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23)
卷二 (23)
1. 蓼實
味辛,溫。主明目溫中,耐風寒,下水氣,面目浮腫,癰瘍。馬蓼,去腸中蛭蟲,輕身。生川澤。
《吳普》曰:蓼實,一名天蓼,一名野蓼,一名澤蓼(《藝文類聚》)。
《名醫》曰:生雷澤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蓼,辛菜,薔虞也。薔,薔虞,蓼。《廣雅》云:葒,蘢,𧀺,馬蓼孔。《爾雅》云:牆虞,蓼。郭璞云:虞蓼,澤蘿。又葒,蘢古。其大者,歸。郭璞云:俗呼葒草為蘢鼓,語轉耳。《毛詩》云:隰有游龍。《傳》云:龍,紅草也。陸璣云:一名馬蓼,葉大而赤色,生水中,高丈餘。又,以薅殺蓼。《傳》云:蓼,水草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、溫暖脾胃,能抵禦風寒,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,治療臉部浮腫、癰腫瘡瘍。馬蓼這種蓼實,可以去除腸道中的寄生蟲(蛭蟲),使身體輕盈。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。
《吳普》說:蓼實,又名天蓼、野蓼、澤蓼(出自《藝文類聚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雷澤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蓼,是一種辛辣的蔬菜,又稱薔虞。薔,就是薔虞,也就是蓼。《廣雅》記載:葒、蘢、𧀺,都是馬蓼的別名。《爾雅》記載:牆虞,就是蓼。郭璞註解說:虞蓼,就是澤蘿。又說,葒、蘢是古代的名稱,長得較大的,稱為歸。郭璞又說:民間俗稱葒草為蘢鼓,只是發音轉變而已。《毛詩》提到:沼澤地有游龍。《毛詩傳》解釋說:龍,就是紅草。陸璣說:一種叫做馬蓼的植物,葉子大而呈紅色,生長在水中,高度可達一丈多。又說,用薅來去除蓼草。《傳》解釋說:蓼,是一種水生植物。
2. 蔥實
味辛,溫。主明目,補中不足。其莖可作湯,主傷寒寒熱,出汗,中風面目腫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,並能補益身體中間的虛弱不足。它的莖可以煮成湯藥,主要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發汗,以及中風導致的面部腫脹。
3. 䪥
味辛,溫。主金創,創敗,輕身、不飢、耐老。生平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魯山。
案:《說文》云:䪥,菜也,葉似韭。《廣雅》云:韭,䪥,蕎,其華謂之菁。《爾雅》云:䪥鴻薈。郭璞云:即䪥菜也。又,勁山賁。陶弘景雲:蔥、䪥異物,而今共條。《本經》既無韭,以其同類,故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用於治療刀傷、傷口潰爛,能使身體輕盈、不感到飢餓、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魯山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䪥,是一種蔬菜,葉子像韭菜。《廣雅》說:韭、䪥、蕎,它們的花都叫做菁。《爾雅》說:䪥又名鴻薈。郭璞註釋說:就是䪥菜。又說,勁山叫做賁。陶弘景說:蔥和䪥是不同的東西,但現在卻放在一起。《本草經》中沒有記載韭菜,因為它們是同類,所以也一起記載了。
4. 水蘇
味辛,微溫。主下氣,闢口臭,去毒,辟惡。久服,通神明、輕身、耐老。生池澤。
《吳普》曰:芥蒩,一名水蘇,一名勞祖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雞蘇,一名勞祖,一名芥蒩,一名芥苴。生九真,七月採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蘇,桂荏也。《廣雅》云:芥蒩,水蘇也。《爾雅》云:蘇,桂,荏。
郭璞云:蘇,荏類,故名桂荏。《方言》云:蘇,亦荏也。關之東西,或謂之蘇,或謂之荏;周鄭之間,謂之公賁;沅湘之南,謂之𦵯,其小者,謂之䖆柔。按:䖆柔,即香薷也。亦名香葇。《名醫》別出香薷條,非。今紫蘇、薄荷等,皆蘇類也。《名醫》俱別出之。
上菜,中品三種。舊四種,考蔥實,宜與䪥同條,今並假蘇,宜入草部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稍微溫熱。主要功能是使氣往下行,消除口臭,去除毒素,避開穢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精神清明、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。生長在池塘沼澤邊。
《吳普本草》說:芥蒩,又名水蘇,又名勞祖。(出自《太平御覽》)
《名醫別錄》說:一名雞蘇,一名勞祖,一名芥蒩,又名芥苴。生長在九真,七月採收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蘇,指的是桂荏。《廣雅》說:芥蒩,就是水蘇。《爾雅》說:蘇,指的就是桂荏。
郭璞說:蘇,是荏類植物,所以又叫做桂荏。《方言》說:蘇,也是荏類植物。關中的東西邊,有的地方稱之為蘇,有的地方稱之為荏;周鄭一帶,稱之為公賁;沅湘的南方,稱之為𦵯,較小的則稱之為䖆柔。按:䖆柔,就是香薷,也叫香葇。《名醫別錄》另外列出香薷的條目,是不對的。現在的紫蘇、薄荷等,都屬於蘇類。《名醫別錄》都將它們另外列出。
以上菜類,屬於中品,共三種。舊時有四種,考量蔥實,應該與䪥放在同一條目,現在都假托為蘇,應該歸入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