此法,大豆初出黃土芽是也。生大豆,神農、岐伯:生、熟,寒。九月採。殺烏豆毒,並不用元參。赤小豆,神農、黃帝:咸;雷公:甘。九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大山。九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椒,豆也,象豆生之形也;荅,小椒也。藿,椒之少也。《廣雅》云:大豆,椒也;小豆,荅也;豆角,謂之莢;其葉,謂之藿。《爾雅》云:戎叔,謂之荏叔。孫炎支:大豆也。

白話文:

大黃豆卷,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、筋脈攣縮、膝蓋疼痛。

新鮮大豆,塗抹在癰腫處,煮汁飲用,可以消除鬼毒,止痛。

赤小豆,主要作用是利水,排出癰腫的膿血。生長在平坦潮濕的地方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大豆黃卷,神農、黃帝、雷公都認為它沒有毒性。採收沒有時間限制。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。與前胡、烏啄、杏子、牡蠣、天雄、鼠屎等藥材一起用蜂蜜調和,效果更好。不宜與海藻、龍膽同用。這種做法,是指大豆剛從黃土中長出嫩芽的時候。新鮮大豆,神農、岐伯認為,不論生食或煮熟,都屬寒性。在九月採收。可以解烏豆的毒,而且不用搭配元參。赤小豆,神農、黃帝認為味道鹹,雷公認為味道甘甜。在九月採收。(《御覽》記載)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大山裡。在九月採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椒,就是豆,形狀像豆子生長的樣子;荅,是小椒;藿,是椒的幼苗。《廣雅》說:大豆,也叫椒;小豆,也叫荅;豆莢,就叫做莢;豆葉,就叫做藿。《爾雅》說:戎叔,也叫做荏叔。孫炎認為:就是指大豆。

4. 粟米

味鹹,微寒。主養腎氣,去胃、脾中熱,益氣。陳者,味苦,主胃熱,消渴,利小便(《大觀本草》作黑字,據《吳普》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陳粟,神農、黃帝:苦,無毒。治脾熱、渴。粟,養腎氣(《御覽》)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粟,嘉穀實也。孫炎注《爾雅》粢稷云:粟也,今關中人呼小米為粟米,是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微寒。主要功能是滋養腎氣,去除胃和脾中的熱,並能增強體力。存放較久的粟米,味道會變苦,主要功能是治療胃熱、口渴,並有利尿的功效(《大觀本草》將此處的文字標為黑色,根據《吳普》的記載加以補充)。

《吳普》說:陳年的粟米,神農氏和黃帝都認為它味道苦,沒有毒性。可以治療脾熱引起的口渴。粟米本身具有滋養腎氣的作用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粟,是優良穀物的果實。孫炎註解《爾雅》時提到粢稷時說:就是粟米,現在關中一帶的人稱小米為粟米,說法是正確的。

5. 黍米

味甘,溫。主益氣補中,多熱、令人煩(《大觀本》作黑字,據《吳普》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黍,神農:甘,無毒。七月取,陰乾。益中補氣(《御覽》)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黍,禾屬而黏者。以大暑而種,故謂之黍。孔子曰:黍,可為酒,禾入水也。《廣雅》云:粢,黍稻,其採謂之禾。《齊氏要術》引記勝之書曰:黍,忌醜。又曰:黍,生於巳,壯於酉,長於戌,老於亥,死於醜,惡於丙午,忌於醜寅卯。按:黍,即糜之種也。

上米、谷,中品三種。舊二種,大、小豆為二,無粟米、黍米。今增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溫和。主要功效是補益中氣,但吃多了容易產生熱氣,使人煩躁。(這是根據《大觀本草》的說法,並參考《吳普本草》的內容增加的說明。)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黍,神農嚐百草後認為它味甘,沒有毒性。在農曆七月採收,陰乾後使用。可以補益中氣。(這段文字出自《御覽》。)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黍,是屬於禾本科且帶有黏性的穀物。因為在大暑時播種,所以稱為黍。孔子說:黍可以釀酒,因為它是禾本科植物浸泡在水中發酵而成。《廣雅》說:粢,指的是黍米和稻米,收割後都稱為禾。《齊氏要術》引用《記勝之書》的說法提到:種黍忌諱在丑時播種。又說:黍在巳時生長,在酉時壯大,在戌時成熟,在亥時衰老,在丑時枯死,不喜歡在丙午時種植,忌諱在丑、寅、卯時播種。總而言之:黍,其實就是糜的其中一個種類。

以上提到的米和穀物,屬於中品三種。舊時只有兩種,大豆和小豆,沒有小米和黍米。現在增補了小米和黍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