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1)

1. 木虻

味苦,平。主目赤痛,眥傷淚出,瘀血血閉,寒熱酸𢠹,無子。一名魂常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五月取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虻,齧人飛蟲。《廣雅》云:䘌螚,虻也,此省文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云:水蠆,為𧐟芒。高誘云:青蛉也。又《說文訓》云:虻,散積血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性平。主要治療眼睛紅腫疼痛、眼角損傷流淚、瘀血積滯、閉經、時冷時熱、身體痠痛、不孕。別名又叫做魂常。生長在河流湖泊等濕潤的地方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產於漢中地區,五月採集。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虻,是一種會叮咬人的飛行昆蟲。《廣雅》說:䘌螚,就是虻,這是省略的寫法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說:水蠆,指的是一種叫𧐟芒的生物。高誘解釋說:就是青蛉。《說文訓》又說:虻,可以消散積聚的瘀血。

2. 蜚虻

味苦,微寒。主逐瘀血,破下血積、堅痞癥瘕、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江夏。五月取。腹有血者,良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要功效是驅逐體內瘀血,能破除下腹部的血塊積聚、堅硬的腫塊,以及寒熱症狀,並能疏通血脈和全身九竅。這種藥材生長在川穀地區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這種藥材生長在江夏一帶,在五月採集,腹部有血液的品質較好。

3. 蜚廉

味鹹,寒。主血瘀(《御覽》引云:逐下血)、症堅、寒熱,破積聚,喉咽痹,內寒,無子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蜚廉蟲,神農、黃帝云:治婦人寒熱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晉陽及人家屋間。立秋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蜰,盧,蜰也。蜚,臭蟲,負蠜也。蠜,⿰巾盡蠜也。《廣雅》云:飛蟅,飛蠊也。《爾雅》云:蜚,𧓻蜰。郭璞云:即負盤臭蟲。《唐本》注云:漢中人食之下氣,名曰石姜,一名盧蜰,一名負盤,占作蠊。據邢⿱日内疏引此作廉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質寒涼。主要能治療血瘀(《御覽》引用說:能使瘀血排出體外)、腹中腫塊堅硬、寒熱病症,能破除體內的積聚,治療喉嚨腫痛阻塞、體內寒冷以及不孕。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。

《吳普》說:蜚廉這種蟲,神農、黃帝認為可以治療婦女的寒熱病症(《御覽》有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晉陽一帶以及住家房屋之間,在立秋時採集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蜰,通「盧」,就是蜰這種蟲。蜚,指的是臭蟲,背上負著蠜蟲。蠜,就是「巾」字旁加「盡」字的蠜蟲。《廣雅》說:飛蟅,就是飛蠊(蟑螂)。《爾雅》說:蜚,就是𧓻蜰。郭璞說:指的就是背著盤子的臭蟲。《唐本草》的註解說:漢中地區的人食用它能使氣往下行,稱它為石姜,又名盧蜰,也叫負盤,有些地方稱它為蠊。根據邢昺疏引用的說法,這裡應該寫作「廉」。

4. 䗪蟲

味鹹,寒。主心腹寒熱洗洗,血積癥瘕,破堅,下血閉,生子大良。一名土鱉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䗪蟲,一名土鱉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土鱉。生河東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、土中濕處。十月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蟅蟲,屬蠜,目蠜也。《廣雅》云:負蠜,蟅也。《爾雅》云:草蟲,負蠜。郭璞云:常羊也。《毛詩》云:喓喓草蟲。《傳》云:草蟲,常羊也。陸璣云:小大長短如蝗也。奇音,青色,好在茅草中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寒。主要治療心腹寒熱交替、血瘀積聚形成的腫塊,能破除堅硬的積塊,通利經血,使閉塞的經血順暢,對婦女產後有很好的效果。又名土鱉,生長在河流湖泊等濕地。

《吳普》說:䗪蟲,又名土鱉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說:䗪蟲,又名土鱉。生長在河東地區以及沙地中、民宅牆壁下、潮濕的土中。在十月份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》說:蟅蟲,屬於蠜類,是蠜的一種。《廣雅》說:負蠜,就是蟅蟲。《爾雅》說:草叢中的蟲子,就是負蠜。郭璞認為:就是常羊。《毛詩》說:喓喓叫的草蟲。《詩經傳》說:草蟲,就是常羊。陸璣說:大小長短像蝗蟲,叫聲奇特,青色,喜歡在茅草中活動。